刘远涛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是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解决问题,同化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自行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吸引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增加新的知识打破旧的平衡,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1.注意每节课的导入环节。
新课的引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激趣方法,才能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情趣,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人入胜的数学世界,这样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重视整节课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整节课中不断进行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认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创造学生自主参与的条件
我们要努力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放手大胆地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凡是学生能直接“摘到或跳一跳能摘的果子”,教师决不“摘”给学生“吃”。
1.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的个性差异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拥有同等的参与机会,让他们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时,通过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后,教师设计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大家认真观察,割补后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哪些联系呢?这样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宽松,学生要说的话很多,人人有言可发。通过讨论,学生发现两个图形之间的联系——图形变了,面积没变;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了上面的基础,再提出第二个问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由于学生已经明确了两个图形的内在联系,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容易了。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多项交流中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便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共同发现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主动交流的能力。
三、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
教师要让每位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其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对一些新的解题策略和思考途径,可以用学生姓名命名为“XXX法”给予奖励,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积极主动的投身到学习中来。
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还必须让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化归、对应、统计、归纳、演绎等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完“56.28除以0.67,10.44除以0.725”两题后,小结时,让学生讨论三个问题: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法则是什么?把除数转化为整数的依据是什么?然后问学生:商不变性质和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以前我们都学过了,那么今天我们到底学习了什么知识?一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以前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计算。”教师说:“对呀!我们今天学习了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从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本领。”这样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还学到了化归的数学思考方法,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创造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体验到参与的快乐,培养主动参与的能力,让学生爱学、能学、会学,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教育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