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梅
思辨就是思考辨析,即通过思考辨出正误,析出优劣,进而做出理性的选择。
思辨类材料作文命题的材料一般都有丰富的内涵,能够引发写作对象多角度的联想,开放的程度比较高,写作的自由度比较大。材料后面的作文要求常见的表述文字是“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也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或者是“请你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于此可知,它强调对材料本身的“全面理解”,也就是对命题者倾向性的准确把握。
正因为这样的命题样式给考生以相当大的选择余地,为考生提供了避短扬长的空间,能够训练或检测考生的思维能力的强弱,认知水平的高低,因而为命题者所青睐,在各级模拟测试和大型正规考试中有较高的亮相频率。熟悉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掌握这种样式的命题的应对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其实,就主要观点的提炼或者说中心(主题)的概括的角度考察,我们可以粗略地分解为对举型和并举型两个类别。所谓对举型,就是对材料本身所做出的判断是对立的(二元的),非此即彼;“大学扩招问题”“忙还是慢”“广博还是专攻”等材料都是这个序列的。对对举型材料,考生必须执其一端,走“片面的深刻”的路子。所谓并举型,就是材料本身包孕丰厚,价值指向多元,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选取其中一个方面去演绎、论说,几者之间是可以共存的;“王选成功宝典”之类的材料都是这个序列的。对并举型材料,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等方面的积淀,在不否认其他因素(或曰角度)的基础上,抓住某个角度来做文章。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的应对方略如此。
就作文的共性而论,“多读,多思,多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策略。没有一定量的阅读,就没有良性的写作背景,没有优秀的写作标尺。没有相当程度的思维训练,就不能充分地打开思路,更不要说“道他人之所未道”了。没有扎实的写作实践,心理上就不能够轻松地面对写作,甚至会把写作视为畏途,也就谈不上悦纳写作,热爱写作了;具体写作时,往往会顾此失彼,平时所接受的一些理论也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老师所津津乐道的所谓写作技巧也不会在考生的手下游刃有余。
就思辨类材料作文而言,上面所说的共性方面的情况当然也是存在的,但是其个性方面的要求更加需要关注。我们认为,它对考生的思维品质似乎有着更高的要求。与风靡一时的大学生辩论比赛有惊人的相似的是,辩手的立场由抽签决定。如果面对的是对举型材料,你必须有足够的能耐力挺“正方”观点,或者忽然“变脸”强力支持“反方”观点。如果面对的是并举型材料,你要能够随意地驾驭其中的任何一个角度。
具体说来,思辨类材料作文大体上可以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一、审读材料,挖掘内涵
思辨型材料因为其内蕴的丰厚,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其主旨是多元的,往往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即以“现代社会的竞争”为例,竞争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存在,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愿意不愿意,它都是活生生的现实。竞争有很多的益处,同时也有不少派生出来的弊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人而且还是名人提出“在学习中本来就不该鼓励竞争”的观点。那么,现代社会到底要不要竞争?如果免不了竞争的话,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竞争?这些都成为我们必须思考,必须做出回答的问题。
二、深入思考,确定主旨
一篇800多字的文章不可能也不应该八面出击,因为那样势必是一面也不能击破。古人在论述文章作法时就有“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高见。你在深入思考之后,只能确定其中一个中心(角度)去做文章。即以“大学扩招问题”为例,在你的文章中,你可以为大学扩招叫好,也可以着力反思大学扩招带来的种种弊端。总之,你只能执其一端。
三、选定文体,表达思想
“新材料作文”出现后,思辨型材料作文也走出了议论文的窠臼而具有了比较广阔的空间。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擅长来选择某种文体,或议论文或记叙文或“另类”文体,诸如书信体、日记体、寓言体甚至病历、访谈录、辩论实录、故事新编等等。无论你选择什么文体,当你选定了某种文体之后,你就要按照该文体的内在规定性“度身定做”。譬如记叙文,就要在选材、立意、表达等方面下工夫,让文章中的记叙字数在2/3以上;用你所记叙的事情去承载你所解读出来的思想。如果是写议论文,就要在论证结构、方法、语言等方面下工夫,让理性的光芒在你的文章中闪耀,用你的雄辩滔滔去支撑你所支持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