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力:成功教师的人格特质

2009-06-07 10:54易金生
天津教育 2009年9期
关键词:亲和力情感课堂教学

易金生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亲和力是指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彼此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者近似之处,从而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而这种相互接近,通常又会使交往对象之间萌生亲切感,并且更加亲近、体谅对方。大家与和自己状态近似的人(如性格、习性、打扮、交谈内容等相近),容易产生共鸣。亲和力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认同和尊重、心灵上的通达与投合。

从教育学的角度上说,教师的亲和力是指基于教师个人的政治素养、知识才能、道德情感、意志品格而表现出来的亲近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是由内而外显露出来的综合气质。教师的亲和力是一种人格魅力,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 教师亲和力的目标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只有拥有较高的亲和力,才会拥有宽广的胸怀,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并切实有效地帮助他们在学业上获得成功。亲和力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培养教师的亲和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这话不无道理。教师要将“爱”贯彻到课堂教学的始终,这样才有可能产生亲和力。从小处着眼,有时亲和力只需要一个微笑,一个善意的眼神,甚至是早上见面、下午放学后和蔼可亲的主动打招呼,有了这份情,必将产生这份“力”。从大处看,亲和力需要教师拥有良好的气质,通过这种气质熏陶学生、感染学生。这里的气质,就是教师的才气、大气、正气、浩气。才气是产生亲和力的基础,源于学习积累;大气的人才能淡泊名利,正确处理好决策与细节的关系,处理好得与失、强与弱的关系;正气就是为人正派,公正公平;浩气就是能办好事、成大事。

1.了解自己,完善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要成为有亲和力的教师,需要不断反省,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一个人只有深入地了解自我,才能了解他人。所以,只有先深刻地认识自己,才有增强自身亲和力的可能。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些创伤和遇到一些问题,也许会在童年时代感觉到自卑,或者是以自我为中心,或者曾经遭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灵上的创伤……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到教师亲和力的产生。教师要深刻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完善自己,不让童年时代的阴影影响现在的人际交往和课堂教学。

2.保持良好的心情。在课堂教学中,要成为富有亲和力的教师,还要有一份好心情,不断地调控好自己的情绪。当人们长期处在心理高压状态下,就容易出现焦虑的情绪,许多内在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会使人变得烦躁不安,这时,虽然也懂得与人交往的原则,但却会不由自主地发脾气,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生气,渐渐地在无形中便会给学生留下易怒的印象,亲和力就会下降。所以,教师要劳逸结合,有张有弛,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情绪调控能力,有了一份好心情,才可能有良好的亲和力。

二、方法

实践证明,培养和提高亲和力的最佳途径是沟通,在沟通的问题上是存在诸多方法和技巧的。

1.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进行知识、情感沟通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要讲求方法,言行要合乎情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有一颗对学生宽容的心,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面对学生反复犯错误的情况,“暴风骤雨”、劈头盖脸地来一通批评,“痛快”了教师,但未必收到好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留一点余地给学生,让学生自我改进,照顾学生的自尊心。在班集体管理中,教师适当地放手,留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远比不信任学生、大包大揽、不留一丝空隙的效果要好;对学生教育目标的确定,不能主观臆断地采取高标准、严要求的方式,而应根据学生的实际,使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标,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的感情。

2.善意地欣赏每一个学生。“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愿意看到褒奖不断增加,批评不断减少。任何人做事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所以,教师不要吝惜对任何一个学生的赞扬和肯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无意的”赞美之词会让师生之间的心灵更接近,亲近感油然而生,教师的亲和力自然凸显。

三、行动

1.关爱学生。师生之间存在一种“动情效应”,即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反馈回去,形成爱的双向交流,这种效应让学生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乐于与教师合作,努力提高自身品德修养。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关爱学生是教师成功进行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成长,使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教师关爱学生还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教师热爱学生,要通过切实的行动把自己的温暖和感情倾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田。通过真情的流露以及一系列实在的行动去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走进学生的心灵,感化学生。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取得成功,教师的亲和力才会体现得淋漓尽致。

2.真诚地对待学生。真诚是具有良好教养的人应有的品质,更是教师应有的美德。真诚是一种态度、一种情感、一种体验、一种信念。真诚地对待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真诚,即使是一些道德训诫的话语,如果是发自教师内心的精神世界,是充满信念的崇高精神,那么,这些话语就会像磁石一样,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而教师则会成为学生的思想支柱和指路明灯。真诚首先需要的是勇敢地面对自己,没有任何虚伪和造作。教师的知识、能力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强,特别是在现今这种新知识、新理念不断出现的信息时代,学生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过教师,教师的谦逊反而更能让学生佩服。谦逊不会降低教师的威信,相反,学生会更愿意接近你,教师的一言一行也会在无形之中教育学生。所以,教师要勇于面对自己,不带虚伪和造作地把自己的精神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难免会有过失,放下架子作自我批评,学生就会觉得你是真诚的、通达的,教学就会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前进。

(责任编辑张嵘)

猜你喜欢
亲和力情感课堂教学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