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显丽
刚跨入高中阶段时,学生们都信心十足、求知欲旺盛,都有把高中课程学好的愿望。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普遍感觉高中课程并不像初中那样简单易学,特别是物理学科,更显得枯燥、乏味、抽象。在做习题或实验时,他们常常感到茫然不知从何下手,很多学生的成绩较之初中时期出现了严重的滑坡现象。那么如何让学生从初中较好地过渡到高中的学习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我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平缓地引他们上一个新的高度。
1.高一学生学习物理的几个台阶
台阶之一:从思维方法上,要求高一学生从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完成认识能力的一次大飞跃;从能力要求上,高中物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高一第一章就要进行受力分析(教材没有这专门一节、也不太可能专门安排这一节)、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由定性分析转入全面的定量研究,要分清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相互作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第三章才学)、平衡力(第一章不讨论物体平衡,但学习力的合成与分解时一定要涉及物体平衡条件)等容易混淆或很难理解的概念,静力学是力学难中之王。
台阶之二:从数学要求上,对高一学生的数学提出了极高的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如第一章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就体现了数学知识的超前要求(矢量的运算甚至正弦、余弦定理等),直线运动章节中不但要利用数学图象分析物理问题而且要综合运用语文和数学知识分析及建立数学方程,学生要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学会分析、建模及运算以至最后得到物理结论。这对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难逾越的大台阶。
台阶之三:从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变更上,一方面是初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几乎全由老师支配,另一方面是进入高中后晚自修时间相对充足,学生能否充分利用时间。同时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学生更多地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复现知识,对概念规律习惯于死记硬背;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师往往更注重于对物理问题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更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方法的总结。而一题多解、思考最佳解题方法、物理模型的构建等又是高中物理学习很难逾越的台阶。
2.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2.1加强直观性教学、提高学习物理兴趣:
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比较嫩的,所以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实例,通过实物演示的直观教学使抽象的物理概念与生活实例联系起来,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生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更好更快的适应高中
2.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充分认识初、高中物理知识层次的变化特点和学生
不同时期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
初中物理知识相对简单、零碎,直观性较强,如密度、同一直线二力的合成、二力平衡、蒸发、沸腾、压强、浮力、杠杆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理解的。它建立的物理模型,对思维深度的要求比较低。高中物理知识相对比较系统、抽象,前后联系紧密;需要用到一些高中的数学知识,物理模型也比较抽象。如:质点、单摆、理想气体、电磁场。这些知识和物理模型建立在直观基础之上,但经过抽象、归纳,难以理解。高中物理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这是造成高中物理难学难教的主要因素。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也绝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反复训练、逐步提高。
针对初、高中物理知识层次的变化特点和学生不同时期的思维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高中物理的有关知识,从而为在高中阶段系统地学习这些概念、规律奠定牢固的基础,也有利于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尤其是高一物理教学中,通过实验增强物理教学的直观性,降低学生思维的坡度。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建立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在实验与思维的有机结合中不知不觉地降低了抽象思维的台阶,也真正体现了物理教学“以物明理,物理渗透”的思想,从而使学生切实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
2.3在初、高中阶段都要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自学能力,是做好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 作为学生来说通过学习物理,更为重要的是学到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这是受益终生的;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学不好物理的主要原因在于不会运用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实际的物理问题。因此,要想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教学衔接在教授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物理研究方法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物理学的主要方法有:猜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整体法、隔离法、物理模型法、等效代替法、数理结合法、比值定义法、假设法、类比法等等。这些方法往往渗透在整个初、高中物理知识当中,这就要求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对于教材中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都要明确地强调出来,以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并引导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应用这种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已经接触过的研究方法要适时进行强化,让学生尝试对同一个物理问题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用同一种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物理问题。即以方法为媒介发展学生的会聚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
2.4加强基础训练,不盲目提高教学难度,严格控制教学容量
经常听高中老师讲,教科书中的内容、练习都太简单,达不到高考要求,老师们只好不断补充知识、补充有一定深度的练习,加大教学容量,深化教学内容,来满足高考要求。这种做法我认为不科学,因为刚进高一学习的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都有一定局限,高一阶段教学起点高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教学过程中,应增加教学层次,促进知识螺旋式上升,根据学生的初中知识基础和平均学习能力来决定教学起点,控制课堂容量。对于知识难点,要想办法把信息传递过程逐步延长。把知识拉成线,拉成条,化整为零,知识消化过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要让知识在不同阶段,可能还要反复出现,逐步加深。对检测题的深难度也必须慎重考虑、严格控制,以防一开始就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例如:高一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应先将单个物体的各种情况讲清楚,再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引入一些简单的连接体问题,在高一不必要对各种连接体问题全部搞清,高一学生无法真正弄清太复杂的连接体问题,只会浪费时间,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所以,初高中物理怎样衔接,如何给学生搭一个坡度较缓慢的“引桥”让学生以比较整齐的阵容、较规范步伐上好“引桥”,平缓地引他们上一个新的高度,是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过程,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作出努力。
收稿日期:2009-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