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娟
(江苏省张家港市后塍小学215600)
生态体验主张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反思性对话中,引导体验者(学生)经历生命感动,在体验者自我成功积累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知识的学习和内化。生态体验是实现教育由传授、灌输走向引导、体验、感悟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积极寻找生态体验的核心理念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点,从“情境体验、角色体验、主题体验” 等多个教学场景中,努力在课堂上实现师生的互动对话和共同发展,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崭新的样态,让课堂焕发出新的活力。
1.回归生活融入自然营造自然生态课堂
自然生态因子包括:水、土、气、生等环境要素,各种自然和人工环境景观等,自然生态是人生命的物质滋养。教学的“自然生态”强调的是简单、自然,追求的是真实、有效。
《影子》是一首儿歌,易读成诵,描写的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但却又是最易让学生忽视的,因为学生的观察是无意识的,我们应该将学生无意识的观察与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结合起来,真正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走出教室,融入自然,关注学生生活,才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学习兴趣。有位老师是这样做的:
首先从生活体验入手,问“你们见过影子吗?”“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初步感知:“有了光线,才有影子”的知识,然后通过做“找影子”游戏,让学生知道了“影子与光源”的关系,其次明白“影子”随“光源”移动发生的变化,让学生探究“你还会在哪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让学生再现过去生活,体验感受影子的存在。即让学生在活动中游戏玩耍,在活动中体验学习,在活动中感悟道理,试想如果让学生端坐在教室里,认生字、读儿歌、想诗意,学生固然是能读懂课文,但那只是机械地硬灌知识,随后这些知识便会日渐淡忘,当老师将学生带出课堂,将学生的活动与生活引入课堂,又将课堂延伸到室外,“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情趣,学生的创造性得到空前的激发,所学的知识经久不忘,当学生沉浸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我发现……”“我看见……”“我觉得……”就脱口而出。一切结论都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的结果,学生的思维灵感达到了颠峰。
我们必须改变过去过分依赖“教材、课堂、教师”的做法,打破"教材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陈规。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那我们的课堂才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
2.沟通交流平等对话创造类生态课堂
所谓类生态是指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教师十分重视在课堂中为孩子营造一个与他人交往的类生态环境。
有位老师在教《一株紫丁香》第二小节时,有这样几句“绿叶在风里沙沙,就让我绿色的枝叶伸进你的窗口,夜夜为您作伴”,老师问到,“同学们,为什么要让绿色的枝叶为老师作伴?”“因为老师很孤单”学生稚嫩的发言,触痛了我细腻敏感的神经。
“同学们,有好多次,天黑了,校园里空荡荡的,还有一个办公室的灯仍然亮着,这盏灯下,只剩下老师一个人还在为了上课、改作业忙碌,这么大的校园,只有老师一个人,老师孤单吗?”
“孤单。”
“你们三点钟就放学回家了,六点左右就吃完饭了,有一次晚上九点多了,老师还在教室里办黑板报,老师孤单吗?”
“孤单。”学生的眼睛睁得大大的。
“九点半了,老师收拾好一些东西走在学校后门这条黑漆漆的小路上,没有路灯,没有同伴,孤单吗?”
“孤单。”
此时的学生语言更坚定了,声音不像开始那样单纯地鲜亮了。
“真的觉得老师孤单了,想做点什么,说点什么?”“,我多想变成您的孩子,留下来陪你!”孩子的声音真实而让人感动,“我也想!”“我也想!”同样的声音在教室里此起彼伏,让人倍觉温暖。那书中的小朋友,用的是什么方法来陪伴老师,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第二节吧!每个孩子都迅速地拿起书,深深地读起书来……
整个教学中,教师为创设的是一个平等、宽松的氛围,活动中真正实现了人与人,人与学习内容之间的和谐,从而构建生态的课堂。
3.全息浸入生命感动打造内生态课堂
内生态是指人生命安顿的心灵之地,它包括人与其身心的关系,情感等。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关注情感上的学习才能描绘出人类认知的性能和局限。”
在体验活动《有朋友真好》中,为了实现“以美引真”、“以美导善”、“以美化情”,教师为孩子们创设了一次神秘的旅行。在这活动中,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戴上眼罩做蒙眼人,另一组做搀扶者。孩子们互相依扶,共度难关。在扶一扶、走一走、说一说的心灵历程中,孩子们体验到结识新朋友、接纳新朋友的快乐。由于活动中孩子们全身心地融入情感,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你能感觉到孩子的真情随活动的深入而涌动——很多孩子在搀扶朋友时,小脸蛋上充满了责任,走到障碍“山洞”的时候,会用小手轻轻按下朋友的背让他弯着走;走到“独木桥”那里时,会小声提醒走中间些,小心掉下河。这一环节,朋友之间的相互关爱、信任、支持的情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种人性的感动,将会以稳定的状态定格于孩子内心,并伴随他们终身。
收稿日期:2009-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