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农学校”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

2009-06-04 08:13柳士恭
职教论坛 2009年7期
关键词:启示

罗 蕾 柳士恭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学派”的探索就是我国萌芽状态的农村社区教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梁漱溟在进行乡农教育实验时创建的乡农学校,是一种有正式组织的、比较成型的农村社区教育形式,其教育内容、组织形式、教育管理,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探索,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给我们些许启示。

关键词:乡农学校;农村社区教育;启示

作者简介:罗蕾(1981-),女,山东潍坊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柳士恭(1967-),男,山东昌邑人,山东昌邑市卜庄镇教育管理办公室,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9)07-0029-03

1931年梁漱溟到山东邹平开办了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根据当时中国乡村的实际状况,他认为只有把乡村组织起来开展自救,才能解决中国乡村存在的种种问题。为此,他师法古人将北宋时著名学者吕大林兄弟为了“化民成俗”而制定的“吕氏乡约”加以改造,创立了一种寓乡里组织于学校之中的农村基本社会组织——乡农学校。乡农学校并非是国民教育意义上的“学校”, 而是一个地方自治组织。虽名为学校,实际上远远超过了学校的功能,它是集政治、经济、教育为一体的综合组织,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融合。乡农学校一般由四部分人构成:校董会(日常行政管理),校长(监督、训导),教员(外来者),学生(全体乡民);在组织形式上分为村学和乡学两级;在教育内容上特别强调对农民的“精神陶炼”。这些主张和实践,不仅对当时的乡村建设运动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且对今天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农村社区教育能有力的促进新农村建设,所谓农村社区教育“是对乡、镇农村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组合所进行的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广泛的社会教育组成的‘大教育。它既是一个区域性的整体性教育活动,又是一种能够组织协调社区内各种社会力量参与,统筹协调区域内各类教育,为社区教育发展服务的机制”。①实施农村社区教育并不是将国外的农村社区教育或城市社区教育的模式简单移植到农村,而是要根据农村特点,探索适合农村特殊规定性的社区教育。历史是连续的,教育具有继承性。在教育进步的同时总有“跨时空,超阶级”的教育“要素”的存在,开展农村社区教育不能忽视历史,而要从历史中寻找智慧和启示。回首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农村社区教育是扎根于农村现实,经过不断探索而“内生”的。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梁漱溟等“乡村建设学派”进行的改造农村的实验,就是我国萌芽状态的农村社区教育。尤其是梁漱溟在进行乡农教育试验时,创建了中心组织——乡农学校,对发展当前的农村社区教育有重要启示。

一、借鉴与创新:乡农学校的成功经验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内容的现实性与高远性的统一

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是从“大教育”观透视的。“从识字、唱歌等最平淡处入手,课程分两类,一类是各校共有的课程,包括识字唱歌等到普通课程和精神讲话,尤重后者。所谓‘精神讲话,指在教员指导下启发民众的思想,做切实的‘精神陶冶功夫,宣传‘新知识新道理,即禁缠足、禁鸦片、戒早婚等新风俗和农业改良、组织合作社等新方法。另一类是各校根据自身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如产棉地区,可组织农民学习植棉技术,建立运销合作社等。”②乡农学校的教育内容既贴近现实生活,又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在注重教育的功利性的同时,也没有忽视教育的终极价值的追求——陶冶功能。

农村社区教育是从整体上改善农村面貌的,内容多,牵涉面广。首先,教育内容要面向社区村民的实际生产和生活,从“大教育”的视角组织内容,伦理、风俗、职业培训、技术传授、休闲娱乐等应面面俱到,不可偏颇。其次,教育内容要有地区差异,针对各地区的农业种植情况开展不同的技术教育,不可“千区一面”,没有针对性。再次,乡农学校的“精神讲话”相当有特色,也值得借鉴。当前农村地区相对落后,而且农民价值观有些混乱,多数村民在组织上比较散,很少参加集体活动。虽然不必每天都“精神讲话”,但定期组织村民“听听课”,讲讲社会新风尚,农作物的种植知识等,对提高农民的组织性,扩大信息来源,改善精神状态是极有必要的。

(二)组织上层次性和区分性的有机结合

“乡农学校分村学和乡学两级。从教育程度上分,文盲和半文盲入村学,识字的成年农民入乡学;从行政功能上分,村学是乡学的基础组织,乡学是村学的上层建筑。在乡农学校中成立儿童部、成人部、妇女部、高级部。儿童部以实施学校式的普通教育为主;成人部、妇女部则主要是社会式的教育,多在农闲时进行;高级部是为了培养乡村建设的骨干人才。”③而且,男性课程主要有,公民学(时事、精神陶冶等)知识,基础知识、武术等;为照顾女性成年人的特点,还增设有育婴与家政课程。乡农学校的组织上的层级性和教育内容的“因群施教”思想在今天仍然是合理的。农村地区一般交通落后,村级学校能方便村民就近学习。加上村级和乡级所掌握的资源与财力是不同的,所以办学水平应该与之相适应,体现出差异性。

当前开展农村社区教育也应该分级进行,每级体现出不同的教育重点和办学水平。乡级可以进行低级的、简单的成人教育,县级由于有更好的经济实力和更大的服务范围,有实力聘请专业技术人才的指导,可以上挂大专院校、科研部门等,联合进行农村人才培养、科技实验和教育咨询等工作。此外,儿童、成年男人、妇女等都有不同的学习需求,进行农村社区教育不能实行“大一统”的教育,应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有区分性的教育,如妇女学习家政、育儿等知识可以使之更好的适应自己的角色。

(三)管理上“官”与“民”的民主协调

乡农学校是行政系统与教育机构合一的组织,具有教育和政府管理双重职能。“乡农学校由学长、学董、教员、学众组成。乡学设学董会,由乡村中推选有资格德望者三五人至十人组成”。④梁漱溟主张“由校董会公聘当地知识较开明、品行较端正者做校长,县政府下聘书”。⑤由此可以看出,乡农学校的管理主要采取民主选举并得到县政府认可的形式,政府充分尊重乡农学校管理的自主性与民主性,所选举的管理者主要是当地有名望的先进分子,他们熟悉当地的民风民俗,了解当地情况。

借鉴以上合理之处,农村社区教育的管理要根据农村实际,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作为农村社区教育的管理协调机构,政府起主导作用,把社区教育的各项内容明确为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将其作为部门业绩的一个方面,政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要参与社区教育的管理。此外,要积极依靠基层党员,当地的致富能手等,广泛吸收村民中的先进分子参与管理,提高民众的参与意识,也可以公开竞选职位,做到管理的民主、和谐。

(四)师资队伍建设职前培养与职后进修的一体化

乡农学校的“教员是在乡村建设研究院受过专门训练的乡村建设者,是乡农学校的教师和乡村建设的指导者。”⑥梁漱溟认为,乡农学校推动乡村建设的方向,特别是教员的科学知识的更新和提高,必须得到外面社会运动系统的供给和输送。“有了这个系统,对于各种学术的研究,各种知识的技术,都能用得上,这个系统仿佛是个总的脑筋,乡农学校的教员,是一个神经末梢。有此总的脑筋,才能应付种种问题,解决种种问题。”⑦进行农村教育,必须有一支专职、专业的师资队伍,乡村建设研究院既是乡村建设的研究单位又为乡农学校培养专业师资。梁漱溟尤其注意教师知识的更新和再教育问题,将之纳入整个社会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中。

当前,受过专门训练的农村社区教育专业人员极少,也没有专门的培养机构,更谈不上教师的进修问题。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可以以县为单位,抽调一批热爱农村教育事业的教师、专业技术人员、离退休人员以及志愿者等组成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并进行专门的培训,必要时让一部分人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享受教师待遇,以激发其从事农村社区教育的积极性。整个社会要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支持,尤其大学和研究机构,要加大对农村社区教育的支援,定期组织下乡活动,甚至可以结对子,实行一对一的帮助。尤其是相关院校的在校大学生可以利用暑假去支援农村社区教育,既缓解了农村社区教育的师资短缺问题又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乡村教育与教育实验的共时性

乡农学校教育是一个由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在教育实验的过程中发展乡村教育,改造乡村,同时又在这种实践中提炼与发展乡农学校理论。众所周知,梁漱溟是在山东省主席韩复渠的支持下,到山东邹平办“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其目的就是一面研究乡村建设问题,一面指导乡村建设的实施。而且乡农学校的具体实施也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更好的服务于乡村建设。

当前农村社区教育已经由自发走向自觉,社区教育理论应该与实践紧密结合,从经验型转变为科研型,不断创新,走边实践边总结经验、边推广的路子。教育理论者要定期研讨农村社区教育制度,对农村社区教育各个发展阶段做出科学的总体决策;各大学和相关研究机构要广泛组织群众,开展社区调研和科研工作,及时发现问题;社区教育的管理人员和教师要积极探索和总结教学规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在实践中提炼与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理论。

二、回顾与反思:乡农学校失败的教训对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

乡农学校虽然在农村人才的培养,传授和推广农业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最终结果与预期目的还是存在较大差距。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当时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的社会环境的不利因素外,其本身的某些做法也不尽合理。总结其不合理之处,也对我们开展农村社区教育有些许启示。

(一)在主导力量上,有机整合外在推动力与内在教育需求

乡农学校失败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得到农民的大力支持。梁漱溟说“理想的乡村运动,是乡下人动,我们帮他呐喊。退一步说,也应当是他们想动,我们领着他动。现在完全不是这样,是我们动,它们不动。……乡村运动天然要以农民作基础力量,而向前开展;如果我们动而乡村不动,那有什么前途呢?”⑧当前,进行农村社区教育一定要吸取教训,发动好群众,做好理论宣传,让所有村民都认识到终生学习的必要性,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培养自觉学习的愿望。孔子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观点,也就是说,只有参与学习的主体具有了发自内心的学习的愿望,我们提供相应的条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农村社区教育的成功最根本的还是唤醒村民内心学习的需要与热情,得到广大村民的赞同和支持。

(二)在教育管理上,恰当定位行政力量与教育作用

乡农学校将整个行政系统与各级教育机构合一,以教育的力量代替行政的力量,乡村建设的政治、经济措施通过乡农学校,借助教育的力量实现,因此泛化和扩大了教育的功能。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毫无疑问,社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在农民的教育需求还没有走向自觉的时候,政府在加大宣传的同时积极运用行政手段来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是必要的。行政手段的这种硬性规定能弥补教育所不具有的功能,而且在许多情况下失去了行政的硬性规定,教育功能的乏力和有限性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推进农村社区教育一定要在政府的领导之下,恰当定位行政力量与教育作用,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

(三)在内容安排上,充分考虑阶段性与适应性

乡农学校的“精神陶冶”以儒家伦理道德和人生态度为主要内容,脱离了当时村民的实际思想状况。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村十分落后,以文盲居多,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与切身利益有关的实际问题,精神需求没有这么高的境界。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一般而言,农村社区教育的内容要与社会变迁和农民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在经济发展的初期以职业技术培训为主,而在经济发达阶段,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文明建设、法制知识、科学素养、文化娱乐等方面内容才受到更大的关注。

此外,农村面貌的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一刹那就能成功,加之大部分农村相对比较贫穷,任何改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乡农学校的失败受到了这些因素的制约。今天的农村社区教育也同样面临着资金与人才缺乏等问题,对此,我们仍然要有清醒的认识。

注释:

①李少元.农村教育论(新世纪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94.

②③④⑥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55-456.

⑤⑦转引自吴洪.梁漱溟的乡农教育实验[J].宜宾学院学报,2007(7).

⑧郑杭生,李迎生.中国早期社会学中的乡村建设学派[J].社会科学战线,2000(3).

参考文献:

[1]张兴杰,雷丽珍.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现状分析[J].成人教育,2006(11).

[2]戚兴朋,凌云.新形势下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的建构[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3]白永春.农村社区教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剂[J].中国农村教育,2006(6).

责任编辑:刘扬军

猜你喜欢
启示
发达国家现代物流发展的启示
浅谈庄子眼中的“至德之世”
马克思的管理思想对加强中国社会管理的启示
浅析目的论视角下汉语新词英译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企业融资主要监测体系、法理依据及启示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