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时议

2009-06-04 08:13
中外管理 2009年5期
关键词:世界

中国经济触底之后?

日本《产经新闻》、德国《商机》等报道:2008年,绝对是中国的重大转折时期。主要根据是2008年中国人均GDP突破了3000美元,GDP达到4.32万亿美元,人均已超过3260美元。日本是1975年超过3000美元。日本在1964年办东京奥运会,1970年才办世博会,而中国在2008年至2010年前后不到三年时间就完成两会。事实也表明:中国已从“世界工厂”转成“世界市场”,比前30年具备了更大优势——因为在今天,有市场就有发展。

人们发现: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就说明它的经济进入活跃时期,人民也进入“3C”(汽车、彩电、空调)的富裕时代。中国从人均1000美元到3000美元,只用了5年,而发展很快的日本用了11年,德国用了15年,可见中国发展的速度是世界前所未有的。2007年中国GDP总量也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过去5年,中国GDP连续两位数增长,2008年开始放慢,但仍达到9%,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实际上是10%。

同时,西方也看到了中国的另一面。首先,人均GDP仍排世界100位以外,而美、德、日的人均GDP都超过或接近4万美元,其落后差距仍非常大。何况今年“保八”任务十分艰巨,外国人预计会在6%上下。不管从量还是质,当前中国都处于转折期。政府采取了多种强力的刺激经济发展措施,除了投资4万亿之外,还有家电下乡等各种补贴政策。另外,地方首次获准发放债券,而且还有向民间发放消费券、旅游券,以及黄金周促销等举措。但1200多万人的失业压力,仍然会给中国经济与稳定制造变数。总之,今后发展的关键,是8~9亿农村人口的购买力能否增强。

当今中国经济虽有好转迹象,政府经济刺激政策起了很大作用,但也还不能说已经刹住经济恶性循环,或认为摆脱了经济危机。总之,“中国经济已经触底,但还不等于复苏”的结论,相对是比较客观可信的。

至于中国能否拉动全球增长,还是一个争论话题。早在19世纪,英国就说中国人穿衣多1英尺,纺织厂都会有活儿干。同理,今天中国人买汽车、作保险,也会拉动世界经济。但实际上,中国年均家庭消费从十多年前高于GDP的50%已降到今天35%,而美国这一数据为72%。因为中国人收入大部分用于温饱,并不是自主分配。因此中国取代美国的世界主要消费者地位,最快也是5年以后的事情。因此在最近几年,中国还不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的强国。

时议:当国外热炒“中美两国将掌控世界”、“中国是富国,还是穷国”的时候,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我们要用30年改革开放积累下来的财富,放在民生大课题这个刀刃上,要用在支持企业长期成长的刀刃上,别无它路可走。

我国民间借贷将盛行

《凤凰周刊》等海外报刊,纷纷报导中国的企业或个人都将成为合法的“只贷不存”的放贷者。这是中国金融业的重大突破。中国正在制定《放贷人条例》,从而可以期待民间金融将进入金融市场成为竞争主体,进而打破大型银行垄断信贷市场的局面。

《放贷人条例》将规定个人信贷主要对象是中小企业和农民,每年借贷规模为50万元左右,借贷人可以动产或不动产作抵押。

尽管如此,银行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大中企业存款占总产值的28%,领先地位也不会动摇。因为今后私人借贷也只是限于自存资金借贷,因此银行失去的只是边缘化用户,对银行冲击不大。

时议:刺激内需,通过投资国家大工程、大项目虽然是个办法,但它所涉及行业有限,吸纳就业也是暂时的。真正吸纳就业的仍是依靠中小企业,真正提高投资质量的也是有选择地投向中小企业,才能提高民间与农民的收入。只有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才有可能使更多民众成为股东,分到红利,致富于民。

“物”的时代结束,

“身心价值”时代开启

《福布斯》日文版称:全球衰退萧条局面已成定局。不只美国衰退,整个发达国家在今年都将出现2%的负增长,而且有继续下行的趋势。这一变化大势预计延续3~5年。

这个大势告诉我们:20世纪的“大规模生产,频繁采购,大量消费”的美国模式将终结,“物”的时代将结束。以汽车为例:更换汽车时间将从2~3年延长到5~6年,世界汽车销量将减半。家电也是如此。产品升级、质量提高、广告宣传都对消费影响有限。疯狂采购与消费,已成历史。重要的是,它不是周期性,而是结构性、长期性的变化,是生产与消费模式的改变。以前,企业以制造业为主的生产之“物”,已足够满足企业与个人生活的需要。但今后,将是保健、农业、园艺、音乐、旅行等服务为方向的第三产业为主体的“身心价值”新时代。但制造业不会消亡,只是失去锐气而已!市场重心将从发达国家走向发展中国家,西方制造业衰退已成必然。农业、园艺、医疗保健和教育产业将大有发展。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和企业要在战略上早做安排,否则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必将随制造业衰落而衰落。

时议:当今经济危机,正引发人们从根本上思考大势。我们做企业的,要关心这个大势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的未来。尤其对生产“物”的制造业转向“身心健康”需求的服务业这一动向,值得特别注意。海尔早在去年就从战略上对此做出明确结论,并指导干部员工投入这一战略转移,可谓前瞻之举。

高盛总裁

预见华尔街的未来

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了高盛集团总裁的最新观点:

1.关于华尔街的未来,他说:“华尔街没有结束,要结束的是商业银行和华尔街之间的联系。”

2.关于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关系,他说:“商业银行不应把自己承担保护责任的小额存款借给高风险的资本市场。小额存款应与资本市场隔开。”

3.关于董事会的决策作用,他认为:“银行董事不能每天坐在高管办公室看资产负债表,这样很难真正确定经营目标,或清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

4.关于当前职工工资问题,他认为:“要与收益挂钩,但这个比例不宜超过50%,高盛一直保持在43%~50%之间。这样关联应该是正确的。”

5.关于高管工资与股权问题,他认为:“以公司股份作为工资支付是对的。股值下跌,就等于是‘追回。如我3年前的工资是按240美元一股折算,可是市价是每股54美元,这就是对我报酬的‘追回。工资制度必须对于做非法的事、做错事的领导有扣回股份的权力。”

时议:高盛是危机前起家、危机后崛起的世界金融巨头。它在其他投行水深火热时,能受危机影响较小,依然有旺盛的活力,与其独特、务实、稳健的价值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如巴菲特那个著名的“落潮露屁股”比喻,经济繁荣期怎么做都理所当然、难分伯仲,只有在危机时我们才能看清,谁是一直身穿泳衣,而谁是光屁股的。

猜你喜欢
世界
多么美好的世界
彩世界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彩世界
彩世界
给你一个甜蜜的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
世界因创意而改变
倒着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