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活中的小学语文教学

2009-06-04 08:12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生活教学

康 沙

摘要: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关键词:教学 生活 接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体现“全面”与“综合”是新时期语文教育的一个新理念。语文综合素质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语文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

我从接受这一理论,就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这一理论组织教学。其间,我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有过茫然,也有过放弃,但最终通过实践,我逐渐摸索到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契合点,利用它实施语文的教学,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条可行之路。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学说作为一种理论支撑,也为生活化教学的探索注入了活力。生活化教学植根于丰富的生活,因此,教学过程必将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必将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学习效率。因此,涉及多个智力领域的教学活动必然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方面智力潜能,提高学习活动的质量。此外,生活化教学消除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使多元智能都有了充分发展的机会,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综合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就语文教学如何紧密联系生活谈谈我的看法。

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为起点,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去丰富其描述的生活本身,鼓励学生用生活的标准去判断生活的底蕴,去诠释生活的经验,去解读语文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这样,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完善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拉近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距离呢?

1、查访结合,了解生活。

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物由于和学生的生活时空差距太大,所以学生认识得不全面,甚至出现一定的偏差。教学时,我常常组织学生到图书室、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或开展调查访问活动,加深对课文中那段生活的理解。

2、留心事物,观察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我在教学时常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3、创设情景,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有的课文内容仅仅从语言文字层面来体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如果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自主实践,体验生活。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所以,达到真正理解还不是最终的目的,能将所学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大量地实施了模拟性实践活动,即通过模拟现实实践的主要要素,让学生了解现实实践内各种要素的基本关系,从而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推进实践能力的发展。这一方式可以克服学生发展水平不足及时空的限制,但为了全面推进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发展,必须不失时机地将学生从模拟性实践推向现实性实践。

在教学相关的文章时,我也喜欢学生自己按文本提供的方法,自主实践,获得生活的点滴体验,这样,对作者的体验学生就有一定的认同或异议。为学生建构起生活的经验找到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5、创意设计,想象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然而幸福生活永远属于那些敢于想象,善于创造的人们。”在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对生活充满想象的。由于这类题材的文章大都是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所以给学生的理解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联系社会生活,学习语文。

《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社会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习语文一片天地。

2、联系家庭生活,学习语文。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在这里,儿童获得了很多知识。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教学。

总之,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也处处用到语文,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语文,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多元化的学习平台,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令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不断提高,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河北省满城县方顺桥乡高荆小学)

猜你喜欢
生活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水煮生活乐趣十足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生活小窍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