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红领
“故事发生在学校教师车棚内。某日,一个学生因犯错被班主任批评,在学校车棚怄气。发现班主任的自行车,就赌气把气门芯儿拔了。看到车胎憋了觉得很过瘾,一时性起又连续拔掉了几个教师自行车的气门芯儿。正在此时,班主任老师从车棚经过,撞个正着。询问后,学生坦言是自己拔了自行车的气门芯儿,当问其原因时,学生支支吾吾说是喜欢听撒气的声音。班主任老师当然知道孩子现在的心理感受,并没有死板地进行说教,笑着说道:“我听说打气的声音比撒气的声音更好听,你不想试试吗?”学生见老师并没有大发雷霆,反而和自己笑谈,当然赶紧就坡下驴到传达室借来了气筒,给自行车打气。此时,另一位教师经过,看见孩子在给自行车打气,问是不是犯了什么错误。学生本以为这次人可丢大了,没想到班主任说,这个学生最近进步很大,看到老师们的自行车没气了,做好事给打气。见老师并没有批评和揭发自己,反而大力表扬,这个学生不自觉地从心底里和老师更加亲近了……”
上面的这段文字是2009年1月17日中关村一小第十三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上,老师们进行交流时讲的一则小故事。每次教职工代表大会,都是我校的老师们进行论坛交流的时间,这次论坛的主题是“说出我的教学故事”。
在中关村一小,“说出我的教学故事”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总结教学得失,梳理自身教育智慧的一条有效途径。每周的工作之余,老师们都会把自己一周来感触最深的故事记录下来写出自己的心得,称为每周一得,少则三五百字,多则成篇成文,然后把自己的教学故事放到学校的网络空间上和大家分享。还有很多教师把“教学故事”和自己的研究专题以及“问题记录单”结合在一起,利用“教学故事”记录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经历,丰富了自己研究的实证性内容。
除了网上的共享之外,每逢周二下午,在我们的教研活动时间,老师们都会齐聚一堂,开展“说出我的教学故事”沙龙活动,参与沙龙活动的教师都会积极地谈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与老师们一起进行讨论,来分享自己的教学故事与智慧。
本学期,我们在沙龙的基础上,根据老师们故事关注点的差异分成了“我与课堂教学”、“我与学生”、“我与同伴”、“我与家长”4个专题进一步深度研究:分别由4位教学主任来担任负责人,希望能够通过几次的沙龙活动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总结出一些实效性的经验,用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使全体教师受益。
虽然每两周老师们就会有一次在沙龙中共同研讨的机会,但是我们觉得还远远不够。毕竟老师们集中在一起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又必须突破这个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为了便于沙龙内部与沙龙之间的交流,我们对网络交流空间的结构方式进行了改变,如下图所示:
在以前的网络资源中,“教学故事”是以学科和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存放,经过改良后,我们以主题为单位进行存放,一个小小的改变,使同一个沙龙内部的教师交流起来更加顺畅。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觉得仅让老师们看到别人的故事还是不够的,老师们需要及时进行交流,因此我们设想在内部办公网上开辟4个主题沙龙的交流空间,老师们可以随时对任何一个“教学故事”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使交流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