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时代文学批评的激变

2009-06-03 03:13季水河
创作与评论 2009年2期
关键词:批评家文学批评理性

季水河

当今时代,不仅报纸、杂志媒体仍然活跃,广播、电视媒体势头不减,网络、手机媒体蓬勃向前,而且各类媒体还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一个“以电子整合为核心的新沟通系统”,“构建了我们社会的新社会形态”,即传媒化社会。传媒化社会,在改变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文学的生产、消费、传播方式,促进了文学批评方向、规范、价值的激变。

一、传媒时代文学批评的转向

传统的文学批评,具有精英化、学术化、经典化等鲜明特征,而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使传统文学批评的这些特征基本上消失了,转向了其相反的方向,呈现出大众化、新闻化、市场化特点。

主体大众化。传统文学批评,主要是一种精英化的批评。这种精英化批评,批评主体是文化精英,他们或是大学教授,或是从事文学研究的研究人员。或是从事专业批评的批评家。他们具有丰富的文学知识,扎实的理论功底,敏锐的艺术眼光。而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趋向大众化,是一种大众的文学批评。这种大众化批评,其批评主体不仅仅是大学教授、研究人员和批评家,而且一般的欣赏者、普通大众也加入到了文学批评队伍中,成为了文学批评的主体。从中央电视台有关文艺频道所邀请的评论嘉宾,《作品与争鸣》发表的评论文章,特别是从作者所在省份媒体——湖南电视台、《潇湘晨报》、《三湘都市报》等看,很多对文学作品发表评论的人不一定是批评家,只要有一定文化层次,能看并爱看文学作品和文艺节目的人,都在关注文学批评,参与文学批评。尤其是大众都很感兴趣的电视剧、电影大片,其批评者更多的是一般观众,有的甚至是导演和演员本身。

性质新闻化。传统文学批评,主要是一种学术化批评。这种学术化批评,注重性质的学术性,表达的系统性。它是学术研究的一种形式。而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走向新闻化,是一种带有新闻性质的文学批评。这种新闻化批评,一是“表现为批评的新闻及时性,一部作品刚问世,甚至还没有进入市场就已进入评论,而且是即看即评即发表,具有新闻报道的及时性效果”。特别在电视剧、电影评论中,新闻及时性特点更为突出,甚至还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及时性。传统的新闻及时性,由于受到印刷媒体特性的限制,从写作到审稿到编辑到发表,少则两三天,多则十天半月。而现代的电子媒体,“缩小和平坦化了整个世界”,其及时性已等同于同步性。新电视剧、新电影试演时评论就已出来。有的在网上看网上评,非常快捷;有的通过手机短信,三言两语就精要地点出了作品的优劣。即使是网络恶评恶搞,也是非常及时的。二是“表现为批评的新闻议程设置,创作者、出版商与媒体把关人为了某种共同的利益和目的联合起来,设置批评话题,引导批评意见,规范批评方向,使所有的批评都在掌控之中,所有的意见都是创作者、出版商和媒体需要的和愿意听的”。这种议程设置尽管可以通过不同的主体来完成,如有的是由媒体出面完成,有的是由学术团体出面完成,有的是由出版商、制片人甚至导演、演员本人出面完成,但是这不同主体的目的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在于引导、规范、操控评论的进程与方向。

运作市场化。传统文学批评,主要是一种经典化的批评。这种经典化批评,批评对象主要是文学经典或名家名作。而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走向了市场化,是具有市场运作性质的文学批评。这种市场化运作,右两个特点。一是关注市场销路好的文学作品,如畅销书,热播电视剧,电影大片。二是引导市场消费,批评家的目光,批评文章的旨趣,都是面向市场并为了市场。批评家们的角色类似于超市的导购员,重在引导人们消费文学作品;批评文章类似于产品说明书,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一般性解释。更有甚者,有的批评家和批评文章,扮演了虚假广告代言者的角色,无原则地吹捧某些质量低劣,格调低俗的文学作品。

二、传媒时代文学批评的迷失

传统的文学批评。贯彻着某些共同的批评原则,遵循着某些共同的学术规范,体现着某些共同的价值取向。而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共同的批评原则已被突破。共同的学术规范已被推翻,共同的价值取向已被消解。出现了批评的迷失。

淡化历史意识。传统文学批评,主要是一种历史批评。这种历史批评,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历史把握,体现出浓厚的历史意识。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淡化了历史意识。批评家们既不将文学作品所描写的社会生活,所塑造的典型人物,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置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放到特定的文化语境中去分析,又不将文学作品放到整个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去裁量,放到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中去定位。凡是描写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不管篇幅的长短,内容的雅俗,他们一律冠之以“史诗”;凡是出版过长篇作品的作家。不管其质量的高低,影响的大小,他们一律称之为“大师”;凡是演过三两部有点影响电影电视的女演员,不管其资历的深浅,角色的主次,他们一律封之为“影后”;凡是在舞台上唱过几支歌,亮过几次相的男艺人,不管其是专业演出者,亦或业余爱好者,他们一律呼之为“歌王”……一时间,“史诗”满天飞,“大师”满街走,“影后”满台窜,“歌王”满市游。

游离艺术分析。传统的文学批评。主要是一种艺术批评。这种艺术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注意对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评判,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艺术表达,艺术成就,成为其分析的侧重点。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常常游离于艺术分析之外。当然,这并非说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毫不关心艺术分析,相对于历史意识而言,艺术分析还算相对好些,不少批评家在评论作家作品时也还会或多或少地谈及艺术性。但与传统文学批评对艺术分析的重视程度相比,传媒时代文学批评与艺术分析表现出游离性,这种游离性不是没有艺术分析,而是艺术分析不到位。其具体表现是:“不能从艺术的规律和作品的总体上去进行艺术分析,更多地局限于从某一个节点、某一个片断去谈论艺术性;不能从艺术的历史发展上去说明艺术性,没有看到某部作品、某个作家艺术性的历史继承性和发展变化性;不能用文学的语言去言说艺术性,更多地是用非文学的语言,如新闻语言、社会流行语言去谈艺术性,使对作家作品的艺术分析变成了非文学性表达。”

缺少理性审视。传统文学批评,是一种理性批评。这种理性批评,注重对批评对象的理性审视和批判性考察。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缺少对批评对象的理性审视,具体表现在:一是过分夸大文学的非理性因素。文学具有鲜明的情感性特征,文学创作是“情动而辞发”,文学欣赏是“披文以人情”(刘勰语),这也就是说。文学活动具有突出的非理性色彩。但是,文学活动中并非毫无理性的参与,文学活动主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着理性的潜在影响,可以说文学活动仍是一种以情感为主导,理智为辅助的情理合一的活动。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过分夸大文学活动的非理性因素,将文学

活动仅仅视为激情的渲泄,欲望的表达。对那些过分煽情、滥情、泛性、纵欲的文学作品,投去了过多的欣赏目光,使用了过多的赞美词句,没有保持应有的理性审视和批判性考察。二是对批评对象的非理性判断。一些文学批评家,或受人之托,或被人所请,或因同学之谊,或由同事之故,他们面对批评对象时,为感情、友谊、利益所左右,往往任由感情支配,对批评对象作出非理性判断,夸大了批评对象的成就,回避了批评对象的不足,如贾平凹的同乡称他为“开山者”、“文坛泰斗”,即为突出例证。

三、传媒时代文学批评的正位

传媒时代文学批评的正位,并非要求传媒时代的文学批评返回到传统的文学批评。因为,传媒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方式与传统社会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社会的生产是“福特式”生产,传媒时代的生产是“星巴克式”生产。在“福特式”生产中,“很多人生产一种千篇一律的批量产品”;而在“星巴克式”生产中,“几个人生产几千种量身订做的个性化产品”。换句话说,作为高度个性化生产时代的文学批评,是不应该也不可能返回到高度模式化生产时代的文学批评的。因此。这里所说的传媒时代文学批评的正位,主要是指坚持文学批评的基本理念和精神。

坚持历史标准。文学与历史具有割不断的联系。不管历史怎样发展,文学怎样变化,但是历史始终是文学的素材和反映对象,文学始终是历史的生动画卷和形象表现。文学与历史的这种永恒关系,决定了文学批评必须永远坚持历史的标准。历史标准,既是文学批评史上运用时间最长久的文学批评标准,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倡导和称赞的文学批评标准,还是当今世界行之有效的文学批评标准。传媒时代文学批评坚持历史标准,其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和立场,其要求是评价作家、作品、文学思潮,要联系其历史条件、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去分析和评价,挖掘其历史意义,揭示其历史蕴含,说明其历史联系,对作家、作品、文学思潮进行准确的历史定位,充分体现出文学批评的历史精神,进而克服当前文学批评淡化历史意识的非历史倾向。

增强艺术本性。就广义的艺术而言,文学属于艺术的一个种类,是语言的艺术,艺术性是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文学的艺术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批评也具有相应的特征;文学批评是一种注重艺术分析的批评。针对当今时代文学批评游离艺术分析的现状,更应该强调文学批评的艺术本性。其一,从整体与部分的有机结合中去评论文学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学批评家,在评论作家作品的总体艺术特征时,要注意其微观的、局部的分析;在分析作家作品某一微观、局部的艺术特征时,要联系作家作品的总体特征去把握。其二,在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联系中去评论文学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批评家,在评论某一具体作家作品的艺术成就时,既要将其放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分析其艺术成就,又要将其放到文学发展的现实状态下去分析其艺术成就,进而准确定位其艺术的历史继承性和现实创新性。其三,用规范的艺术批评语言去评论文学的艺术性。这就要求我们的批评家,在文学批评活动中要遵守艺术批评规范,使用艺术批评的规范语言去评论作家作品,说明其艺术性,而不是用非艺术的社会流行语和新闻语去言说文学的艺术性。

突出理性精神。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从联系看,二者都是文学活动,是文学系统中的两个构成要素。从区别看。二者又是不同性质的活动,它们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文学创作,是以情感为主理性为辅的创造性活动,它在本质上属于情感领域;文学批评,是以理性为主情感为辅的学术活动,它在本质上属于理性领域。作为本质上属于理性领域的文学批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文学批评较为缺乏理性的情况下,文学批评应该突出理性精神。其一,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作家的作品。当今时代,是一个娱乐化的时代,煽情化的时代,有相当一部分作家创作,是以娱乐为目的,以煽情为手段的。文坛上煽情、滥情、泛性、纵欲的作品不少。我们的批评家面对这样的作家作品,一定要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去进行批判性地说明。其二,用理性的尺度去评价作家作品。中国社会本来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缘社会,加之目前各种名目繁多的公关活动和请客送礼之风,批评家们陷入了人情关系网的包围之中,稍有不慎就会用感情代替理性去评价作家作品。在这种状况下,批评家尤其应当清醒,尤其应该注意用理性的尺度去评价作家作品,不溢美、不隐恶,赞到精当处,批到关键点,从而给作家作品以准确的定位。

猜你喜欢
批评家文学批评理性
第七代批评家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欲望膨胀
想象一部另类文学批评史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理性思考严谨推理优先概念
贾方舟:中国艺术批评家网是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几点思考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