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战稷
2009年第三期刊载的《仕途失意,只为没生好儿子》一文中作者认为不应在乎庙堂地位,而将自己仕途失意的责任推卸到儿子身上的说法近乎耍赖,从题目到内容,我并不认同。
首先,王羲之并不在意仕途前程。关于这一点,王羲之在答复殷浩请他人仕的信中曾写道:“吾素自无廊庙志,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出身名门琅琊王氏,在西汉时期迁居琅琊之前,王家就开始有人位列三公;北迁咸阳的王氏子弟,在唐代就出了四个宰相。可以说从西汉到唐代黄巢起义之前,不管皇帝是哪一家,王氏子弟绝对是第一家族成员。
在这样一个视取功名如拾草芥的家族里面,只要不是特别荒唐或者特别倨傲的子弟,做个上品官简直就是十指拈螺。何况王羲之生活的早期正是王家势力在东晋最巅峰的时候,正所谓“王与马,共天下”。
关于王羲之的仕途前程,除了曾经征召过他当官的殷浩和王导,还有两个在朝大员给过评价。大将军王敦评价王羲之“汝是吾家佳子弟”,太尉郗鉴来得更直接,说“此正佳婿邪”。有这几重保证,王羲之想做个高官,恐怕比他想做书圣更容易。事实也是如此,朝廷最初征召他时,许下的官都比后来他辞掉的会稽内史高,只要他点头,侍中、吏部尚书随便他挑。
虽然没有庙堂志向,但王羲之终究还是做官了,而且做得还不算小。但是这并不能说他虚伪,他有王家子弟的责任——门楣不坠!
作为王敦从小看好的“佳子弟”,作为王导以吏部尚书为价码的侄子,王羲之必须以入仕来给其他王氏子弟做出表率。但是王羲之在王氏佳子弟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个他本人更喜欢的社交身份——名士。
当时名士为官,保持风度的最佳做法是“朝隐”——“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王羲之在《答许询诗》中写道:“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因此他才会只在地方任官而不去建康,宁愿做个刺史也不愿意当吏部尚书;因此他才会主动要求任职宣城;因此他才会在四十多岁升任会稽内史的时候,显得十分开心——他可以跟朋友们共游兰亭。可以说,王羲之的确志不在朝堂。原本就志不在此,又哪来的失意一说?
然后就要说到王羲之的辞职以及王述了。王述并非出身琅琊王氏,而是太原王氏。王述和王羲之还真有一点儿亲戚关系。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王凝之是谢安的侄女婿,王述的孙子王国宝则是谢安的女婿。照这么看来,王述应该比王羲之还高一辈。不过当时的人却将王述与王羲之并称。对这个说法,王羲之并不感冒,说:“怀祖正当作尚书耳,投老可得仆射。”
两人的矛盾其实就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最初,王述任职会稽,母亲去世,王羲之只去吊唁过一次。估计两人那时住得不远,王羲之也是个好交游的人,王述每次听到门铃响都以为是王羲之来了,马上叫人扫榻相迎,如此多年,王羲之却从没去探访过他。这样被无视了好几年,王述也不满意了,所以“及述为扬州刺史,将就征,周行郡界,而不过羲之,临发,一别而去”。这一下刺激到王羲之了,他要求朝廷把会稽从扬州分出来,叫越州,结果消息走漏,成为当时的笑柄。王羲之羞惭之下,对儿子们发了几句牢骚:“我才能不在怀祖之下,但地位却比他差,就是因为你们几个不如王坦之(王述之子)。”后来,“述后检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
其实王羲之退出官场的直接原因,是看不起王述,而王述偏偏又做了自己的顶头上司。而王羲之的儿子跟王述的儿子王坦之比较其实并不公平,单就为政而言,王羲之的儿子的确比不上王坦之。
王羲之七个儿子里面,有名的三个,其中王凝之最有名的事情就是娶了大才女谢道韫,王徽之最有名的事情就是雪夜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以随性闻名于世。最后是王献之,除了写字风格不一样,不论性情还是书法成就,王献之跟王羲之最类似,只是更加倨傲。
简单来说,王羲之的几个儿子,哪怕是最成功的王献之,也跟他自己一样属于名士一派,根本不适合入仕。要想在朝堂上得到他们的响应,的确不现实。
而王述的儿子王坦之在新亭见桓温之前,与之齐名的可是谢安。即便不谈虚名,王坦之也是和谢安一起力阻过桓温篡位的大功臣。
就为官而言,南北朝时期主要有狷和狂两种风格,狷者有所不为,狂者进取。从王羲之屡次推托朝廷的任命来看,他无疑属于前者。笃信《老子》、《庄子》的狷者,准则是“止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王羲之原本就钟情于山水,现在做官又做得丢人、受辱,既然不是必须当官,那么索性“止足”致仕算了。这才是王羲之终止仕途的真正原因。
编辑/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