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语方言古语词看《汉语大词典》的阙失

2009-06-02 09:23温美姬
现代语文 2009年3期
关键词:梅县书证官话

摘 要:本文从考察汉语方言的古语词入手,指出《汉语大词典》在收词、释义和书证等方面的阙失,以供词典编纂者和修订者参考。

关键词:汉语方言 古语词 《汉语大词典》的阙失

现代汉语方言是古汉语历史发展的结果,古汉语的不少词语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考察现代汉语方言中所存的古语词,既有助于汉语史的研究,也有助于辞书尤其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的大型辞书的编纂和修订。本文从考察汉语方言的古语词入手,指出《汉语大词典》[1](以下简称《大词典》)在收词、释义和书证等方面的阙失,以供词典编纂者和修订者参考。

一、《大词典》失收的词语

(1)角落头:角落。此词明代已有:《朱子语类》卷一二一:“须教他心里活动转得,莫在角落头处。”《水浒全传》第七十四回:“那伙人齐道:‘你只引我们去张一张。店小二指道:‘那角落头房里便是。”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2](P2820)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3](P1875),今安徽歙县徽语、上海等地吴语、广州等地粤语、广东梅县等地客话、福建大田前路及广东中山隆都闽语、柳州西南官话角落即言“角落头”。

该词《大词典》失收。

(2)罕得:难得。此词古代文献多见:北齐·魏收《魏书》卷九十六:“初,昌明耽于酒色,末年,殆为长夜之饮,醒治既少,外人罕得接见,故多居内殿,流连于樽俎之间。”后代沿用:唐·李延寿《北史》卷十四:“时独孤皇后性妒,后宫罕得进御,唯陈氏有宠。”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七十四:“敬宗荒僻日甚,游幸无恒;疏远贤能,昵比群小。坐朝月不二三度,大臣罕得进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延宁宫禁,女道士观,人罕得入。”宋·欧阳修《原正统论》:“以不同之论于可疑之际,是以是非相攻,而罕得其当也。”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唐兴,迨季叶,治日少而乱日多,虽草衣带索,罕得安居。”均为其例。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2](P2952)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3](P1932),今福建厦门等地闽语、台湾及广东梅县等地客话难得即言“罕得”。

该词《大词典》失收。

(3)得人惜:小孩招人喜欢、可爱。此词宋以来文献见用例:秦观《品令》词:“须管啜持教笑,又也何须胳织。衠倚赖脸儿得人惜。放软顽、道不得。”“衠倚赖脸儿得人惜”言全倚靠脸蛋招人喜欢。《醒世通言》卷二十:“都说宅里有个小官人,叫做佛郎,年方七岁,直是得人惜。”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2](P5592),今宁波吴语、广东梅县等地客话、福建沙县等地闽语小孩可爱即言“得人惜”。

该词《大词典》失收。

(4)衫裤:衣服。“衫”和“裤”本来分指上衣和下裤,但合起来指整身衣服。唐代白话作品已见用例:《敦煌变文集·不知名变文》:“初定之时无衫裤,大归娘子没沿房。”王梵志《王梵志诗校释》:“家中渐渐贫,良由慵懒妇……饮酒与夫敌,不解缝衫裤。”后代沿用:宋·张师正《括异志》卷六:“时方大雪,独不积其身,麦异之,为市衫裤麻履故巾,瘗之于隙地。”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六十三:“一青纱帽,市估千钱,至于衫裤,盖一身之服,不啻万钱。”又卷一百八十九:“甲申,赐沿黄河诸埽役卒衫裤,若愿给钱者,人五百。”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2](P3727),今江西莲花赣语、广东梅县等地客话、广州粤语、厦门等地闽语衣服即谓“衫裤”。

该词《大词典》失收。

(5)目汁:眼泪。“汁”古有“眼泪”义。《释名·释形体》:“汁,涕也,涕涕而出也。”“涕”即眼泪。《广韵》中出现复音词“目汁”,《广韵》平声支韵章移切:“目多 ,目汁凝也。”宋以降,多见“目汁”指眼泪:宋·贾昌朝《群经音辨》卷六:“目汁曰涕。”《六书故》卷六:“涙,目汁也。”宋·徐积《节孝集》卷六“送张宜父赴南从幕府”:“所以不欲读史书,鼻洟目汁沾髭须。”元·许谦《诗集传名物钞》卷二:“经○一章:‘泣无声出涕也。涕,土礼反,目汁也。”明·李攀龙《沧溟集》卷一“孤儿行”:“目汁稠浊,头面生疮。”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2](P1246),今广东梅县等地客话、福建三明等地闽语眼泪即谓“目汁”。

该词《大词典》失收。

(6)灶下:厨房。此词汉代已见:班固《东观汉纪》曰:“更始在长安,所授官爵,皆群小贾人,或膳夫、庖人,长安语曰:‘灶下养,中郎将;烂羊胃,骑都尉;烂羊头,关内侯。”此“灶下”谓厨房。《全后汉文》卷三十八《风俗通义·佚文》:“陈留张伯喈,弟仲喈妇炊于灶下,至井上谓伯喈曰:‘我今日妆宁好不?伯喈曰:‘我伯喈也。妇大惭愧。”又:“奴在灶下助厨,窃言:‘堂上母,我妇也。”后代沿用: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五:“(谢端)于篱外窃窥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水浒传》第二十一回:“婆子又劝宋江吃两杯,收拾杯盘下楼来,自去灶下去。”《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九:“(懒龙)口里就做鼠咬……便走去灶下,拾根麻骨放在口中,嚼得毕剥有声,竟似猫儿吃鸡之状。”“灶下”皆指厨房。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2](P2868),今湖北广济等地江淮官话、安徽歙县等地徽语、苏州等地吴语、江西临川等地赣语、四川西昌及福建连城等地客话、广东鹤山粤语、汕头等地闽语厨房即谓“灶下”。

该词《大词典》失收。

(7)花假:虚伪。古代见“花假”指不真实、虚假。晋·郭璞《葬书·内篇》:“凡真龙落处,左回右抱,前朝后拥,所以成其形局也,未有吉穴而无吉案,若龙虎抱卫而主客不相应,则为花假无疑。”又《杂篇》:“势有隐显,或去山势从东趋形,从西结势,由左来穴,自右出势。又有佯诈,穴亦有花假,此所以为最难也。”唐·杨筠松《疑龙经·附·疑龙十问》:“若将前相为证验,前后花假便不偏。到此令人心目乱,更有一说与人宣。”

今现代方言“花假”则用于人品,指虚伪,据《汉语方言大词典》[2](P2447)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3](P1699),见于今广州粤语和南宁平话。另外据《梅县方言词典》[4](P42),广东梅县客话也同此说法。

该词《大词典》失收。

(8)正月半:元宵节。“正月半”本指正月十五这一天,指元宵节宋时已多见:《宋诗钞·石湖诗钞》:“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春前腊后天好晴,已向街头作灯市。……酒墟博塞杂歌呼,夜夜长如正月半。”“正月半”本是一天,但此处前文“夜夜”,即可推知此“正月半”当是元宵节之义(因为元宵节一般在晚上过)。又如:宋·赜藏主编集《古尊宿语录》卷二十:“上堂云:‘今宵正月半,乾坤都一片。普贤门大开,相逢不相见。”黄庭坚《竹枝歌三章和之》:“屋山啼鸟儿当归,玉钗罥蛛郎马嘶。去时灯火正月半,阶前雪消萱草齐。”王安石《渔家傲二首》:“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均为其例。

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3](P857),今上海等地吴语、安徽绩溪等地徽语、扬州等地江淮官话、广东梅县等地客话元宵节即谓“正月半”。

该词《大词典》失收。

(9)朝晨头:早晨。明代见此词:吾丘瑞《运甓记》第十三出:“朝晨头黄霜霜个样老米饭便鳖介几碗,夜头来辣瞅瞅个样淡白酒便都介一瓯。”

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3](P4224),今崇明吴语早晨即言“朝晨头”。另外据《客家话北方话对照辞典》[5](P12),今广东梅县客话也同此说法。

该词《大词典》失收。

(10)交春:立春。此词明代已见:李渔《闲情偶寄》:“草本之花,经霜必死;其能死而不死,交春复发者,根在故也。”宋应星《天工开物·乃粒第一》:“若种谷晚凉入廪,或冬至数九天收贮雪水、冰水一瓮,(交春即不验。)清明湿种时,每石以数碗激洒,立解暑气,则任从东南风暖,而此苗清秀异常矣。”清代亦见用例:徐珂《清稗类钞·气候类》:“十月初可衣小毛,无大雪及大冰雹,而降雪时期恒在交春之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一·天语》:“雷州之俗,以雷在春前者为旧雷,交春为新雷。”

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3](P1514),今柳州西南官话、上海等地吴语、江西萍乡赣语、广东梅县等地客话立春即说“交春”。

该词《大词典》失收。

二、《大词典》失收的词义

(11)月光:月亮。“月光”指月亮南北朝时已见:《艺文类聚》卷七十二:“梁·吴筠移曰:‘月光离毕,风气入箕,细雨如网,细柳如丝。”陈·荀仲举《铜雀台》:“泪逐梁尘下,心随团扇捐。谁堪三五夜,空对月光圆。” 两“月光”皆谓月亮。后代亦多见:唐·张仲素《秋夜曲》:“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宋·王安中《菩萨蛮》:“满斟犹换盏,盏换犹斟满。天转月光圆,圆光月转天。”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一折:“母亲生妾时,梦月光入怀,复坠于地,后来生下妾身。”明·佚名《明珠缘》第十八回:“到次晚,见月光已圆,又走到树边看月,又听得响,他便躲在树后黑处偷看。”清·吕熊《女仙外史》第三十一回:“曾上瑶台一黑天,银河洗尽月光圆。”以上“月光”均言月亮。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2](P882),今北京官话、河北衡水冀鲁官话、河南沈丘等地中原官话、湖南临武及广西西南官话、安徽黟县等地徽语、温州等地吴语、长沙等地湘语、南昌等地赣语、广东梅县等地客话、广州等地粤语、福建福清等地闽语和湖南临武土话月亮即谓“月光”。

《大词典》“月光”只收“月亮的光线”义(第六卷,第1125页),而未收“月亮”义。

(12)目珠:眼睛。李时珍《本草纲目》第十五卷:“一男子至夜目珠疼,连眉棱骨,及头半边肿痛。”此“目珠”即指眼睛。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5](P1247),今厦门等地闽语、广东梅县等地客话、福建浦城南浦、浦城盘亭吴语、福建泰宁赣语眼睛即称作“目珠”。

《大词典》“目珠”未及此义(第七卷,第1127页)。

(13)汗衫:衬衣。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汗衫》:“汗衫,盖三代之衬衣也。《礼》曰‘中单。汉高祖与楚交战,归帐中,汗透,遂改名汗衫。”据马怡《尹湾汉墓遣策札记》:“中单又称‘中衣。…… 中衣穿在内衣与外衣之间。……《太平御览》卷四零三引虞预《会稽典录》:‘郑弘为灵文乡啬夫。民有弟用兄钱者,未还之,嫂诣弘诉之。弘卖中单为叔还钱。注:‘即今之汗衫也。则中单可作汗衫。”①可知指衬衣之“汗衫”为宋时语。又例: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二十五:“昔汉刘景被百万贼军围绕,飞矢如雨,士卒失色,唯景安然无怖,散披汗衫,步七星纲,嘿许设醮,即有神人解围,贼皆散走。”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2](P2208)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3](P1545),今福州闽语和广东梅县客话衬衣即称“汗衫”。

《大词典》“汗衫”只指“吸汗的贴身上衣”(第五卷,第906页),未收“衬衣”义。

(14)打理:理睬。明·汤显祖《紫箫记》第十五出:“他客中没有人会打理他来。”此“打理”即指理睬。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2](P1028),今山东临朐胶辽官话、陕西北部晋语、福建永定等地客话、广州粤语理睬即言“打理”。

《大词典》“打理”一词收义有“犹准备;料理”(第六卷,第322页),而失收“理睬”义。

三、《大词典》书证滞后的词语

(15)出伏:出了伏天或指伏天结束。此词宋代已见:《宋诗钞·江湖诗钞》:“入州非不肯,出伏即相过。安得看云语,金盆仄白河。”宋代张耒有诗名为《出伏后风雨顿凉有感三首》,“出伏”即指伏天结束。

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3](P1111),今济南冀鲁官话、南京江淮官话、武汉西南官话、山西万荣中原官话、太原晋语、安徽绩溪徽语、浙江金华等地吴语、江西于都等地客话伏天结束即谓“出伏”。

该词《大词典》只有一例书证:元·竹蓑笠翁逸句:“蚕一二眠催出伏,秧三四叶尚忧风。”(第二卷,第480页)书证少且滞后。

(16)今下:现在。此词南北朝时已见:梁·沈约《宋书》:“官漏九日增减一刻,违失其实,以晷景为刻,密近有验,今下晷景漏刻四十八箭。”后代沿用:唐·张楚《应文辞雅丽科对策》:“今下问愚臣,远议其事,陛下岂不欲广于明试,察臣微才?”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2](P733),今广东梅县等地客话现在即说“今下”。另外,据李如龙[6](P294),粤语也说“今下”,不过由于“今”(音km1)韵尾受“下”的同化而音同“家”(音ka1),故一般写为“家下”。

该词《大词典》只有一条书证:唐·房玄龄等《晋书·甘卓传》:“正当虑吾危朝廷邪?吾今下唯除奸凶耳。”(第一卷,第1078页)书证少且晚。

(17)土狗:蝼蛄。宋时已见:宋·项安世《周易玩辞·鼫鼠》卷七曰:“鼫鼠,蝼蛄也。今俗称土狗者。”宋·丁易东《周易象义》卷五亦云:“鼫鼠、蝼蛄,乃今土狗也。”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2](P199)和《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3](P190),今北京官话、河北新城冀鲁官话、湖北广济江淮官话、云南建水西南官话、福建南平官话、金华等地吴语、广州粤语、福建顺昌闽语、江西黎川等地赣语蝼蛄即称“土狗”。

该词《大词典》书证首引《警世通言》(第二卷,第986页),时代为晚。

(18)脚鱼:鳖。明代见此词:明·屠本畯《闽中海错疏》卷下:“鳖,一名团鱼,一名脚鱼。”明·王鏊《姑苏志》:“太湖渔人以三等网行湖中,最下为铁,脚鱼善沉者遇之。”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2](P5649),今西安等地中原官话、南京等地江淮官话、武汉等地西南官话、上海等地吴语、长沙等地湘语、南昌等地赣语、江西瑞金等地客话、广州粤语、潮汕闽语、湖南临武土话鳖即称“脚鱼”。

该词《大词典》只有《儒林外史》书证(第六卷,第1276页),少且晚。

(19)灶头:灶。此词宋以降所见甚夥:宋·徐积《宿山馆》:“倦客待沽山下酒,饥童先上灶头灯。”此“灶头”即言灶。元·张翥《雪中梁师孟叔原饷浑酒小饮闲窗偶成一章》:“岁事萧条雪拥门,家人随分具盘飱。灶头饼软团团白,缸面醅新盎盎浑。”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回:“回到香积厨下看时,锅也没了,灶头都塌损。”《警世通言》第二十卷:“(周三)去那灶头边摸着把刀在手,黑地里立着。”以上“灶头”皆指灶。

据《汉语方言大词典》[2](P2869),今四川达县等地西南官话、上海等地吴语、广东大埔客话、广州等地粤语、福建宁德等地闽语灶即谓“灶头”。

该词《大词典》首引文献为1977年《人民日报》(第八卷,第489页),甚晚。

(20)姊丈:姐夫。元代已见用例:孔齐《至正直记》卷二:“镇江顾利宾姊丈与余言:‘凡治此具,……必以少盐擦其遍体,如澡浴状,加以香油少许,复以汤洗净,然后烹而食之可也。”明代沿用:《归有光集》卷五:“予姊丈汝康在海东解官还,乃有人自越遗《王氏旧谱》一卷。”同卷:“吾姊丈有志前世之谱,为当别加询访可也。”

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3](P1968),今福建建瓯闽语、温州和金华吴语、东莞粤语、广东梅县客话姐夫即称为“姊丈”。

该词《大词典》书证首引《聊斋志异》(第四卷,第310页),滞后。

(21)妹婿:妹夫。魏晋南北朝已见: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五:“述使妹婿延牙距宫,大司徒谢丰距汉,连战辄北。”卷八:“时庠与兄特,弟流、骧,妹婿李含,天水任回、上官晶,扶风李攀、始平费他,氐符成、隗伯、董胜等四千骑在北门。”卷九:“又诈造妹婿任调书,言期、越当废寿,以惑群下,群下信之。”北齐·魏收《魏书·列传第四》:“灵太后以妹婿之故,未忍便决。”又《列传第五十九》:“即彦先之妹婿也。”均其例。

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3](P2484),今厦门闽语、南京江淮官话、江苏丹阳吴语妹夫即称作“妹婿”。另外据《梅县方言词典》[4](P111),广东梅县客话也同此词。

该词《大词典》书证首引唐代白居易诗(第四卷,第314页),过晚。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客家方言词汇的调查与研究”[06GJ—06];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梅州客家方言研究”[06JDXM008];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2008年度课题招标项目“梅县方言古语词研究”[08KYKT04];广东省教育厅2008育苗工程项目“梅县方言古语词研究”)

注 释:

①转引自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信息网http://www.bmy.com.cn/history/htdocs/。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2]许宝华,宫田一郎.汉语方言大词典[Z].北京:中华书局,1999.

[3]李荣.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综合本)[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黄雪贞.梅县方言词典[Z].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5]谢栋元.客家话北方话对照辞典[Z].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

[6]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温美姬 广东梅州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文学院 514015)

猜你喜欢
梅县书证官话
颂李仁华烈士
梅花知音
梅花知音
梅花知音
《汉语大词典》书证初始例商补
《辞源》(第三版)金部疏误举隅
成语词典编纂中的“典出”与“语见”问题
大型语文类辞书编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俗话说,官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