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生命·个性

2009-06-02 09:23李秋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意识生命作文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断丰富学生的人文内涵。”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要不断丰富人文内涵,充分张扬曾经失落的“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对人的生命、人的价值及人的终极关怀等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当然作文教学还应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品味艺术的真谛,感受美的魅力,最终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北师大刘锡庆教授曾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者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都尽情地释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的作文课能不断地关注学生的个性思想,关注学生的求新意识,让学生在张扬个性和创新的旗帜引导下,释放出自己的创作潜能与写作热情,从而提高我们作文课的效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为了能达成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及学生的作文中强化三个方面的意识,即:生活意识、生命意识、个性意识。

一、强化生活意识,让作文水到渠成

古人一直就在强调“文如其人”,又说“做文如做人”。其实,做人就是指一个具体的个体有着怎样的言谈举止,又是怎样去待人接物,这一切都是在生活中才能得以体现的,生活就是无边的大海,而每个人就是一条在这片海中游来游去的鱼。陶行知先生早就强调生活即语文,强调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并明确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作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砥砺自己的人生观、生活观;让学生在深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品味生活的同时,扩充自己的视野,磨砺自己的作文能力,最终让学生在作文时能产生一种水到渠成的感受。为了强化学生作文的生活意识,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基本训练生活化

学生的作文首先应能做到文从字顺,做到没有错别字,这是对学生作文的最起码要求。而在学生的作文中,这样的错误常常是俯拾皆是,这显然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可是这样的错误又不是能在一两节专题训练课能够解决的。想让学生具备这些基本知识与技能,需要一个长期而持久的过程。为了能让学生形成这种能力,笔者曾做了以下尝试:

做一个收集者。也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留心可能出现的一些错字、病句并加以收集、整理、归类。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招牌、广告、条幅,看有无这方面的病例;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报刊、杂志时留心寻找,并随手摘录。

做一个实践者。也就是说鼓励在每天的学习中都尝试去写,尝试去发现,尝试去改正。在日常的教学中,每天安排一位同学进行“课前一分钟演讲”,内容是评论自己一天的生活。主讲的同学在写完讲稿后要经过学习小组的审查与修改,力求让讲稿通顺、准确、生动。当然在平时也要求同学们对班级出的黑板报、班干部的通知进行审查,让同学能逐步形成“拒错字、远病句”的“本能”。

(二)课外读写日常化

大量的阅读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的不二法门。大量的阅读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也能让学生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与文学修养。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不但能认真阅读教材,还要给他们圈定一些必读的书目,使他们能博览课外读物,把阅读化为他们人生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强化阅读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把读与写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写简短的读书评论,写日记,写随笔,写书信。在让学生完成这些写作任务时,要让学生明白这不是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也不是为了教师的分数,而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心得、感想,是为了让自己与自己对话,让自己与名家对话,让自己与同学与朋友对话。在这些对话中,学生应能体味到一种发自内心的颤动,能让自己的心与生活一起律动。在这样一种轻松的写作氛围中,学生能产生一种写的欲望与冲动,并能把这种冲动化为溢满生活气息的文字。

(三)训练话题贴近生活

学生作文写不好,甚至是讨厌作文有一个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们的训练总是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使得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不知从何下手,即便写出来也只是在说一些空话与大话,而没有实际的内容与真挚的情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在进行作文训练时优化作文训练题,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如亲情、友情、学习生活等方面的话题。这能让学生更容易写出心中的真实情感。

如果我们把学生的生活体验比作一潭水,那么我们的作文命题就应该是投水之石,要能激起学生情绪,调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让学生的作文能言之有物,情文并茂。

二、强化生命意识,激起创造火花

这里的生命意识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阐述:一是文章应具有生命的灵性,应该是饱含生命激情的;一是我们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就应关注生命,让学生对生命的状态、生命的价值、意义进行思考探索。

(一)写作注入激情,让学生的作文具有生命的灵性

“性灵派”代表作家袁枚曾经说过“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而中国的传统文学历来都是主张“文以载道”的。不管是独抒性灵,还是立说扬道,都需要让自己的文章拥有生命力,要能够做到以理服人或是以情动人。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那些能传之千古且受人推崇的佳作无不是饱含人间真情的:或是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或是思家念亲的思乡情,或是黯然销魂的离别情……

要想让学生的作文能传达出这样的情感就必须让学生学着去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要让他们产生一种表达的欲望与冲动。著名作家王蒙曾这样说过:“(当你拿起笔时)你激动,你感到一种强有力的冲击,这首先是生活的冲击。众多的、你所亲身经历过的、难忘的日子涌上了心头,等着你去编织,去拂掉岁月积下的尘土,去用理想和正义的火炬照亮它们……缤纷的色彩,交织的音响,一幅又一幅的画面,一个又一个的旋律,一齐涌上了你的心头,你的笔端。”而要让学生能描绘出多姿的色彩,勾勒出优美的画面,演奏出动听的旋律,就必须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能付诸情感,就应该让作文变成他们情感生命的宣泄,当作文变成了自己生命的宣泄时,任何文章都必然充满真情实感的生命激情。

作文具有生命的灵性是指作文中表现出了写作者滚滚流淌的感情潮水和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焰,这是作者心脏的搏动、血液的喷涌、心灵的呐喊、精神的飞扬、意志的迸发……尤其是作为正值青春年华的中学生,他们的作文更应该充满鲜活的生命感,应该体现出他们这个年龄的纯真、机灵、奇思妙想以及梦幻般的憧憬。一缕飞扬的思绪,一声由衷的慨叹,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有趣的对话,一场激烈的争鸣,一簇思想的火花,一份纯真的友情……都可以成为他们笔下一道道独具魅力的心灵风景,都可以成为其生命活力的载体。

我们的作文训练正是要引导学生把写作当成自己生命的存在形式,在作文中感受自己年轻脉搏的跳动和生命之花的绽放,在作文中成长。当学生在作文前感到一种宣泄的冲动,在作文中感到一种倾诉的畅快,在作文后感到一种成功的愉悦,那么,他就已经体验到了作文给他带来的生命快感。

(二)训练关注生命,让学生在作文中体悟生命的真谛

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曾经说过:“我思故我在。”也就是说思考是人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最好体现。所以,我们应在平时的训练中引导学生去思考,甚至是去做一个“痛苦的思考者”;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对生命的状态、生命的价值、意义进行思考探索,从而把握生命的真谛。

让学生关注生命状态。在我们的作文训练中要引入有关生命状态的话题,让学生在作文时能对生命的存在形式、存在特点进行反思,进而观照自己的生命历程,审视自己的生命存在方式。例如2001年的高考作文“诚信”就反映了人的生命中诚信缺失的状态,2003年高考作文“感情亲疏与认知间的关系”就反映了人们大多愿意凭自己的情感去认知的生命状态,再比如2004年浙江卷的作文“人文素养与发展”可以引导人们去发现自身人文缺失,并可引导人们思考该如何去弥补这些生命缺陷。像这样的作文训练题可以引导学生去审视自己周边的生命群体,去审视自己的生命个体。

让学生敬畏、珍惜生命。我们的作文训练题应能让学生认识到每个生命的可贵,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及其存在的意义。例如全国卷的《梧桐树下的对话》《战胜自我》,北京卷的《宽容》等,此外还可以设计诸如“环保”之类的话题。这些话题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对生命的关怀与呵护意识。他们可以从自我的生命遭际与生命状态的体验来反观整个人类与自然的生命状态。这种训练还可以锻造他们不朽的的灵魂、崇高的品质、广阔的胸襟,从而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做人。笔者曾以“感悟生命”为话题,进行训练,就有不少学生写出了有自己独特见解,饱含激情的佳作。如下文:

将生命送上祭坛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唱遍大江南北。有人说,生命只要拥有哪怕是一瞬的美丽就远胜于平庸的一生。那个女孩子走了,但风、芦苇是其生命的见证,那丹顶鹤是其生命的延续。她战胜了死亡,她的生命得到了永生。

神话中那涅盘的凤凰,《梁祝》中那两只从墓中联袂而出的蝴蝶,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生命战胜死亡得到永生的“勋章”。在这些传说中生与死是可以轮回的,凤凰在烈火的焚烧中得以再生,双飞的蝴蝶在坟墓前演绎了梁祝两人的坚贞不渝。这是生命中不朽的乐章,是生命的再生;而死亡只是不堪一击的小丑。

传说中生命可以永生,死亡可以战胜;在现实中同样可以。河蚌被剖开而死亡,珍珠是它生命的永生;老斑羚在选择死跳入悬崖的同时把生命传给了后代;落叶在飘向大地后化成了沃土;屈原投江了,却留下了不朽的精神和美妙绝伦的《离骚》;韩非虽困死于秦国,但传下《说难》《孤愤》;秋瑾虽被杀,但留有“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豪情……在熙熙攘攘的世间,我们找到了延续生命的途径:在不断的创造中我们可以让生命得到永生,在不断的奉献中我们的生命得到永生。形体是会消逝的,但精神是可以不朽的,它们可以世代相传。

生与死在不断地轮回着,它的一端掌握在造物者手中,另一端刻在人们的心里。人生就像一出戏,有时经历阴霾沉郁后仿佛要趋于灭亡,但在死的一瞬间却让人深深地体会到其生的意蕴。那是他的精神发出了炫目的光辉,是他的生命得到了重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若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创造,虽死却能在这宁静而美好的天地间长存,却能在不灭的世间留下你的影子。当你的生命在人生的长河中激起了不息的浪花,这便是你的生命得到了永生。

在文章中,小作者用优美的文字、饱满的激情对生命作了礼赞,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作出了动人的诠释,仿佛能让我们摸到他生命的律动。

三、强化个性意识,让学生在作文中抒写独特的性灵

作文是个体生命的展示。对于作家来说,没有个性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明代著名的散文家、公安派的代表作家袁宏道就曾高举“灵性”的大旗,主张抒写性灵,不拘格套,风情并茂。学生虽然不是作家,但哪怕是习作,也应是其个性的展示。学生通过作文宣泄自己,通过作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受。我们常常说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在作文教学中,重要的“发展”便是引导、启发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

冰心说过:“能‘表现自己的文学,是创造的,个性的,自然的,是未经人道的,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里的笑语和泪珠。”就每一个人而言,他在历史和未来的长河中只是微不足道的微粒,但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其心灵的宇宙也是独一无二的,而让学生展示自己独一无二的心灵,正是写作教学的责任。新课标下写作的“独特感受”“创意表达”“展开想象与联想”,无不是把个性的张扬放在首位。

强化作文的个性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在作文时能运用个性化的言语来传达自己独特的思考及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和体验。学生个性化的语言是说语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特点,个体特点。如一个学生写风中的乱发时是这样写的:“我的头发在风中东倒西歪,狼狈地站不住脚。”这就显示出了学生的个性化思考与个性化的语言。

强化个性意识就是要让学生突破常规,打破禁区,让学生异想天开,作扩散性的想象与联想,从多角度去反思自己的生活与周围的世界。强化个性意识就是要激发他们追求自我个性品质,或乐观,或悲观,或自省,或宽容,甚至也可以有一丝丝的消沉,这也比假大空,随大流来得好。

强化个性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去追求真实:真实的故事、真实的心情、真实的感受、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东西才感人,才有生机和活力。而想要让学生的作文更具真实感就必须加强学生的角色体验,因为角色体验带给学生的全都是真实的东西。不同的角色,产生不同的体验;同样的角色,由不同的人去体验,那么感受肯定也不相同。当然这里的角色体验并不是要让学生去扮演生活中每一种生命角色,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与阅读的过程中能做一些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思考生活、感受生活。在这样的换位中学生都能得到属于自己的体悟,有了这样的感受与体悟,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就会个性绽放。

强化个性意识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形式上的创新,用不同于别人的形式进行创作,近年的高考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创新者。有的学生采用了日记的形式,有的学生写成了诗歌,而有些学生则写成了小说、辩辞等,甚至有一位考生以一个诊断报告获得了满分。这些胜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个性化写作的胜利。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张扬个性,是新课改对写作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心去体验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学会写作,在写作中学会如何做人;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引导学生用一颗虔诚而又充满爱的心去审视生命,去解读生命,从而学会去尊重生命,珍惜生命;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积极引导他们用真情去感知美,用个性化的语言去表现美,从而让他们用自己的心去营造一个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杨嘉宏,李会.新课标下的写作就是“回家”[J].语文教学通讯,2005,(2).

[2]王建民.语文新课程视角下的生命意识的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2004,(12).

[3]李镇西.变“应试语文”为“生活语文”[EB/OL].语文在线,2005-12-11.

[4]朱卫国.开放作文教学,培养人文精神[EB/OL].中学语文教育资源网,2004-06-10.

(李秋平 浙江省温岭市箬横中学317507)

猜你喜欢
意识生命作文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