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中考以及各类考试中,作文成了衡量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它的分数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成绩的优劣。然而,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事了。对学生来说,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改。长期以来,作文成了老师和学生难以攻克的共同碉堡,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笔者以为,教师与学生不应把作文当成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中的障碍,而应作为一条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成为师生之间的交流平台,
一、让作文批改成为交流写法的平台
我们知道:学生在写文章时,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此时教师给予他们写法上的点拨,就会让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有一次,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创新思维,笔者故意布置了看似一个老掉牙,其实颇难出新意的作文题《春天》。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本文围绕‘春字,写了春天特有的景象,如春草的细与柔,春花的香与多,春水的绿与靓,春日的暖与畅,春天的繁忙与劳累,也写出了春风的清凉与萧瑟……”而另一位学生在互批中是这样写的:“本文抓住‘春字,写了不少春天的景象,语言很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走进了千草枯黄,万树飘叶的深秋里。”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描写景物时,因感官上的错觉而造成了写作上的偏差。即写春风之时,却写了春风之清凉与萧瑟。于是笔者在批语中写道:“其实,《春天》这篇文章里写秋风未尝不可,关键是要写出春风与秋风的不同之处来。比如,春风是温柔的,它吹醒了草,吹绿了山,吹暖了水,吹勤了人;而秋风是萧瑟的,它吹黄了草,吹落了树叶,吹秃了山梁,吹愁了人。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要把握住景物特征,把看似相似的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异来。”如此评点,既纠正了学生批改中的错误,又在写作方法上给学生指点迷津,可谓是一举两得。
二、让作文批改成为思想交流的平台
现在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往往自以为是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有自己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特别是对于深层次问题的见解,只看现象,看不清本质。这些看法,往往在作文中最能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叫“我再次感受到了……”。有个同学写的标题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写前不久为了迎接县教育局举行的教学规范化学校验收,学校所做的某些工作。文中把为了迎接验收,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得虚伪可鄙至极,表现了他内心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文笔十分犀利。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抒发了本人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华而不实……”而同学在互批中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指责学校领导的行为,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为了学校今后的发展。”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认识上有很大分歧。于是,笔者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希望你能深入地思考一下,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验收时的工作做一个比较,是否那次的工作是彻底的虚假呢?难道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难道学校领导们平常就没有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工作过?总之,我们应该学会一分为二地去分析、看待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的把一事物定为好或坏……”那次作文之后,笔者曾做过追踪调查,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日渐成熟,待人接物也较随和多了。一次看似平常不过的作文评语交流,能使学生免于思想上误入歧途,笔者很感欣慰。
三、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平台
中学生受生活范围和阅读范围的限制,作文取材狭窄,胡编乱造,文章虚假之至。因而,笔者多次强调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因为“真实才是文章的生命”。有一次,数学老师向笔者反映说某同学像有心事似的,一节课什么都没听进去,提问时一问三不知,也不知怎么回事。这答案竟让笔者在作文中得到了印证。那一周的作文题目是“选择”。有位女生写她课间时,收到了一位男生的一张纸条,正不知该如何选择。文章文笔细腻,主人公的心情异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没下定决心,甚至还求助月亮、星星告诉她该如何选择。很显然,这是初中生常见的早恋现象。说实话,遇到这种事,学生面临两难的境地,徘徊、彷徨于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不当,很有可能走上弯路。老师及时与她面谈,又会引起她心理的恐慌,让其无地自容。于是笔者便借作文批改之机,对她进行了一次旁敲侧击、深入浅出地教育:“看得出来,文中的主人公正经历着一次痛苦的选择煎熬,别的不说,仅一张纸条就已搅得她寝食难安,无心听课,以后遇到更重大的人生选择,你还能怎样?要知道:早熟的果子虽然好看,却是又酸又涩。老师愿帮你尽快走出青春的沼泽地,步入人生的快车道。你如有想法,随时可与老师沟通……”下次作文再交上来时,在她的作文本里,笔者发现一张写有“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着迷惑的眼睛,主人公的脚步也坚定了”的纸条。一个无忧无虑、活蹦乱跳的她又出现在笔者的面前了。笔者心中的那块石头也落了下来。如此以来,既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又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何乐而不为呢?
四、让作文批改成为沟通亲情的平台
我们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全校三分之二学生的父母在外地打工。远离父母,缺少亲情是他们最大的烦恼。因经济困难,家中没有固定电话和手机,许多学生整年难得听见父母的声音。为此,去年十月初,我们县妇联多方筹集资金,为我们学校的“留守学生”免费安装了“亲情电话”,帮他们解决了不能同在外打工的父母联系、沟通的难题。借此机会,笔者布置了“我与亲情电话”的作文题。有个学生的作文是这样写的:一根电线把我和父母天天拴在线的两端,也难以抹去我对父母的思念,更觉得自己像没爹娘的孩子。孤独了,没人说话;伤心了,没人怜爱。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是一个孤独孩子的真实独白,表达了一个留守学生对父母的怨与恨,也是所有留守学生带血的呼唤……”笔者在批语中写道:“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把你留在家里。让你备感寂寞与孤独,你是受苦了;对父母的所作所为,不理解,心存怨恨,也在情理之中,但你不能把这一切作为怪罪父母的理由。作为在外打工的父母,看了你的文章,他们也许有些想不通。其实,他们在外打工,活得也并不轻松。他们一面要没日没夜、加班加点地工作,多挣些钱,赡养留守在家那年迈的父母和养育正在上学读书的你,一面还要应付来自方方面面的工作压力。他们的苦与怨又向谁诉说呢?其实,他们外出打工,就是为了咱们这个家。如能经常这样换位思考,你心中的积怨就会烟消云散了……”这则批语,笔者回答的虽然只是这一个学生的问题,但受感动、受教育的是全体留守学生。从此,学校的留守学生不管是写亲情文章或给父母写信,还是打亲情电话,没有一个学生对在外打工的父母说一个“不”字。
总之,作文批改不仅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化解了师生间的壁垒,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了师生之间的心灵,更像一个个悬念,满足了学生作文写作上的期待心理。
(张玉甫 湖南省辰溪县大水田乡中学419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