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2009-06-02 09:23郑秀玉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语言语文课堂教学

语言是人类知识传授、情感表达以及思想交流的主要工具。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在国际上的重要性逐步得到认可,其学习人数也呈逐年递增趋势。因此,如何开展汉语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有效地将汉语文化传授给学习者(主要是在校学生)已成为目前中国语言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式,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把教材中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并积极引导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能的过程。教师课堂语言运用得如何,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地表达授课的内容,而且决定了教师是否能够通过教学语言这一手段有效地感染学生,发挥课本作品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以及美感作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句话充分印证了课堂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在这里,笔者主要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语言的畅达与精炼性

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深厚的语文功底,能够精心锤炼语言,重视教学语言的修养,并达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用词精当、造句规范、层次分明、结构条理、合乎逻辑等要求。

语言的畅达应如行云那样舒展自如,像流水那样从容流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教师的每句话、每段话都应像血液流贯全身那样,脉脉相通,而且有生命力。例如讲授《春》一文,就要用畅达的语言描绘作品中流溢出来的盎然春意,让学生充分理解到春在绿草里,春在花丛中,春在轻风里,春在细雨中。另外,这种畅达的语言要像抛针掷线那样首尾一贯,既有系统性,又有逻辑性。 其系统性需犹如山间瀑布般,飞流直下,而逻辑性需犹如剥茧抽丝般,条缕可寻,顺畅自然。

语言精炼就是在课堂上不说空话,不讲套话和闲话;要用经过精心设计、反复提炼的课堂语言,化深奥为浅显,做到既准确又概括,并能够用精粹的语言讲述较大容量的知识。对某些篇幅较长的课文而言,忌讳面面俱到,否则语言就会显得纷繁复杂,最终导致学生不得要领,模糊不清。以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百草园部分讲析为例,教师只需从“静景”与“动景”两个角度分别简要地对“所见”与“所闻”两方面进行讲述就可以,而对“所为”和“所感”部分适当留给学生自行研究、解决。这样,教师的课堂语言有取有舍,突出重点,使学生既见全篇,又领悟了细节刻画的功能,实现了培养学生既会全面地看问题,又能具体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是指讲课的时候所使用的语言要鲜明、形象、活泼并饶有趣味。风趣、生动的语言是课堂教学中的润滑剂。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讲授《送元二使安西》为例,空洞的分析并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若改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如:清晨,渭水边,驿路旁,一家家客店静默在蒙蒙细雨中,周围青翠的杨柳迎风招展;其中一家客店里,两位儒雅的文人正在饮酒作别……这样,学生就能够对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以及朋友间的真切情感心领神会,且经久不忘。另外,遇到相对枯燥的文体(如说明文)时,教师如果能够恰当利用语言,绘声绘色对文章内容进行描述,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津津有味,因为含情的语言能使人们受到感染,引起共鸣。

此外,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还表现在教师词汇的丰富性上。如果翻来覆去总是那么几个词,那么就谈不上语言的生动形象,讲起课来只会干巴巴的,味同嚼蜡。汉语有其丰富的词汇,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成语、俗语以及歇后语等,它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充分汲取其中的精华,能够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更为丰富。

三、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语文知识的过程,其实质是教学思维活动过程。教学语言应含蓄而耐人寻味。正如《学记》中所言:“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在设计教学语言时,教师要把着眼点放在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活动中,努力创设问题的情境,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扉,发展学生的思考力。那种过于浅白详尽的课堂语言, 只能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含蓄不等于晦涩, 因为课堂语言过于艰深冷僻反倒令学生费解,失去了语言的启发性。

教师能否善于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激发学生探寻知识、掌握知识的强烈愿望直接决定了教学效果的优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愤”和“悱”的情况下,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他们对讲授的内容必定高度注意,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教师在课堂上应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愤”和“悱”的情境,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以导语设计为例,一个好的导语往往是一堂课成功的开始。精心设计导语,以商量的口吻、亲切的语气和信任的表情,能够启发学生温故知新并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为学新知识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在讲《岳阳楼记》时,笔者通常这样引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核舟记》,请大家回忆一下,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学生回答:说明文)“我们今天再学习一篇‘记,它不是说明文,而是采用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叙事写景,又是如何抒情议论的?重点在哪一方面?”这样的导语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语言的情感

“言为心声”,饱含真情是教学语言的魅力之源。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等方面;可以说声发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只有注入真情实感的教学语言,才能产生像磁石一样的吸引力,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师生心灵的共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如何运用情感性教学语言不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是教师人格力量在课堂操作中的充分显现。

教学过程中应首先善于选择和运用那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和句子来增强语言的表情效果。其次,还要能使寻常的词句浸透感情的色彩。教师要处处表现出对学生的厚爱,多用褒扬性、礼貌性、肯定性、商讨性的语句,尽量少用贬抑性、否定性、命令性语句,避免有斥责性、侮辱性以及讽刺性的语句,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欢愉的氛围中孜孜以求。教学语言的运用还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内容倾注不同的感情基调。要把握好这样一条原则:据文定情,因文传情。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教师能够用满面春风的语态,带有浓郁情味的话语,饱含激情的语气来引发学生的情感潜势,并产生一种情感共鸣的语境,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从而转化为良好的学习动机,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以朱自清的《背影》为例,其语言质朴,饱含真情。在教学中,以“情”为切入口最好不过。为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在导入课文时通常这么说:“同学们,我们曾学过许多表现母爱的文章或诗词,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大家一起来背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的,孟郊描写了慈母对游子的爱抚之情,也抒发了游子对母亲的依恋之情,真是母子情深啊!因为父爱总是没有母爱外露,所以古今中外表现父爱的文章或者诗词没有表现母爱的多,但是俗话说得好,‘父子之情大如天,今天就让我们和朱自清先生一起去体验一位父亲的浓浓的爱子之情吧。”笔者的话音刚落,学生们很快就投入到文章的情感中了。学完此课后,要求他们从日常生活中找出父亲或母亲令人可敬的生活事例。学生们以饱含深情的语言再现了与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由衷地赞叹父母的拳拳爱心,有些同学甚至在讲到动人之处时热泪盈眶。整个课堂教学不仅气氛活跃,每一个同学都争先发言,参与其中,而且让他们更进一步理解父母,收到了一石二鸟的效果。

五、体态语言的运用

体态语言是一种运用动作、表情、姿态等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恰当、优美的手势,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都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情境,给学生以深刻印象和感染,能使某个学生或者整个班集体产生某种微妙心理变化,形成某种心理状态,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正如:知识好比种子,教师亲切的态度好比阳光,学生愉快心情好比土壤——只有在阳光的照耀下,知识幼苗才能茁壮成长。在课堂上,教师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在注视自己,这样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这样,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上违纪的学生。与大声训斥相比,这种无声的批评更让学生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以一次教学经历为例:一个学生正在做小动作,笔者发现后并没有停下讲课批评他,而是不动声色地边讲边往他那儿走去。学生听到笔者的声音越来越近,赶快停下手里的玩物,装做认真听讲的样子。这时已近身旁的笔者面带微笑,又暗暗地伸过来一个大拇指,意在夸他改得好。学生庆幸自己的行为没有被揭穿,于是兴致勃勃地听起课来,不好意思再做小动作。

体态语言在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语文课堂中更具有其特殊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体态暗示的艺术手段,巧妙地表达出“弦外之音”,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如在教学《孔乙己》时,笔者用悲凉而充满同情的语调说道:“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时,不是用脚,而是用一双满是污泥的手走出去的,他走了,走了,永远地走出了生活的舞台……”与此同时,笔者边讲边拿板擦,缓慢而又沉重地把黑板上“孔乙己”这个赫然醒目的课题连同其他板书全部擦去,只留下一片空白。这个擦的动作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多少潜台词;让学生久久地思索,慢慢地体味。此外,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重视自身体态对学生的作用,也应随时从学生的体态中获取信息,并及时改变与调节教学方法。

语言艺术是丰富多彩的,语言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多由教学语言表现出来。畅达、精炼、新鲜、幽默、声情并茂的语言,不但能准确地传递信息、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师生双方处于轻松愉悦的良好的状态下,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曹树耀.恰当运用语序准确表达语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9).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4]贺雄飞,阿尔泰,刘新华.世界教育艺术大观[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6.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王刚泉.论中学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

[7]张承芬,程学超.教师心理[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郑秀玉 广东省汕头市文光初级中学515100)

猜你喜欢
语言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