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学设计

2009-06-02 09:23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赏析诗歌语言

王 节

[课文解读]

《秋天》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何其芳早年创作的一首诗作。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表现了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无论是从诗歌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还是从诗歌所具有的审美情趣而言,这首诗都比较符合现代初中生的欣赏口味和认识水准,适合培养学生初步鉴赏优美诗文的能力。

[学情分析]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基本都生活在城市之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乡村生活。面对这样一首语言精美,笔调清新,节奏鲜明,意味深长的“田园”诗歌,如何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感受诗歌中诗情画意的秋天,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地创设情境,引导他们走进诗人,走进诗歌。

[教学设想]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诗歌语言,通过“以诗入画”的形式,将诗歌的画面再现与意境感悟相结合,从而使他们体会到诗歌优美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直至熟读成诵。

2.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人情感。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4.学习初步鉴赏诗歌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堂语文课,我们要欣赏一首抒情诗作——《秋天》,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诗人何其芳。(板书课题、作者。)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认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节奏,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注意容易读错的字音:丁丁(zhēng)、背篓(bèilǒu)、栖息(qī)、归泊(bó)

3.学生范读诗歌。(其他同学要对朗读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点评。)

4.教师指导朗读:

“诗歌,是诗也是歌。”诗歌的朗读,如同吟唱歌曲,尤须细心揣摩,对于这首文辞优美,意境美妙的诗作,在朗读时应该注意这样几点:

一读:要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二读:要读准节奏,注音轻重快慢。

三读:要注意诗歌所创设的氛围,读出感情。

全诗应读出清柔、舒缓的感觉,读出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多媒体课件显示朗读指导。)

5.学生齐读诗歌。

三、质疑问难,品读赏析

引导:同学们的朗读,已经开始读出一些诗味了,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通过自己个性化的朗读,运用质疑的方式赏析这首诗歌,读出自己对诗歌的感受和见解。

大家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诗歌进行研讨,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以提出来,我们全班进行交流、讨论。(板书:质疑赏析)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交流对诗歌语言的品味赏析。

2.全班讨论各学习小组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交流对诗歌语言的品味赏析。

参考内容:

a.第1节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为什么说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而不用“传”出幽谷呢?

点拨:因为飘能看得见,轻柔,把声音写得很美。之所以用飘来写声音,就是把听觉的声音给视觉化了,这种将不同的感觉相互沟通、相互交错来写的特殊的比喻形式,在修辞手法上叫做“通感”。这种写法往往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朗读指导:这一句要读的轻柔,重音放在“飘”上。

(学生朗读体会。)

②“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怎么理解?

点拨:“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是收割的形象的说法。“稻香”是从嗅觉的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图画。这一句是拟人的写法,是说农民今年获得了大丰收,粮食已经归仓了。

③为什么说“秋天”栖息在农家里?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

点拨:“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诗句中是拟人,概括秋天在农人家的状况,写出了秋天农民家里稻谷满仓,瓜果满院的丰收景象。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松弛、闲静的氛围。“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

朗读指导:这一句要把农家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读出来。

(学生朗读第一节诗,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b.第2节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收起的不是青鳊鱼,而是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点拨:可能先收影子,然后收鱼。这样写更形象;清晨倒映在江面上的是乌桕树树叶的影子,而乌桕树叶子的形状就好像青鳊鱼,因此乌桕叶的影子就好像青鳊鱼一样被渔民收进了网里。

渔民到底收起了什么呢,是鱼,是树叶,还是别的?老师想无论他收起了什么,他的心情都是快乐的、悠闲的,他肯定都会有所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

②为什么说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又不是孩子,怎么能做游戏呢?

点拨:“游戏”是渔民愉快地劳作的形象说法。因为渔民常年捕鱼,动作轻快,自由活泼,就好像孩子做游戏一样轻松。

这样写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把打渔当作一场游戏,而不是谋生的职业,他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而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朗读指导:这节诗巧妙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一种明朗纯净的诗风诗意,写出了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让我们在朗读中体会秋天的那份悠闲与惬意。

(学生朗读第二节诗,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c.第3节诗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的眼中梦寐着的秋天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点拨:老师想应该是秋天丰收的景象:吹笛牧童和他悠扬的笛声,秋天一望无际的原野,秋天林间细细流淌的山泉……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在这节诗中,诗人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朗读指导:梦寐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是充满诗意的秋天,大家要读出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学生朗读第三节诗,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四、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引导:问题先提到这儿。如果大家还有问题,我们可以课后再来讨论。有人说:“好的诗就是一幅画,好的画也是一首诗。”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诗,根据理解,试着作一幅画,谁愿意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板书:想象画面)

(学生把准备好的图画按照三节诗的顺序依次展示到实物投影仪。)

①第一幅画面:(第一节诗)

引导: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这幅美丽的图画,可以想象画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和心情。

参考内容:清晨朝露未晞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散发出稻香的气息,金黄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家人一起分享。

小结:描述想象丰富,语言富有文采。

②第二幅画面:(第二节诗)

引导:秋天到处充满了诗情画意。下面就让我们走出农家的院落,到薄雾笼罩的江边去感受渔民丰收的喜悦吧!

(学生把准备好的图画展示到实物投影仪上。)

引导:请用精彩的语言把这节诗所描绘的画面表述出来,可以把时间、地点、人物、捕鱼的经过说清楚。

参考内容: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浆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小结:此情此景,使笔者想起了一首诗: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境界真叫人留连忘返。

③第三幅画面:(第三节诗)

引导:欣赏完两幅美丽的图画,同学们一定陶醉于其中,不过更美的景色还在后面呢,谁能为我们展示有关第三节诗的画面呢?

(学生把准备好的图画展示到实物投影仪上。)

引导:和着悠扬的笛声,我们与牧羊姑娘一起走进了碧草连天,遍野牛羊的辽阔草原,这种感觉真是太美妙了!请用精彩的语言描述这节诗所表现的内容。

参考内容: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么不见吹笛子的人呢?她在想些什么呢?

五、体会意境,诗意概括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了三幅复合的画面,请同学们从中选出一幅你最喜欢的画,给它起一个名字,可以叫什么呢?

小结:每一幅画面给我们的印象都不尽相同: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牧女秋思图辽阔空远,但我们总能感受到诗意的秋天。

六、背读积累

引导:请同学们从这三节诗中任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把它背下来,我们比一比,看谁背的快。

(学生示范背诵。)

七、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秋天是一首抒情诗,秋天是一幅风情画,秋天更是一支甜美的歌。与春的朦胧,夏的绚丽相比,秋则更具有成熟的风韵。正像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秋词》中写的那样:“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让我们用美妙的歌喉讴歌秋天,用勤劳的双手描绘秋天,用诚挚的情怀赞美秋天!

八、布置作业

必做: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选做:1.以“我眼中的秋天”为题作一幅画,并配上相关文字。

2.摘抄有关描写“秋天”的文章、诗作,写读后感。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评价一堂语文课的优劣,应该以教师的学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为重要参考依据。《秋天》这堂课教学设计的目的就是要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初步方法并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下面简要地谈一谈笔者在本节课中的几点做法和自己的体会。

1.强调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教是为了不教。这其实就已经为我们揭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表现的形式固然可以多样,但归根到底必须建立在如何指导学生学会读书上。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主线,贯穿“诵读诗歌、质疑赏析、想象画面、背读积累”四个板块,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品味、赏析、领悟、探究《秋天》这首诗,教学流程清晰。以此为范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较好的现代诗阅读方法,这就好比使学生掌握了一把解读现代诗的“钥匙”。

2.注重诵读,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语文教学其实归根结底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的教学。特别是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更应当强调有感情地诵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达到对诗歌的有效感悟,完成语言的积累。同时在诵读中,教师还要充分尊重学生个人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做出自己的理解、评价。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采用“质疑问难”的方式,赏析诗歌语言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优美语言的品味,深远意境的把握则是诗歌教学中的难点。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突破诗歌阅读中的难点呢?这堂课尝试采用了“质疑问难”的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质疑问难”就是根据学生阅读诗歌的实际情况,围绕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教学。这种方式既能满足学生在阅读中的实际需要,又能掀起思维的波澜,形成课堂上对话的空间,产生观点交流碰撞的火花。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关键的不是教师的设疑提问,而是学生的生疑问难,即学生主动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阅读的主动性,适时地点拨,帮助学生把阅读引向深入。

具体的做法可以由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自主学习,然后互相交流合作,寻找对相关问题的理解,使学生在阅读中养成质疑、探索的习惯。

4.重视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正是它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诗歌教学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何其芳的这首《秋天》,保持了诗人前期诗作中想象丰富和生动描写的特点。因此这首诗歌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跨越时空和语言的障碍,尽可能地与诗人的心灵契合,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就成了本课成功的关键。

在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以诗入画”的形式创设情境,演绎诗歌。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生动形象地再现诗歌所表现出的美景,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通过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画画,学生既锻炼了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体味到了诗歌优美的意境,产生了学习诗歌的热情。

总之,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质疑、探究的精神。不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质疑赏析、想象画面两个关键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完全按照三节诗固定的顺序展开鉴赏,虽是精心设计,但牵、引的痕迹过重,如能在课堂上顺其自然,充分尊重学生,自由鉴赏会更好一些。

(王节 江苏省徐州市第十三中学 221006)

猜你喜欢
赏析诗歌语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诗歌岛·八面来风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