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倡导自主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倡导“做”“想”“讲”有机统一的学习过程,语文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1]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强调经历与参与。体验强调学生参与,强调“活动”“实践”“探究”和“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体验性学习材料与活动方案,不是传统意义上规定的课文与作业,它仅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景、提供选择。教学中,应该尝试改变一种方式,围绕专题,创造性地设计活动,使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并学会与他人交流、共享自己的经验与感受。[1]
本文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语言类电视节目的特点,开展有关语文教学的实践性与参与性,为语文教学的形式方法上借鉴语言类电视节目的一些特点,从而使语文教学的形式更新颖活泼,达到学生语文综合素质提高的目的。
电视节目语文教学与语言类电视节目都是语言的艺术、对话的艺术,都以相互交流、相互对话为方式,达到各自的交流目的。恰当地借鉴优秀语言类电视节目模式,会对促进语文教学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优秀的语言类电视节目很多,借鉴什么样的主持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呢?这要看我们秉持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理念主张下的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虽不可全盘否定,但确实不适应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学生中心论”虽然先进,但在当前状况下还不能全面实施,所以优势互补的“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实用教学模式是我们当前较好的选择。借鉴与我们教学模式相适应的主持模式是我们选择的原则。
近几年来,中国的电视事业长足发展,节目模式日益增多,但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定是那些把观众地位放在重要位置的节目模式。比如:“实话实说”“幸运52”“梦想剧场”等等。以下就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对语言类电视节目的一些借鉴与尝试。
一、“课前五分钟”借鉴“实话实说”
90年代,“实话实说”是中国影响最大的谈话节目。“实话实说”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观众成为了节目主体,实现了真正的沟通。在“不是官方论坛,不是专家论坛,谈话过程主要由老百姓去完成”的原则下,参与节目的观众面对的是自己关心的话题,谈的是自己真实的想法。与以往电视节目不同,观众不再是单一的接受者身份,不再是“看客”,灌输式传播模式被打破了。
受“实话实说”模式的启发,“课前五分钟”活动应运而生,它强调学生的话语权,提倡发挥学生个性。活动中,学生首先在规定的范围中挑选话题进行课下写作。然后,安排好顺序,每堂课一位学生上台读自己的文章,读完后自己组织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台下同学可以就文章内容、写法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台上同学也可以对点评意见提出自己的想法,点评的过程是一个平等、互动、思想碰撞的过程。台上的同学既是交流过程中的主持人,也是交流过程的参与者。
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像节目主持人一样,要有自己的观点,但是要尽可能让学生说,欠火候的要加温,太过了得修正,同时还要掌握节奏,避免无学生发言的沉闷。在学生点评过程中,对于争论较多的“焦点问题”,老师要给出自己的意见,进行更深入地讲解、点评,使学生对一些模糊概念有较准确的认识。与此同时,教师的作用还在于对活动内容、程序的策划和对学生点评方向的把握。
在这项语文活动中,如同在“实话实说”节目中观众角色的转变一样,学生们的地位也发生了转变,从“被动地听”变成了“主动地说”,由“要我来说”变成了“我要说”,语文课堂的交流形式也不再是单方向的,而成了多方向的(台上与台下、学生与老师)交流。这样的互动式活动能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与探讨,较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参与性。
二、借鉴“幸运52”的“红楼梦知识竞赛”教学
“幸运52”是借鉴英国节目模式“go bin go”的一档益智类栏目,主要形式是邀请普通百姓担当选手,以智力竞猜和趣味竞赛的方式进行智力比拼。它打破了娱乐类、知识竞赛类节目界限,有机地将游戏活动与知识普及融为一体,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热情。节目主要特点为平民化、淘汰性以及物质性。
这样的模式也非常适合处于青春阶段、有活力的高中学生,他们有冲劲,反应迅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同时,也要根据中学生自尊心较强、易受挫等心理特点,班级内的知识竞赛最好不要具有竞技性或知识性太强,否则学生会有逆反心理,效果会大打折扣。在竞赛中要强调学生的合作精神,在“玩”中学习。因此,我们把“《红楼梦》知识竞赛”的活动特点确定为参与性、合作性、娱乐性。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过程中,根据课程要求,安排了“红楼梦知识竞赛”活动。根据上面确定的参与性、合作性、娱乐性的活动原则,竞赛安排如下:1.将全体学生分为十组,每一位同学都要参与到竞赛活动中。必答题回答过程中,为了强调活动的参与性,每组主要回答同学由抽签决定。2.答题过程中,为了强调小组成员的协作精神,规定主要回答人回答问题后,每组有一次补救机会,其它组员可以团结协作,补充回答。3.竞赛题目来自《红楼梦》前八十回,主要涉及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主要情节、文学文化知识、诗词曲、对联、谜语等内容。在题目的设计中,考虑到竞赛的知识性与娱乐性,因此将《红楼梦》流传、翻译过程中的趣事融入到竞赛题中,掌握知识过程中希望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此外,没有进入决赛圈的小组要在《红楼梦》歌曲中选出一首演唱,以此增强学生参与竞赛知识的互动性,以及参与竞赛的娱乐性。
在竞赛中,教师既要使学生们在竞赛中学到知识,为了让竞赛的场面积极、热烈,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好地进行互动,很好地把握全场的氛围、调动学生们的情绪,控制竞赛的节奏等。真正做到有张有弛,寓教于乐。
与一般竞赛不同,“红楼梦知识竞赛”的形式很好地将知识与娱乐结合在一起,符合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调动了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回避了“全面撒网、重点捕捞”的选拔制度给学生心理带来的挫伤,使每一位同学在比赛中都能快乐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竞赛形式比较轻松地掌握了《红楼梦》相关知识,实现了竞赛的初衷。
三、“课本剧表演”借鉴“梦想剧场”
“梦想剧场”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档平民化节目。它由嘉宾和普通老百姓结合表演,是对生活原生态进行舞台还原和搬演,把社会生活体验真实地展现的一档节目。节目突出观众的参与性,观众自己唱主角,自编、自导、自演,并由栏目创作组给与适当辅导,在娱乐中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戏剧知识或表演技巧。节目具有形式新颖,气氛活跃,台上、台下同乐等特点,是真正的老百姓自己的栏目。节目成功是由于满足了人们的表演欲望。
既然有表演的想法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也一定会喜欢这种形式。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很好的故事题材,非常适合以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因此将纸张上那些黑白的文字内容“请”下来,通过学生的语言和动作转化成生动的表演,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有益尝试。课本剧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在课本剧的表演活动中,学生通过“读——思——编——演”的一系列活动,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表演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培养和提升。而教师在课本剧活动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和学生讨论并主动引导,使之尽可能产生思想的火花;使学生对课文挖掘得更深刻。但教师决不能越俎代庖,成为学生活动的包办者。
笔者通过一个学期的对比实践,通过采取借鉴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有明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活动组织能力、团结协作意识、自我学习能力均有明显提高,班级的与整体考试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借鉴语言类电视节目决不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借鉴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以充分发扬“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较之语文教学,电视节目在市场的竞争和社会的需求促进下,改革步伐很大,理念也很先进,更注重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观众与节目的互动。这与我们语文教学中所主张的“主导──主体论”比较吻合。因此,恰当地借鉴语言类电视节目的模式和思维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本身是一种促进。希望通过这样的借鉴,能使语文课堂少一份刻板、多一份生机,少一点被动、多一点投入。
注释:
[1]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S].上海市教委,2004.
(许静如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二中学20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