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其实,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也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表演过程,它有导演、演员、场景,也是把文学、表演、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是戏剧中的“话剧”。如果语文课堂教学借用“戏剧”的一些原则,引进“戏剧效应”,一定能演出一堂活生生的“课堂剧”。
一、遵循时间和空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戏剧演出有舞台条件和演出时间的限制,戏剧情节必须在高度集中的场面和场景中展开。它往往分“幕”,即有一个大的段落的停顿;分“场”,即大的段落中空间的变换或时间的间隔。同样,语文课堂也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遵循这样的限制,就会很好地考虑以下内容:
(一)时间限制。一堂课仅45分钟而已,要独立完成一篇课文或一篇课文中的一个课时,就必须充分利用高度集中的课堂教学时间。受课堂时间制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做到:
1.目标单一
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张贤平在教学实践中,就反复强调:“一堂课不要想着解决很多的教学目标,解决一个就行了,一课一得。”这话很有道理。有的教师上课,在教学设计中,或在黑板上,或在课件上,总是明明白白地罗列“一二三”等若干条教学目标,总是要在一堂课上完成“三维目标”,总是面面俱到,结果是一面都不到。与其这样,不如把目标定得少一点,定得小一点,研究得深一点,透一点。解决好目标问题,要有全局眼光,先通读一个单元的课文,明确单元目标,然后确定每篇课文的侧重点,解决单元目标中的一个小目标;单元中的各篇课文加在一起,也就解决了单元要求中的多个目标。
2.重点突出
一堂课时间有限,对所有的问题不能平均使用力量,要合理安排时间。对于一般问题只需一笔带过;对于重点,要花大力气,反复揉,直到弄懂弄透为止。一篇文章有一般的地方,也有其独特的亮点。解读文本要反复思考,“深入浅出”,做到“胸中有丘壑”,然后跳出文本,拎出一两个亮点,作为学习重点,这是找重点的方法之一;或根据单元学习目标,统筹全局,系统安排各篇课文不同的教学目标,确定各篇课文的侧重点,这些侧重点就是课堂教学重点,这是找重点的另一种方法。重点突出了,课堂时间就得到了合理而充分的利用,效率就会提高。
3.讲问有度
课堂提问要追求高效。不必要的问题是浪费,无效的提问是浪费,重复的讲解是浪费,啰嗦的语言是浪费……浪费学生的时间,等于浪费生命,这是很严重的。教师的语言要简洁、准确,要适时,该讲时才讲;同样,也应要求学生发言时尽力做到词能达意,简洁明了。对于课堂提问,要有度:一不能滥问,搞“满堂问”,营造“虚假繁荣”局面。提问要精,为教学目标而问,为重点难点而问,解决了问题就能完成任务;二不能乱问,盲无目的,随机提问或一再追问,严重脱离中心,不知所“问”。提问要有设计,力求环环相扣,一步一步深入文本。三是机智地问,对于课堂产生的“火花”,立即“捕捉”, 步步追问,循循善诱。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所以,应抓住课堂有限的时间,力争上演一幕精彩的“短剧”。
(二)空间限制。师生活动往往在课堂上实施,不可能更多地走向社会、走进自然,不可能时时真正走进“实景”中去。受空间的制约,语文课堂教学要善于使用“乾坤大挪移”,把“实景”搬进课堂,虚拟空间,创设场景。为有效解除空间的制约,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搬迁“实录”
学生生活经历少,见闻不广,对于课文出现的异地风光、他物状貌、科学发现等,光凭想象,不能具体形象感知的时候,可以借助影像手段“实录”下来,或借助互联网下载下来,通过多媒体“搬进”课堂。
介绍科技产品,可以适当用图片代替实物,便于了解其构造;介绍建筑物,可以将这些建筑物通过示意图、结构图、实景照等方式巧妙“搬进”课堂,便于直观了解建筑物的结构和空间说明顺序。比如学习《故宫博物院》,通过多媒体展示故宫建筑群实景图片,学生结合文本,就能很好地理解文中沿中轴线按由南到北的介绍顺序了,就能准确了解各大殿和后宫的位置,了解故宫的布局了。为了加深感受,激起感情,也可以巧妙引进“场景”,增强效果。比如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文章的中心是通过罗布泊消失这一事例,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为了加强学生对环保重要性的直观认识,通过多媒体展示两组图片:一组是消逝前的仙湖美景,一组是胡杨林枯死、沙漠纵横的荒芜之景,这些图片一下子把古今的“罗布泊”都搬进了课堂。这样鲜明的对比,带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使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破坏环境的恶果,这比空头的说教要好得多。
2.虚拟模仿
由于受生活阅历的限制,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特定场景特定情感的理解或体验,往往把握不准。这就需要虚拟空间,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或体验。
比如学习《核舟记》,其中“船头坐三人”一节,介绍苏、黄二人时,一会儿这个人的左手,一会儿那个人的右足,一会儿又是画的卷端、卷末,学生会被搞昏头。为了弄清楚,笔者叫了四个学生上场,一个学生读文字当导演,另外三个分别扮演东坡、鲁直和佛印,准备了凳子和一张长纸当画卷,两个学生坐在凳子上,模仿苏、黄在核舟上的神态、动作,另外一人模仿佛印,这就好像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学生对照文字看场景,对照场景读文字,很快就弄清楚了。
戏剧受舞台演出的限制,情节在高度集中的场景中展开,其空间是借助一定的道具表示出来的,或者是在虚拟动作的基础上虚拟出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室是“舞台”,师生活动往往只能在教室范围内,因此要考虑教学的空间限制。为了增加“表演”效果,那就要精心布局,把有限的教学空间放大为无限空间,为师生表演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这样,师生一定会表演得更加尽兴,更加洒脱。
二、制造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通过表现矛盾冲突来展开情节和塑造人物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有一定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它通常包括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一堂语文课就如同上演一场戏剧,有的演得平淡无奇,如同流水账,一步一步,看似有条不紊,实则缺少核心问题,重点不突出;有的演得热热闹闹,满堂欢声笑语,“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仔细思量,缺少中心;有的演得精彩绝伦,高潮迭起,扣人心弦。要上好一堂语文课,也应该遵循“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原则,制造一些集中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课堂流程也表现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整个课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那么,怎样制造课堂的“矛盾冲突”呢?
策略之一,是精心设计“问”。教师解读文本,就如同导演解读剧本,要进行创造性处理,在“问”上下足功夫。“问”,要有意避开“一步到位”式的问,或直达目标的简单的“问”,要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精心设计“矛盾性”问题,形成“冲突”,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畅所欲言;“问”,要有挑战性,有难度有梯度,能推动课堂情节的发展,一步一步达到课堂高潮,最后水到渠成解决问题,留下不尽的回味。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问”出矛盾呢?
1.从文本中找“疑点”,由疑而“问”,引发争论,制造“矛盾冲突”
文本中的“疑点”,可以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线索,也可以是文章的重点难点部分,文章的“亮点”部分,还可以是关键的词句、布局谋篇中的关键段落、文章中省略的部分、留给读者想象的部分……拎出这其中的一“点”,“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个“点”上巧妙设疑,“问”出冲突,诱导学生大胆质疑、探究。
以胡适的《我的母亲》为例,文章是胡适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一段回顾,写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如何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文章写母亲对他的“教之严”“爱之慈”的部分,紧扣中心,学生容易理解;写母亲与家人相处情形的部分,似乎游离了“母亲是我的恩师”的主旨,学生不易理解,这是教学中的难点部分。笔者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点”,设疑发“问”:“文章的中心表现母亲是‘我的恩师,但用大量的篇幅写母亲和家人的相处,偏离了中心,这部分应不应该删?”学生小声议论起来,既而争论开来,有的说应该删,有的说写得好,不能删,也有的说可有可无,形成了不统一的三派意见,各执一词。发言异常活跃,有的说文章篇幅太长,题目是“我的母亲”应该只写母亲和“我”之间发生的事,写其他的内容显得多余,应该删去,这样内容更集中更简洁;立刻有学生反对,认为写她与家人相处反而更好,从不同的方面表现母亲,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有的联系全篇,作者对材料的安排别具匠心,前面写母亲对“我”的直接管教是“言教”,后面写母亲与家人的相处,侧重表现母亲待人接物的品行对自己的影响,是“身教”,互为补充,更加全面地表现出母亲是“我的恩师”这一主旨……由于抛给了学生带有争议的“问”,学生之间产生了认识上的“冲突”,从而使课堂掀起了不小的高潮。
2.从分析中找“看点”,贬“看点”为“缺点”,故意制造“冲突”
这种方式是指:对于需要掌握的重点难点问题,对于文中最精彩部分,对于文章的独到之处,所有能成为本文“看点”的部分,教师不直接发问,而是欲扬先抑,故意贬低,指其为“缺点”,故意激起学生“不满”,诱发学生思考探究,从而把握中心。
笔者上观摩课,执教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采用此法,掀起了波澜,受到了好评。
《云南的歌会》围绕“歌会”写了三个场面: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三个场面各有侧重:山野对歌侧重写歌者,山路漫歌侧重写环境,村寨传歌侧重写场面,若平均使用力量,只能是浮光掠影,不可能学透。三个场面中,山路漫歌写得生动细致,极有情致,笔者便把它确定为课堂学习重点。笔者设计了两个环环相扣的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文章围绕歌会场面,写了三个场景,你们猜一猜,老师喜欢哪一个场景?”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竞猜的方式,整体把握文章;在学生大谈特谈三个场景写得如何好时,笔者出乎意料地说:“其实,老师一点都不喜欢这篇文章,虽然是沈从文这样的大家写的,但因为有败笔,严重影响了文章,所以我一点都不喜欢。”学生愣住了,露出疑惑神色,可能在想:猜了半天,竟然是老师根本就不喜欢;这么好的文章竟然不好?笔者抓住时机,及时推出第二个问题:“山路漫歌,中心是写‘漫歌,却浓墨重彩写一路景色,偏离中心,这是败笔。你同意我的看法吗?”学生一下子炸开了锅,纷纷表示反对。这样一“贬”,激起了“冲突”,引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竞相发言,陈述看法。有的说云南原本就有如此美丽的景色,这是作者实录;有的说,写优美的环境,是为了创设优美而欢快的气氛,烘托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的说写了山鸟悠扬的歌唱,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首田园交响曲;有的说一系列动词、形容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戴胜鸟、云雀的可爱……学生的智慧之花一下子尽情绽放开来,或侃侃而谈,或轻轻品读,课堂气氛一下子达到了高潮。这种“贬”式的问题,既凸现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又激起了“冲突”,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不断创设或产生“矛盾冲突”,又不断解决“冲突”的动态过程。有了“冲突”,语文课堂才生动、曲折,扣人心弦;才灵动、飞扬,韵味十足。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如果能有意识地借用戏剧的一些原则,引入“戏剧效应”,就能在小小的课堂上演出一幕幕精彩的“戏剧”。当然,这还要看作为“导演”和“主演”之一的教师,是否用真心真情去投入“表演”。没有真心,没有真情,没有尊重,没有平等,再热闹再精彩的“戏剧”也会显得虚假。
(庞句线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21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