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2009-06-02 09:23王郁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研究性课题资料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在语文的人文精神越来越得到人们重视的今天,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推行刻不容缓。

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从语文学习和社会现实生活中选择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以自主性和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通过个人与他人合作的方式从事学习的一种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将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要充分发挥出研究性学习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把课堂中的探究式学习与课题式研究学习相结合,从而形成日常课堂研究性学习模式,它可按照5个步骤进行:

1.通读课文。通读以朗读、默读、浏览等各种形式进行。诗歌、散文和文言文教学重在读,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听录音朗读、有感情朗读、大家齐读,以读代讲,整体感知,在读中体会情感,理解文章。说明文、议论文就可以默读,带问题去阅读,边读边批注,标明不懂的地方。总之,要初步把握文意。如学散文《故都的秋》先让学生默读,然后听录音朗读,注意录音朗读的声情并茂、抑扬顿挫,最后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读,尽量读出作品的“原味”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形成了对文章初步的整体感知和审美体验,这种整体感知和审美体验是研究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

2.讨论质疑。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要求学生运用发现性学习,于无疑处须有疑,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对课文及注解提出疑问。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无论是能够回答的还是当时不能回答的问题,都应指导学生自行去寻求答案,不能越俎代庖。学生互相解答,共同研究,合作学习,教师以指引者和学习者的身份参加,鼓励放开学生的思想,消除所谓惟一答案的影响,只要言之有理就可。如在学《项脊轩志》时,笔者按《教学参考书》将“借书满架”译为“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这种翻译是否违背情理,哪有借来满架书长期不还之理?”对此,学生议论纷纷,于是笔者要求学生从文中找依据来说明翻译的不合理,再借助工具书查“借”字的义项,看如何解释。经过认真研读、讨论,学生最后得到一致意见:①文中有“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表明归家为世代书香门第,虽家道中落,也不致无书可读。②本文主旨是通过项脊轩的兴废,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并非表现作者幼年家贫、借书苦读的。归有光之所以能够超脱世事纷繁,全凭一方小书斋,全凭书籍满架。③“借”字有“凭借、借助”这个义项。因此“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译为“借助书籍满架,我悠然自得,或长啸或低吟或静坐”才合乎情理。从发现疑问到合作学习中,学生思维活跃,互相帮助,不仅掌握了课文的基本知识,更渗透了探究学习的方法,又集体讨论了研究的范围。

3.确立课题。学生在接触语文实际时,常常在语言文字的感悟、作品本身的理解、文化现象的认知等方面存在着无数困惑,他们迫切要求了解未知的天地,从而获得对汉语言文字所创建的人文世界、科学世界的直接体验,所以可确立的课题无数。课题一般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指导开展某一专题的研究。二是来自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不管哪方面的课题,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题都要遵循以下原则:

(1)必须是学生自己感兴趣、有一定能力的。(2)立足于课文。(3)课题有价值、有内容、有意义,值得去研究。(4)拥有一定资料基础。比如,古代作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往往极为丰富,古代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各民族的风俗人情、与当代迥异的文化现象、古代人的交际和生活情况等都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笔者曾经指导学生学习古代诗歌,从诗经中的《关睢》、汉乐府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和唐诗中的《琵琶行》中,学生发现了音乐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于是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开展了以“音乐与古代诗歌的关系”为专题的研讨。再比如,一位学生十分喜欢苏轼的豪放词,在学习诗歌单元时,他就选择了苏轼豪放词的艺术特点来研究。当然,作品可以多角度确立课题,从评价作者、作品思想、艺术风格到与其他作家的横向比较等等,都可以。有的作品涉及思想意义,如学习《勾践灭吴》时,学生可确立课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的涉及艺术手法、语言风格,如学《荷花淀》时,可选择“孙犁清新诗意语言浅析”课题;有的甚至可以就事论事,学《荆轲刺秦王》,谈“荆轲小议”,学《鸿门宴》,谈“我看项羽”。通过选题可以训练学生收集课外资料的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学会选题策略,还能够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培养研究与思考能力。

4.搜集资料。给学生3-5天时间收集整理提炼资料。学生需要大量阅读课外书,然后筛选信息、合并归纳信息、提炼信息,最终内化知识,把资料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家藏资料、教师资料、图书馆资料、书店购买的资料,还可以网络查寻相关资料。笔者的学生在诗歌研究性专题“品读诗歌,感悟人生”的材料收集过程中,就通过各种渠道课外阅读了诗人(如李白)诗集、生平事迹、后人评论等,抄录诗人代表性诗歌不少于10首,摘录诗歌评论资料卡片若干张。

5.成果展示。学生可以通过研究论文、主题演讲、小品表演、辩论赛等多种方式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如上文所述的研究性课题“品读诗歌,感悟人生”的研究中,学生小组合作或单独进行,在整理资料中相互讨论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在研究讨论基础上形成论文成果,有的学生研究陆游,写成了《我看陆游的乐观》;有的研究杜甫,写成了《他为何忧愁》。在写作时,教师要阐明写作论文的格式要求,使学生写作符合论文规范,体现学术性,字数要求在1500以上,结构严谨,观点正确,要有一定研究价值。论文在班级板报中展出,定期召开论文评价会,请其他的语文教师参加,加以点评。

中学生通过读书观察,发生兴趣、提出问题,又经过收集资料,研究分析,梳理,最后成文,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紧张、积极、主动的状态中,他们的好奇心、探究欲、创造力都得到了激发、开掘和展示,所以学生的研究成果,都希望教师重视和评价。因此,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还有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评价只注重量化分析论文而忽略学生学习态度和研究过程。这种评价存在着不少弊端,更有甚者直接打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结果,绝大多数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难以达到科学发现的水平,但研究性学习强调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和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学会了搜集和体验。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目标应定位于过程和结果,既要注重科学的研究成果,更要注重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感受情况,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和研究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及社会意识的形成情况,这里介绍两种评价方法:

(一)档案袋策略

这是一种收集学生研究性作品,以学生现实表现为判定质量的依据方法。建立学生研究学习档案,包括课题研究调查表、教师评价学生研究性成果档案、学生自我评价档案、论文成果等。

教师评价学生研究性成果档案可设为:评价论文的具体内容、学生参与活动态度、本次活动中学生表现出的优点、今后建议方案等项内容。学生自我评价档案可设我学到什么知识、我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团体合作学习中我所发挥的作用、我将改进的方法技巧等项内容。这些内容可设计成表格形式,放在老师处或由学生自己保管,每次学习结束后填写。

这种档案袋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注意对学生的肯定鼓励,淡化量化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二)论文汇报答辩策略

请同学上讲台作主讲,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向大家作一个汇报,其他学生认真听取,并有一次向汇报同学提问的机会,汇报同学将进行答辩,教师作点评。

这种评价方法改变了教师只面向尖子生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量力而行,在汇报答辩中都有机会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使每个学生拥有成就感和自信心,进而拥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问题设计、查找资料、归纳整理,获得了对知识的直接感受,了解了语文学科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尝试了与他人交往合作的乐趣,增强了问题意识、研究意识,学会了如何学,如何去解决问题,更尝到了学习的乐趣。推行研究性学习,是语文学科自身的要求,它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广泛猎取文学作品的兴趣、健全并完善人格、提高审美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王郁芳 福建省武夷山一中353000)

猜你喜欢
研究性课题资料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