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阅读

2009-06-02 09:23陈国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旅鼠研究性课文

所谓研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小组或独自研读文章,从中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然后收集、筛选、归纳和整理相关阅读资料,进而总结规律,形成创见,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研究性阅读教学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筛选、认识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下面我们就谈谈它的特点和形式。

一、研究性阅读的特点

1.主体性

研究性阅读整个过程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它的学习活动是由学生自己发起的(发现问题,形成研究课题),学习方法是由学生自己确定的(提出研究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设想),学习过程是由学生自己控制的(收集相关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结果也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交流评价)。比如八年级《旅鼠之谜》这篇课文,描述的是北极草原上旅鼠的“死亡大迁移”的奇怪现象。几个世纪来,科学家们绞尽脑汁,却始终解不开其中的奥秘。笔者认为这篇课文正是让学生进行探究阅读活动的最好教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提出探究问题:旅鼠繁殖能力为什么如此之强?旅鼠为什么会出现自杀现象?旅鼠的自杀方式为什么会选择“死亡大迁移”?第二步,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分成小组,通过上网查阅、阅读科普图书、请教生物老师等方式来了解旅鼠的生活习性,写出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第三步,确立解决方案,每小组评出一份最佳答案,并派一名学生上台解说本小组提出这个答案的依据。在以上的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以学生的阅读探究活动为主线,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有的学生提出的答案很有研究价值,整个过程体现了研究性阅读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2.开放性

研究性阅读与传统的阅读教学是不同的。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封闭的教学,是学生在有限的空间(教室)和有限的时间(课堂)里,借助单一的媒体(课本),通过单向性活动,师生进行操练式的学习。研究性阅读要求既要深入理解课本,又要跳出课文,走出课堂,贴近现实生活,融入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学习内容是开放的,向现实生活、历史文化、时事政治、科学技术等方面延伸。学习空间是开放的,从封闭的教室走向课内外和校内外相结合的学习环境。学习过程是开放的,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立体信息交流转化,既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又要发挥个体信息交流、小组信息交流的作用,营造活跃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学习的结果也是开放的,学习不以完成教材教学任务为标志,以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和学习为己任;不以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为终结,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迁移能力为目标;变单向求同思维为多向发散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新颖的想象,独特的体验,创造性见解。

3.探究性

研究性阅读不仅具有主体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而且具有探究性特点。它只为阅读者提供一个探索的方向,需要阅读者鼓足勇气去研究。整个阅读过程都需要阅读者自己去经历,去探索,从中有所发现,而不是指导者包办代替或忽略阅读的过程去死记现存的结论。如教学《敬畏自然》,传统的阅读教学流程是介绍写作背景,理解“敬畏”的题意,分析各部分内容,最后归纳中心思想。而研究性阅读则完全不同,它可以更加灵活机动。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三个步骤:一是让学生撰写《自然的力量》专题报告,要求学生组织起来,采集有关地震、海啸、台风对人类破坏等的材料;二是让学生举行《人究竟能不能胜天》辩论会,让学生搜集有关事例,进行正反双方的课堂大辩论;三让学生写作小论文《人类为什么要敬畏自然》,要求学生通过以上材料,阐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这样的探究性阅读,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分辨能力。再如上文提到的《旅鼠之谜》这篇文章,对旅鼠的“死亡大迁移”之谜,就目前而言,科学家都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对学生得到的答案,谁敢说是正确的呢?所以,对于学生的研究性阅读,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研究性阅读教学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研究性阅读更能突出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原则。

4.合作性

研究性阅读还强调学生的合作性。它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分工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既要学会沟通和交流,也要在欣赏自己的同时,尊重和赏识他人,又要敢于抒发己见,在思想碰撞中求同存异,从而培养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如教学《威尼斯商人》,笔者想,这场戏正是给学生合作活动的好机会,就组织学生开展了一堂戏剧表演课,让学生排演“法庭审判”这场戏。学生们兴致很高,自行推荐五位同学,作为安东尼奥、夏洛克、公爵、巴萨尼奥、鲍西娅角色的扮演者。笔者让他们先熟悉故事情节,记住自己的台词。上表演课那天,我们的教室就是法庭,讲台就是舞台,表演学生就是演员,其余学生就是观众。学生的上台表演非常到位,把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表演得栩栩如生,让人看了确有亲临现场之感。在这场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夏洛克的贪婪残忍,鲍西娅的聪敏机智,安东尼奥的侠义精神,被学生表演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表演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作品,还培养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和合作意识,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性阅读的形式

1.比较性阅读。所谓比较性阅读,就是把课文中内容相近的或者题目相同的篇目放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研究阅读,从而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如笔者教完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让学生对课文《春》和《秋天》进行比较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后,明确了它们在文体、内容和写作形式等方面的不同。教完《背影》《台阶》《老王》《信客》时,笔者就让学生比较:同样是写父亲,《背影》中的父亲和《台阶》中的父亲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同样是写善良的劳动者,老王的形象和信客的形象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阅读比较,明确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与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密切联系,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一样,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自然就不一样了。又如教毛泽东《沁园春·雪》,笔者给学生印发了《沁园春·长沙》,让他们进行对比阅读。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这两首词都是上阕写景、叙事,下阕议论、抒情,语言上极富表现力,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却完全不同。这样对比,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又加深了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又向课外进行了拓展。采用比较性探究阅读,既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

2.延伸性阅读。由教材向原著延伸。现行新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长篇小说的节选,这样的课文可以向原著延伸。如教学了《智取生辰纲》,可以要求学生去读《水浒传》,有助于更彻底地再现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学了《荒岛余生》,可以让学生去阅读《鲁滨孙漂流记》,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课文中的故事背景;教学了《香菱学诗》,可以让学生去阅读《红楼梦》,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在课外有计划、有目的阅读原著活动,既可以让学生把课堂上形成的阅读能力运用到课外阅读实践中去,又可以弥补对课内文本理解的不足,是对课内学习的补充和深化。

由教材所选作品向其评论性文章延伸。许多评论性文章都是作者经过反复阅读、思考之后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素养而形成的对作品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这些评论性文章的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如教学《香菱学诗》,可让学生阅读《红楼梦诗词鉴赏》;教了冰心的《纸船》,就让学生去阅读附文《母爱·童真·自然》;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让学生阅读附文《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评》。

由教材所选作品向其同类作品延伸。教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可要求学生去读《傅雷家书》,以加深学生对书信格式和内容的理解;教了《威尼斯商人》,就要求学生去读《雷雨》和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以加深学生对剧本特点和写法的了解。延伸性阅读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巩固,从而对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系统的认识。

学生在一系列的延伸阅读后,不妨再给出一些研究题,如“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读点××(作者名)”,或“走进××(作品名)”,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研究并写成文章。

3.专题性阅读。如开展古典小说研究性阅读,以《水浒传》为例,我们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参考、提示。①角度参考:可以研究《水浒》的结构特色、情节安排,可以研究人物塑造的技巧和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也可以选取小说的重点章节,分析其写作的巧妙性。②研究提示:可以设计题目一:小说中的人物鲁智深和李逵,同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你更喜欢哪一个?设计题目二:侠义之士武松,崇尚的是忠义,斗打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走向反抗的道路,最富有血性和传奇色彩,你对这个人物有什么看法?让学生在阅读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4.创造性阅读。如教学《孔乙己》,分析了课文中主要情节后,可以让学生探讨一个问题: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以后,结局会怎样?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发表了许多有创意性的看法:有学生认为,根据孔乙己贪吃懒做的性格,他不改本性,还会偷,最后被人活活打死;有学生说,孔乙己已残疾了,不能再偷了,只能去乞讨,可能会冻死在路边;有学生说,孔乙己可能会重操旧业,去帮人抄抄写写,勉强可以糊口度日;有学生则认为,孔乙己有可能被一好心人收留,做他儿子的家教,后来过上好生活了。在创造性阅读中,不仅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研究性阅读打破了传统阅读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学生由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通过这样的研读和交流,不但让学生理解熟悉文章的内容,对某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有所发现,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搜集、分析、综合的研讨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基础。这样研读、发现、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创造的过程,自我超越的过程,它让学生真正处于主体地位,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江建林.语文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7).

[2]蒋志义.谈谈如何欣赏文学作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7).

(陈国麟 浙江省苍南县金乡二中325805)

猜你喜欢
旅鼠研究性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生生不息的北极旅鼠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旅鼠“集体自杀”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