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昭庆 郑蔼娴
有特色才能创出品牌。在广东电子技术学校,从校长到每位教职员工,都深谙这一点。从2004年起,他们就把彰显特色、经营品牌战略作为学校的发展理念,立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积极革新,走上了良性的发展之路。四年的时间,高级讲师数量增长了三倍,学校的办学规模增长了两倍,资产积累翻了一番,超过前三十年的发展总和,校园环境根本改变,校园文化、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明显提升。
求真务实理念新变化大
走进广东省电子技术学校,一种古香古色的气息扑面而来,每一处的绿化恰到好处点缀校园。如果不是学校老师的介绍,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所学校在四年前也面临着办不下去要关门的困境。
该校建于1974年,是我省创办较早的电子信息类省属重点中专学校,为广东乃至全国输送了大量的电子和计算机人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校在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水平,成就了一个时期的辉煌。但在21世纪之初,由于错过了历史发展机遇、办学思路不清晰等各种原因,学校从快速发展转为缓慢发展,甚至停滞发展。到2003年,学校负债400万元,教学设备总值才170万元,职工福利直线下降、工资奖金不能及时发出,行政办公条件和教学条件都已经远远落后于社会、市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那时候,教师纷纷请调,仅有的7名高级讲师当年调走4人,两位校级领导主动申请调出,学校发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2003年底,当时学校主管单位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及时调整了校领导班子,推出时任大学教务处长的廖益担任集团主管教育培训的副总兼任校长。廖益——教授,教育学博士,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广东省比较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省高校高评委高教研究学科组成员,省电子学会常务理事、省电子商会常务理事,省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贷款咨询专家。他的到任,为广东电子技术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广东省电子技术学校成为省内唯一一所由主管单位领导、教授兼任校长的中专学校。
面对学校的历史,反思学校的现状,廖益提出了正确看待学校历史发展的十六字原则:正视历史,面对现实,着重现在,面向未来。这十六字原则包含了新一届学校领导求真务实、正视历史的理念,指导着学校的工作。
广东省电子技术学校迅速厘清学校所面临的危机,抓住机遇。从2004年开始,新的学校管理层秉承“艰苦创业,勤俭办学”的精神,在校内掀起了一浪又一浪改革热潮。通过2004环境年、2005改革年、2006质量年、2007年效益年四年的历程实践,全校师生员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团结进取,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
四年来,学校办学理念、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办学条件、社会声誉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4年,学校成功升格为省重点中专学校。专业数量从2003年的3个发展到2008年12个专业23个专业方向;中职招生规模从2003年的667人发展到2008年的3006人;设备总值由2003年的170万增加到2007年1590.52万。2007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同年,学校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
创新发展特色多品牌亮
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定位离不开凝练特色和形成品牌。一个学校的特色,有助于学校寻找到发展的未来途径;提升学校品牌,有助于提高学校在招生市场和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四年来,广东省电子技术学校不断创新发展,通过出特色、创品牌,有效增强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在观念上树立品牌意识。2005-2007年,学校先后在中层干部中间举行了六次“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学习”,明确要建设有特色、有影响的中等职业示范龙头学校。
为了扩大办学空间,学校实行了校本部、分校和校外点的“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模式。突破了校园面积的局限。在做大校外点这一翼的同时,他们注重提升生源质量,吸收甘肃、揭西等联办点学生返校,给本部校风学风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
学生规模的迅猛扩展得益于办学空间的扩大,也得益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形式的创新。2007年开始,他们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首次工学结合招生一炮打响,全年共招收“边工边读”及“工学交替”学生323人,基本实现学生、家长、学校、企业“四满意”,成为招生工作的一个新亮点。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暑期还为新生开展了计算机、英语、数学、移动通信、数码电子等课程相关知识的免费培训。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继续深造的机会,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等7所大学联办了成人大专、本科班,在校内设立了函授点,现有在校函授大专生、本科生1600余人;与多间高职学院联合办学,毕业生可直升高等院校就读;与日本和歌山电脑商业专门学校合作办学。
从2004年至今,他们始终坚持把专业办出自己的特色,坚持靠行业办学,为行业服务的宗旨,形成了教学——生产——科研——教学的良性循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大多数毕业生一专多能,多证上岗,用人单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高技能的毕业生供不应求,近年来,毕业生的一次性上岗就业率达98%以上。
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质学生。学校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等方式,使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2003年底,学校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只有7人(含技工学校)。但2008年,学校教职工已近180人,其中专任教师130人,在专任教师中现有教授、博士、副教授、高级讲师30人,讲师、实验师88人;在教师中,具备“双师型”资格的专业教师58人。专业教师大部分毕业于国内重点大学,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已日臻合理。
廖益认为,学校的青年教师不仅要“站稳讲台”,更要“站好讲台”,学校通过教学督导、举办青年教师教学比赛、教学研究立项、企业实践等多种方法培养教师。据介绍,学校还成立了职业教育研究所和电子技术研究所。在廖益的带领下,学校形成了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追踪科技发展,钻研最新科技,编写最新教材,传授最新技术,成为该校教师队伍的一大特色,并取得了显著效果。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学校近年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参加的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一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2项。教师一共编写了60多部专业教材与著作,公开发表300多篇论文,成绩斐然。其中学校教师杨文龙编写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材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由于教师编写教材数量多,质量高,学校在1997年被劳动部授予“职业技能开发教材优秀组织编写单位”称号。二是积极开发科研项目。教师杨文龙获香港科技大学聘请,合作研究现代数字信号处理系统,成功开发了多种数字控制软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并被美国CKC公司采用于Triaxial系统。2004年6月,杨老师还亲自指导香港警备处边界警区研制出一套价廉实用的《改良型车底监察系统》,并因此荣获香港政府警务处颁发的个人荣誉奖。
谈到学校快速发展的秘诀,廖益一语道破:“有成绩,已过去;有困难,要解决;有机遇,要抓住。”“先进理念、教育理论、职教实践要有机结合,只有改革才是根本出路。”
责任编辑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