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009-06-01 09:27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主体数学学生

黄 菁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教学应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本文主要对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数学;学生;主体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已成为教师的共识。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教学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学生主动参与的面广,有效程度就高,教学效果就好。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本人有以下几点粗浅建议:

一、建立师生平等合作关系,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就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两点做起:

1. 与学生平等相处。以自身的行为换取学生心目中的较高威信,然后才能在学生面前具有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始终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学生给予尊重、理解和信任,这样才能激发起他们的上进心。

2. 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我经常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并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感官的作用。通过感性材料的丰富积累,学生才会建立起清晰的表象,然后才能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我在实践中的做法如下:

1. 让学生多观察。数学概念的概括抽象、数学公式的发现推导、数学题目的解答论证,都可以让学生多观察。

2. 让学生多思考。课堂教学中概念的提出与抽象、公式的推导与概括、题目解答思路与方法的寻找、问题的辨析、知识的联系与结构等都需让学生多思考。

3. 让学生多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达到交流进而共同提高的效果。

4. 让学生多动手。例如:在研究“多边形的面积”时,我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动手画图实验,去折、剪、拼、摆,变成一个个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不经意中学到了知识。此外,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提问等都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搞好教学情境设计,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通过创建问题情境,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把学生引入所提问的情境中。教师的问题情境设计一定要有艺术性,做到既激发积极性,又起到教学活动指挥棒的作用,体现教师引路,学生探索。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节课之前,我把一把只有两条腿的破板凳拿进教室,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完之后,我再让学生显显身手,用今天学过的知识把破凳子修好,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的成功感。

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上讲台讲题不失为一种好的教法。学生在讲题过程中,教师认真听讲,及时有效地提出意见。例如:我在教学“正方体的认识”一节课时,在讲完“长方体的认识”后,布置的作业是预习“正方体的认识”并为下一节讲课做好准备(包括学具)。这节课开始,同学们争着讲题,大家学习气氛特别浓,一堂课自始至终学生都注意力集中,积极思考,各有所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强化课堂讨论,指引学生的参与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发表见解、质疑问难就是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的表现。做好了这个环节,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果。那么,怎样营造普遍发言、质疑问难的氛围呢?

1. 搞好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目前,一般以前后桌四人小组为宜,小组里必须上、中、下学生恰当地搭配,一起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也能使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体特性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2. 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中如能抓住时机,设疑引导,促进学生生疑、质疑,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首先,教师要从情感的投入开始,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造成良好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有质疑的心理基础,即敢于发问。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组织学生就所疑展开讨论。再有,教师要从释疑上下工夫。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他们会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后,质疑的积极性会更高,参与的面会更广。

五、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提高学生主体参与能力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从行动开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留一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自主实践、自主探索。在“问题自主解决”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地发现新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概念”时,我没有直接揭示出求平均数的公式,而是为学生创设出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的意义,总结出“移多补少”及用公式解答的方法。

六、提倡“快乐学习“,以强化学生主体参与的动力

“兴趣不是学习的先决条件,而是学习的产物,是良好的教学的必然产物。它来之于取得成就的满足。”实践证明,学习上的成功能够满足学生成就动机中的自我提高的需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新的内驱力,给新知识学习带来兴趣和动力。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兼顾优生和学困生。对学困生要特别关注、关心,对他们寄予希望和期待,学习上对他们要“多鼓励、树信心、低起点、教方法、快反馈、速评价”,给更多学生创设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优生则应注意“加餐”,解决“吃不饱”的问题,使其数学兴趣逐步升华为志趣,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打好基础。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以学生为主体,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主体数学学生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学生写话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翻译“主体间性”的辩证理解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