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林
摘要:想象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中,想象起着深刻解读文本、理解作者、达到读者和作者的共鸣、完成读者独特体会的作用。本文从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架设桥梁、领略内涵、放飞思绪、彰显个性等方面,解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感受、领悟生活美的能力。
关键词:激活文字;领略内涵;彰显个性
当代著名教授、哲学家、作家赵鑫珊说过:“想象力是能动的知识,是创造力和智慧的必要背景。”
现代科学巨匠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些名家之言都告诉了我们想像的重要性,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那么我们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摸索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中对小屋的描写,作者的文字功底当然了得,但是,不借助想象仍然感觉不到小屋美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能让“我”那么幸福,我让学生自己找认为能突出小屋之美的词语。他们找到“玲珑”、“翩然”、“空中楼阁”等词语,然后引导同学对这几个词语进行描述,描绘出他们心中的小屋。他们感受到了“玲珑”的小巧别致、“翩然”的轻灵虚空,以及“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的虚无缥缈,他们共同的感觉就是小屋美得近乎真实,是天上宫殿,是海市蜃楼。他们恍然大悟,几乎再没有别的词语替代这些词语,展现小屋之美;也正是这些词语传达了作者的追求,即空中楼阁的另一层含义:独立的、安静的、自由的生活。最后我又让他们用图画的形式画出自己心中的小屋,形态各异,但都是世外桃源的精神。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作者与学生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史铁生的《合欢树》 寓刻骨深情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仅从文字本身看不出作者的真情,需要架起一座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让读者走近作者,形成共鸣。如:“悲伤也成享受”一句,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悲伤”和“享受”貌似矛盾,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呢?我引导学生从“合欢树”的含义去领会这句话的意思,合欢树是母亲亲手栽下的,是母亲亲自料理过的,它的身上有着母亲的影子,凝聚着深沉的母爱。母亲虽已逝去,而合欢树仍在健康生长,“年年都开花,长得跟房子一样高了”,暗喻着母爱长青,母爱永恒。文中三次提到那个“刚来世上的孩子”,前两次说他“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这里的“树影儿”就是合欢树的影子,最后说到“有那么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他自己的妈妈”,一言道出,合欢树上处处是母爱的影子,是一生都不能磨灭的。作者始终对合欢树怀着一种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找借口不肯去看,另一方面“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也许是他不知如何去面对失去这一份厚重的母亲吧。也许他只想把这一切深深地藏在心底,独自咀嚼,“悲伤也成享受”吧。这样学生对作者的感情有了进一步
的理解,深刻领会了作者对母亲怀念的深沉与深刻。从而,也能由人推己,珍惜自己拥有的母爱。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妙事。试想,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那一定是僵硬的、模式化的、让人厌见的,一定不会有大家的津津乐道,想象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我们可以觉得他是因为善良而死,会印证王蒙的话:凶恶每“战胜”一次善良就把自己压缩了一次,因为它宣告了自己的丑恶。善良每败于凶恶一次,就把自己弘扬了一次,因为它宣扬了自己的光明。哈姆雷特虽死,我们仍然觉得他高尚。我们也可以觉得他因懦弱错过了复仇的机会而丧命,也许我们会因此变得雷厉风行一些。
在教《三戒》一文时,有学生对《黔之驴》中柳宗元的评价“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提出了异议:难道驴一直要装下去吗?总有一天要露馅的。要记取驴的教训,不是不叫唤,而是也要象小老虎一样动脑筋,观察、防范、想计谋,做到“知己知彼”,才可能避免惨剧,说不定会巧妙脱险。对《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则提出了“责任不在小鹿和群鼠而在于主人”,可以说是“溺爱就等于害”的铁证,从而年轻一代倒是应该牢记:不要依赖长辈恩荫,而长辈千万不能无度溺爱,也可以算是《触龙说赵太后》的一个佐证。
在学习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时,学生提出:“近窗人”的死,当然反映了“远窗人”的冷漠和自私,但“近窗人”本身他没能注意“远窗人”的心里变化,不能设身处地的'为远窗人"设想,自己一厢情愿地描述,造成了"远窗人"的嫉妒,最终矛盾白炽化,他自己实在有责任。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好心办坏事,于人于己都不利。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那时的语文课堂将是老师和学生共同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