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礼滨
摘要:新课程环境下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教师应从理念上、行动上优化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笔者结合专家的建议、本人的实践将自己的学习和做法作了一个总结。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环境;课堂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我省如火如荼地进行,新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结构框架和组织方式,尝试“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及认识
传统的化学课程与教学仅仅围绕事实展开进行的,强调对事实性知识的记忆,侧重低水平认知。这种课程注重对具体事实的学习;教学集中于师生双方对具体事实性知识的孤立传授和孤立记忆,而孤立的事实性知识往往价值有限。事实为本的模式通常是以掌握具体事实为宗旨,而观念为本的模式是以掌握从事实中归纳出具有持久性、迁移性的核心观念理解为其目的。新课程在教材编写方面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客观条件,但新课程实施的关键还是教师,只有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融入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去,才有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
二、为学生学习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化学学习活动这一主动建构过程,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必然受到社会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进行工作,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通过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
1. 设置真实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思维
新课程的目标包括态度情感价值观,必然要求将知识情境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界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提供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生动载体。例如,在学习氨及其性质的时候,首先通过一段图片新闻:某工厂的致冷车间液氨管道泄露,车间内充满了白色的烟雾。设置问题:如果你是消防指挥员你应该怎样疏散人群?怎样防止气体中毒?怎样消除气体污染?真实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自己是生活在真实的化学世界中,产生真实的问题情境,并促使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将知识外化有利于发挥情感教学中的作用,唤起学生思维教学情境的具体形象。
2. 架设教学的支架,发挥教师的桥梁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应当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只有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可能替代的。教师可以讲解、答疑和指导,但也必须通过学生有意义的自我活动,才能完成获得知识过程。建构主义的这个观点确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能起指导和组织作用。教师的指导是教学的开始阶段,将学生引入设定的问题情境,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让学生进行探索尝试。这时的目标可能是开放的,但教师会对探索的方向有很大影响。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以启发引导、做范例、提供问题解决的原型、也可以给学生以反馈等,但要逐渐增加问题的探索性的成分,逐步让位于学生自己的探索,这就是建构主义下的支架式教学。例如:进行《盐类水解》内容的教学,为使学生较好掌握盐类水解的概念、规律,设计了以氯化钠、碳酸钠、氯化铵等水溶液的PH值作为学习主题。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将有关强弱电解质、水的电离概念等作为预备知识,给学生建构支架,然后由学生分析溶液PH值的变化规律并总结归纳,再让学生进行一些盐类溶液的PH值预测及检验。教师在其中起引导作用,最后让学生分组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讨论,抽象出盐类水解的概念、规律。
3. 开展“合作学习”,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听着学科学、坐着学科学,被动消极、冷漠无奈地学科学的状况,改变教师过分依赖系统讲授和题海训练、学生过分依赖死记硬背和信息的简单接受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合作学习”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改善课堂内的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形成自主构建知识的学习方式和参与合作竞争、交往的现代意识,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讨论、认知冲突交换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经验,通过相互帮助、相互启发,不但促进了对知识的了解,同时建立积极互赖的人际关系。创设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有宽松的环境,愿意参与交流;引导、组织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以小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评价,注重每个人对集体的贡献,使小组成员产生积极互赖的关系,使每个学生都有个人责任,都能感受到成功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抓住主干内容整合教学,缓解教学时间压力
高中化学新课程目标由原来的一维(知识)变成了三维(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时间有限,进行整合教学,发挥一种教学素材的多种教学功能,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即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物质性质的知识,培养探究能力,建立相关的科学方法,形成必要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新课程知识内容的深度与难度降低了,而且对过于细节性的知识不作基本要求,即知识面广了,要求降低了,突出了核心内容,对主要物质性质和观念性知识(如元素观、分类观、比较观)的要求提高了。
例如,铁及其化合物内容是高中物质性质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的教学一般需要三课时完成。新课程中,要求能够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怎样才能完成呢?解决该问题的主要思路是: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与还原性,在相互转化中学习一价铁、二价铁和三价铁的氧化性与还原性,用价态理论将三者联系起来,避免将单质铁、氯化铁、氯化亚铁、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等物质的系统讲解。这样的处理实现了整合教学,发挥了单一教学内容的多种教育功能,既是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也是巩固与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认识;不但学习了新的化学知识,也获得了新的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过程与方法),从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角度分析物质是否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通过实验进行检验。
四、准确把握内容深广度,改进并优化习题教学
在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概念原理知识同以往的较大变化在于知识的深广度不同。由于高中化学课程由必修和选修构成,大部分课程内容必然设计为螺旋上升的两个阶段。同样,必修课程中物质性质知识的要求水平与传统的课程相比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教师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和教材对内容的深广度要求。关注习题教学,将典型的习题进行全面剖析,带领学生一起分析,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到习题的分析和解答中的迁移能力,以及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程评价所倡导的,也是中学化学教育评价的趋势。其次,教师要将习题的处理和新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尤其是,要将运用新知识的重要习题,在课堂新知识教学后进行处理,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巩固,及时培养学生将新知识运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习题的处理也要分出层次水平。新课程的教学进度较快,在较短的时间内,很难达到原来要用一个月的教学时间达到的水平和难度。因此,习题要分出阶段,在开始只要求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渐加大难度和复杂程度。
总的来说,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课堂教学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通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同角色的扮演,对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影响学生学习的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来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王磊、范晓.《在新课程中如何进行基于核心观念建构的教学设计》.《化学教育》.2005
[2]胡久华.《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