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从“故乡”赵它

2009-06-01 09:27
江苏教育 2009年3期
关键词:曹文轩葵花青铜

秦 岭

阅读,是件美丽的事情。书就像广袤的草原,是心灵栖息飞翔的地方。法国作家玛格丽特。尤瑟娜尔说:“我最初的故乡是书本。”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课外阅读应是一个美妙的捷径:海纳百川才能学得广、学得深。至今,我还十分清楚地记得小学课文中关于鲁迅先生指导侄女周哗读书的一段场景:“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今天,重温这段文字,我的肩头又多了一层责任——不能让我的学生囫囵吞枣地读书,特别是美文好书,要学会探究,含英咀华,要让学生从兴趣阅读跃迁为意志阅读,要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需求。于是,我尝试构建课外阅读的三种模式。

模式之一:探究美文内在价值的深度阅读

1追寻民族文化之根的阅读。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之中,处处充满了创造精神和民族智慧。要充分发挥祖国优秀文化的作用,使学生从小扎下民族文化的根,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体味中国人思想的广博与深邃,体味民族精神的永恒。

2探究作者思绪的阅读。

文本是作者心声的流露,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碰撞过程,是从语言文字中汲取精神力量的过程,也是学文习法的过程。根据课文内容、作者、文章主人公、体裁、学生学习动态引进大量的补充教材,可以让优美的文章滋润孩子的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精神和人格。

3追踪学生成长足迹的阅读。

每个学生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通过课外阅读则可以合理地运用这种资源,实现学生的“自育”与“互育”。为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文章,使之成为课外阅读的“活水”,催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我校丹顶鹤文学社社刊《少年文学》、班级小报《青苹果作文报》、自编的习作文集,都因其编者、作者都是朝夕相处的同学,而深受大家的喜爱。

模式之二:推进整本书阅读的主题性研读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既是一种阅读要求,也是一种阅读经验。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推进整本书阅读主题性研读”这一课外阅读模式,以下以曹文轩的《青铜葵花》为例。

在今天,在苦难相对缺失的儿童生活世界中,曹文轩先生的纯美小说无疑给予我们以教育的启示。从《草房子》中的杜小康、桑桑,到《根鸟》中的根鸟,再到《青铜葵花》中的青铜、葵花,都是在各种各样的磨难与挫折中成长起来的。“苦难不是生命的意外,而是生命的常态”,“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是美丽的”……也许是基于对曹先生的认同,也许是教育者责任的使然,我组织学生对《青铜葵花》这本书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主题性研读活动。

1召开新书椎介会,明确研读主题。

(1)让作者“闪亮登场”。喜欢一部作品,有时是从喜欢作者开始的。在新书推介会上,我向学生隆重介绍曹文轩先生与他的作品,告诉他们曹文轩先生不仅仅是现代儿童文学的领军者,而且他与我们一样也是江苏盐城人,从而调动了学生情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2)让思想“熠熠生辉”。在了解作者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走近作品,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在这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什么呢?请听一听他自己的诉说——

“苦难几乎是永恒的。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苦难。苦难绝非是从今天才开始的。今天的孩子,用不着为自己的苦难大惊小怪,更不要以为只是从你们这里开始才有苦难与痛苦的。”

——曹文轩

在研讨的基础上确定本期新书研读的主题:“对于人生来说、苦难是什么?”

2组建研读小组,开展阅读活动。

新一轮课程改革一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更好地研读作品,我根据学生阅读兴趣让他们自由组建研读小组、自拟研读章程、自制研读方案、自定汇报形式……此时的我,角色多变,时而是学生阅读的参与者,与其交流阅读心得;时而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对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指导;时而又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常将各小组的阅读情况“互通有无”,以增强小组间的阅读竞争。

3注重过程指导,丰富成果展示形式。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让学生去读一本书容易,但让学生爱读一本书难,让学生会读一本书更难。要想把这难上加难的事情做得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过程评价与成果交流。如果我们能加强过程指导与调控,并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这事就不再难。

(1)以三天为期,召开由各研读小组组长参加的阅读推进会。会上,各小组交流阅读进度、开展情况,以及阅读中遇到的难题,互补互学,互为促进。

(2)模拟“百家讲坛”,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汇报内容,选拔主讲人员,并组织组内模拟练讲。

(3)召开“苦难之美——《青铜葵花》读书成果汇报会”,约请部分家长代表与老师代表列席,以激发学生因阅读带给他们的自豪感。在汇报会上,学生们对文本的精彩解读,始终伴随我们:

“苦难不是生命的意外,而是生命的常态。在《青铜葵花》里,葵花经历了人世间所有称得上苦难的东西,失去母亲、背井离乡、父亲落水而亡,被青铜家艰难收养后又一起经历了水灾、蝗灾、寒冷和饥饿,最后还面临一次生离死别,但她——小小年纪,却始终没有被打垮。面对苦难,处变不惊,坚韧不拔,值得我们学习。”

——摘自学生汇报材料

(4)激励,让阅读的接力棒不断传递。对于在阅读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小组与同学,除了授予“书香团队”、“阅读精英”称号外,还奖给他们曹文轩先生的另一部作品《天瓢》,后来有部分“书香团队”还应邀赴其他班级开设“讲坛”。

模式之三:顺应社会而生的专题性品读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怕你/碰了头/快/抓紧妈妈的手/让妈妈陪你走……”相信所有的人都知道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这首诗传达的真情。“5·12”大地震后与地震有关的现代诗歌创作爆炸似的涌现,人们彼此感动,相互守候,救赎与感恩第一次因地震中无数感人的瞬间而迅速集结。“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成了这段时间人们最关注的事情,于是,“大爱无疆——诗歌专题品读会”便成了我们教育教学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大爱无疆”专题性品读流程:

1搜集素材。教师分工,同学协作,从书籍、报刊、网络上搜寻相关信息。《我们血脉相连》、《我们的心》、《血泪浸染的汶川》、《汶川,祖国的心与你一起跳动》、《地球之痛——上海诗人赈灾诗歌朗读会》、《感天动地的心灵交响》……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新诗、新闻报道等都成了同学们必备的读物。

2品读交流。将各种素材编制成讲义,印发给学生。学生人手一份,利用阅读课等时间进行诵读。一周后,专门利用一节课作读书交流,就专题品读情况互相交流借鉴,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予以指导。

3诵读抒怀。在学生品读体验的基础上,召开“大爱无疆”小型诗歌朗诵会,可以是个人朗诵,也可以是小组集体朗诵,齐奏爱的乐章。

4读以致用。阅读是吸收、是积累;写作是倾吐、是创造。在充分阅读与交流的基础上,我以“感动”这一话题为主旨安排了一次内心感悟活动,让学生根据需要从这些素材中精心选择,创造性地运用到写作中。这种“吸收+创造”一体化读写模式,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得以共同提高。

课外阅读,因为在课外。大多属于学生的自由行为。其模式随着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生活在不同地域学生的阅读需求、不同教师指导风格的千变万化,还会有很多种。但是有一条是共同的,就是要以学生的阅读需要作为前提,要以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作为目标。

猜你喜欢
曹文轩葵花青铜
生僻字里识青铜
两袖清风
青铜之光
青铜史 [外一首]
葵花田
葵花加油站
葵花点穴手
曹文轩的文学创作作品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曹文轩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