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德 耿 琰 李会勋
(1.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山东济南266510;2.山东科技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山东济南266510)
摘要本文分析了齐鲁文化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齐鲁文化是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论证了弘扬齐鲁文化于山东省强省跨越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齐鲁文化;文化强省;战略
一、弘扬齐鲁文化存在的问题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血脉、灵魂、品格,积淀着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人类生命繁衍、财富创造的物质文明发展史,更是人类文化积累、文明传承的精神文明发展史。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各级各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齐鲁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文化工作者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齐鲁文化发展同经济发展一样,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要看到,在弘扬齐鲁文化的过程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适宜齐鲁文化发展的因素同样也客观的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齐鲁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大省、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还不相称
文化建设为了群众,文化建设也必须依靠群众。目前人民群众投身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引导支持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需要丰富,更好地活跃城乡基层文化生活,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当主角、唱大戏的势头需要加强。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在培养文化建设骨干,提高群众文化队伍素质,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方面,无论学术还是实践上做的还不够。
2、与先进省市相比齐鲁文化在体制改革上推进力度不够大
齐鲁文化的创新必须立足山东,体现时代性,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对于齐鲁文化遗产,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实现新的超越和发展。推出更多既有丰厚文化底蕴,又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本质、符合群众审美要求的精品力作。
3、从山东省各地来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抓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还不强的问题
弘扬齐鲁文化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像重视山东经济工作那样重视齐鲁文化工作,像重视物质文明建设那样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像重视做强经济硬实力那样重视做强文化软实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齐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可拉开齐鲁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大幕,演绎一场场精彩纷呈、威武雄壮的活剧,使齐鲁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JP]
二、齐鲁文化对文化强省战略的推进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省时指出:“山东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立足山东实际,弘扬齐鲁优秀文化传统,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山东省方能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使齐鲁文化在新时代放射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1、文化强省战略为齐鲁文化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提出的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把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推动齐鲁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建设齐鲁文化、弘扬齐鲁文化,着力推进文化创新,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弘扬齐鲁文化与文化强省战略的指导原则
坚持先进文化引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全面贯彻党的文化发展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坚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齐鲁文化和中华文化、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血肉相连的。坚持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从齐鲁文化发展的长远出发,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对待世界各民族文化,积极参与同世界各种文化的对话和交流,坚持以我为主、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对外文化贸易,做大做强孔子文化品牌,努力使齐鲁文化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程中有更大作为。
三、弘扬齐鲁文化、推进文化强省战略的路径选择
弘扬齐鲁文化,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战略的跨越,完成弘扬齐鲁文化的繁重任务,应当立足实际,突出重点,需要从道德建设、体制改革、载体依托、产业发展、精品打造、队伍培育上下功夫。
1、道德建设
进一步激发全省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社会倡导讲求诚信的行为准则和良好风气,努力打造诚信山东品牌。搞好普法宣传教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和法制文化,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应当把道德养成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要继承和发扬齐鲁儿女忠厚正直、豁达纯朴、崇礼尚义、勇敢坚韧、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着力培育“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山东精神。
2、体制改革
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要明确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结合现代企业运营机制,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培育发展文化市场主体、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调整优化齐鲁文化产业结构。
3、载体依托
山东博物馆、省档案馆新馆、奥体中心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竣工后将成为齐鲁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次是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五大工程”。最后还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山东省是文化遗产大省,拥有的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居全国前列。丰厚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齐鲁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观念、审美理念演进的历史见证。
4、精品打造
文化精品是传递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山东曾经产生众多文化大家和精品力作,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闻名于世的文艺大师,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无一不是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结果。不朽的文艺经典,往往渗透着历史积淀的体验和哲理,蕴含着时代孕育的理想和精神。”文学艺术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在文学、戏剧、影视、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曲艺、舞蹈、杂技、动漫、旅游演艺等文化创作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队伍培育
文化是一项需要创意创新的事业,推进文化强省战略迫切需要大量的文化人才。花大力气实施“齐鲁文化英才工程”,既要培养造就一批名家大家,一批各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一批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技术人才,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又要充分发挥省内高等院校人文学科和文化艺术类专业的作用,加强人才培养,增添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于志平,陈立明.齐鲁文化及其现代价值[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
[2]牟钟鉴.齐鲁文化之特色与贡献[J].文史哲,2005.
[3]蔡德贵.论齐鲁文化的特点及其诚信传统[J].齐鲁学刊,2006.
[4]颜谱.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J].东岳论丛,2007.
作者简介
王宝德,男,汉,莒南人,现任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耿琰,女,讲师.
李会勋,男,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