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及对策研究

2009-06-01 09:27李宽端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民营经济县域经济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山东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新趋势。山东省近年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县域协调发展战略,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突出特色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扩大对外开放;改善县域金融环境;创新“省管县”体制等建议,希望对山东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县域经济;特色经济;民营经济;省管县

县是我国功能相对完备的基本经济单元,是最基础的行政管理层次。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基础。县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全省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

一、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从综合指标上看,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2007年列入年度综合评价考核范围的122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21882.5亿元,占全省的84.3.%;县域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1052.8亿元,占全省的83.7%;地方财政收入818.3亿元,占全省的48.8%;三次产业比例为10.7∶59.3∶30,经济结构呈进一步优化趋势。

就竞争力状况而言,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但与浙江、江苏有明显差距。据中国县域经济网资料显示,在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中,山东省县域人口平均规模为86.1万人,浙江、江苏分别为71.7万人、96.1万人。山东省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为37863元,江苏、浙江为42976元、39749元,山东省县域人均生产总值偏低。山东省县域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1672.4元,江苏、浙江为2684.7元、2440.7元,分别是山东的1.6倍、1.5倍。山东、浙江和江苏分别有26个、26个、25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但百强县比例江苏为48%,浙江为45%,山东为29%。在百强县前10名中江苏有7县,浙江有4县,山东只有1县。荣城市经济总量居山东县域之首,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9.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2亿元,而同期江苏省江阴市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190.6亿元和82.3亿元。

从区域分布上看,县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由于基础、区位、资源禀赋、创新意识等不同造成县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省内30经济强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半岛地区,济南、青岛、淄博、烟台、潍坊、威海六市有22个,30个欠发达县主要集中于鲁西地区的菏泽、德州、聊城、临沂、济宁5市。30个经济强县人口占全省县域的26.9%,创造的GDP占县域经济总量的38.6%;30个欠发达县人口占24%,创造的GDP仅占10.3%。

二、制约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思想观念的制约

在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诸要素中,思想观念是首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在思想观念转变和更新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但转变和更新的程度还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致使观念现状仍是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一是忧患意识差。一些地区习惯满足现状,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缺乏开放意识和进取精神。二是机遇意识差。一些县域在发展上存在宁左勿右的思维定势,缺乏审时度势的眼光,屡屡错失发展良机。三是科技意识差。一些地方单纯追求外延扩张,追求产值和速度,忽视技术管理,忽视内涵发展。四是主体意识差。部分欠发达县域对于发展主体认识模糊,过于依赖上级和外力支持,启动内力不足。

2、“市管县”财政体制的制约

山东省实行的是传统的“市管县”财政体制,市与县作为两个不同层级的利益主体一直处于博奕状态,县域财政很难突破增收乏力的困局。虽然学习浙江“省管县”经验,实施促强扶弱带中间的“双30”工程,对经济强县下放权限,但动作略显保守,效果并不明显。

3、金融体制的制约

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弱化。大多数县域只有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其他类金融机构几乎为零,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其他金融机构没有相应建立。而仅存的国有商业银行县级分支机构又没有授信权,成了单纯吸收存款的机构,县域资金大量外流。县域金融市场仍然属于卖方市场,在产品开发、业务创新和金融服务方面,商业性金融机构仍然固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观念,维持着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很难满足县域中小企业多元化、多层次的资金需求。

三、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趋势

1、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所占的比重超过一半,民营资本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的比重占到七成以上,在山东经济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的同时,民营经济的增幅始终保持着30%以上的倍增速度。山东省县域已建立民营经济园区1100余个,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2、园区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许多县(市)规划和建设了各类经济园区,成为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有效载体,形成县域经济发展隆起带。一是加强规划,突出特色办园。蓬莱市把园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规划和建设了经济开发、临港工业、旅游度假、葡萄及葡萄酒等四个产业集中区,增强了园区产业招商的吸引力。二是多渠道融资,多种形式办园。胶州市采用政府启动办园、吸引民资办园、外商办园、企业包片开发等方式,加快了园区建设的步伐。三是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多数园区建立起了精简、高效、统一的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园区经济发展充满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3、招商引资成为县域经济最大的发展动力源

县(市)一级已普遍树立起“县域以外都是外”的观念,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置于经济工作的首位。经济发展快、活力大的县域,大都得益于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成为打破县域资金短缺“瓶颈”,加速县域经济发展来的最快、效果最好、潜力最大的一条捷径。

4、县域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

县域经济是小型的区域经济,从某种意义上就是特色经济,是具备特有竞争力的优势经济。一些县(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经济优势,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形成了一批规模比较大、特色比较鲜明的区域产业集群。如庆云县国际物流园辐射全国20多个省,寿光市以蔬菜产销闻名全国。目前全省营业收入过5亿元的区域产业集群已经发展到246个,从业人员476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2780亿元,利税1212亿元。

四、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加快工业化进程

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工业兴县对大多数县是一条带有规律性的基本经验。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壮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改进管理,使县域工业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实现大幅提升。一是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导和扶持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培育主导产业。充分把握自身优势,培育具有鲜明县域特点的主导产业,尤其要注重培植核心企业,拓展产业链条,促进县域内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科技创新体系。

2、突出特色经济

优势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资本。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就要在全国、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1)围绕现有资源进行品牌开发,通过提高工艺和技术水平,发展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行优势延伸,从而建立自己的特色品牌。(2)围绕专业市场确立特色产业,特色经济不仅要有产业优势,更重要的是要有市场优势。(3)依托现有产业确定特色经济,以现有的企业为载体,嫁接本地的特色,使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从而把企业做大做强。(4)利用历史文化底蕴丰厚的优势,发展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观光产业。

3、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确立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的认识,以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其次是坚持经济园区建设,创新管理体制,优化发展环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载体。其次是搞好产业引导和政策支持。鼓励民营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快技术进步,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性经营转变。引导较大规模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有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

4、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一是强化全面开放、深度开放意识,牢固树立县域之外都是外的观念,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一体两翼”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外经外贸规模,提升外经外贸质量。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二是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以招商引资促进结构调整、财源建设、就业增长和农民增收。三是办好县域内各类园区。引进高技术、高成长、高增值产业,提高产业集聚力和承载力、招商引资吸引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集约化发展水平。

5、改善县域金融环境

一是改革县域金融结构,撤掉没有能力在县域放款的商业银行网点,让出存款市场;鼓励发展产权多元化的民营银行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完善农信社功能,切实提高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水平。二是健全融资担保机制,组建产权明晰、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或民营担保机构,探索建立、健全县域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或基金及资产拍卖转让市场,解决县域内企业担保难问题。三是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克服部门利益和短期行为,支持对银行合法、合理的债权保全要求,建立统一的个人、企业信用征信、评价体系。四是规范县域内企业的经营行为,增强依法合规经营意识,努力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为银行增贷提供良好的基础。

6、创新“省管县”体制

(1)实施省管县财政体制,明确地级市和县(市)之间平等的财政主体地位,减少财政层级,在制度上保证省直接对县(市)的资金使用效率。(2)增强县(市)政府管理权限。对经济发展较快、基础设施条件较好、要素集聚能力较强的县(市),赋予部分地级市经济管理权限,使财权与事权相统一、财政体制与行政体制相协调,减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冲突和矛盾,提高运行效率。(3)推进行政区划改革。综合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行政区域面积、省内市县行政单位数量、人口规模等因素,及时进行地级单位和县(市)单位数量面积等调整,实现省管县体制与行政区划改革相配套,形成良性互动局面。(4)建立有效调动市、县(市)两个积极性的激励机制。推行省管县财政体制和强县扩权,实质上将削弱地级市的财政管理权和经济事务管理权限,增强县(市)级政府管理权限,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地级市的积极性。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调动和发挥地级市和县(市)两个积极性,既不影响中心城市与地级市的发展、建设,又使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国斌,刘静.县域经济发展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J].税务与经济,2006.6.

[2]周立群,祝茂.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尚存问题与对策[J].环渤海经济了望,2004.08.

[3]谢兵.基于地方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政策研究[D].武汉大学,2004.

[4]张学军.关于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经济论坛,2005.08.

[5]李东林,杨玉兰,金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策略[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07.

[6]孙昭阳.“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作者简介

李宽端,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县域经济与企业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民营经济县域经济
激活民营经济活力研究
对东北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再思考
对东北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再思考
探析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作用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东辽县发展民营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