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静脉产业链构建模式研究

2009-06-01 09:27课题组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3期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经济管理系河北廊坊065000)

摘要本文介绍了“静脉产业”的渊源以及国外“静脉产业”发展的经验,认为中国现处于发展阶段,城市的“自我恢复与清洁”能力等还不发达,仅仅凭靠企业独自发展,很难使得城市静脉产业链条迅速构建。因此构建适应于中国国情的城市静脉产业链模式,需要政府政策引导、法律支持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对我国静脉产业乃至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静脉产业;城市静脉产业链;静脉市场

静脉产业即旧物调剂和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静脉产业(venous lndustry)一词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他们将废弃物排出后的回收,再资源化的相关领域形象的称为静脉产业,就如同人体血液循环中的静脉一样。日德等发达国家,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及管理理念,使得静脉产业,尤其是城市静脉产业链条迅速构建,走出了循环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步,成功解决了城市垃圾污染以及资源再生等问题。静脉产业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生的部门,而且是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对已有产业部门的重新划分,突破了传统经济模式的局限,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使得代谢物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由于城市静脉产业是一项较为特殊的公益事业,是一条产业链、系统工程,需要立法和政策支持,多方协调。因此,仅仅依靠企业独立运营,根本无法生存,更遑论发展。行政主管部门要通过城市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处理法规等的建立,明确城市垃圾处理的主体、责任、权利、要求和标准,使城市静脉产业在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发展;在平等、公开、公正的竞争中健康有序的展开。这一“纳废吐新”的新兴产业给我们城市管理、节能降耗,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一、国外城市静脉产业的发展及城市静脉产业链模式分析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世界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反思粗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循环经济应运而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八九十年代,静脉产业的提出迅速开阔了新型经济发展的“视野”,为首先施行此项经济政策的国家避免了环境的进一步污染,同时带来了综合经济效益的提升。

但其城市静脉产业的发展是在愈来愈严格的环境标准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双重作用下,派生出来的新型产业。尤其是城市废弃物处理方面,静脉产业和静脉产业链条的提出与构建不仅解决了城市生活、生产垃圾、电子医疗垃圾等污染问题,更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到目前为止,通过市场拉动的作用机制,企业真正地成为实施城市静脉产业的主体,自觉地实施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形成了官、产、学共同努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局面。日本政府出台的产业倾斜政策以及各种循环利用法增强了企业参与推动城市静脉产业的积极性,截至2001年7月,已有6000多家日本企业获得IS014001认证。静脉产业链的建立直至成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与日本政府健全而有力的推进措施是分不开的。为推进静脉产业的发展,日本整个社会,从政府到产业层面,再到各个企业以及全体国民,都为静脉产业链的构建提供了动力。尤其是日本制定了较为严密的政策体系、法律法规、经济政策,技术支持等,成为了日本静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

通过国家立法,公众宣传,企业负责建立的静脉产业链条,使国外发达国家真正实现了将“静脉产业”变“动脉产业”,为公司企业乃至社会创造了价值。

二、我国城市静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1、我国城市静脉产业发展现状

在静脉产业发展上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尽管国家一直倡导城市垃圾的分类回收和处置,大多数城市也设有垃圾分类回收箱和市政管理设施,许多地区也开展了垃圾袋装化和分类投放活动,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城市垃圾从混合收集、运输、排放、处理并未形成产业链条,从而造成可再生资源的极大浪费。

国内目前在废物回收、资源再利用和最终处理处置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管理上条块分割,工业废物和生活垃圾的资源回收与再利用相互脱节;资源再生加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投资能力较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资源利用率低,排放废物量大;从废物的产生、贮存、运输、再利用、再生利用、最终处理处置全过程的环境风险较大,废物的资源再生和环境管理能力不高,尚未构成科学化、规模化、规范化的静脉产业发展模式。

在上海、浙江、辽宁和青岛等地构建了我国首批城市静脉产业园区,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大大提高了本地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速度效率。在我国其他地区静脉产业也是方兴未艾。

2、我国城市静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静脉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技术、资金、政策、管理、融资、市场机制,以及城市静脉产业产业化、规范化、专业化问题等等。与其他产业发展规律一样,城市静脉产业也面临着发展“瓶颈”的制约,具体表现:第一,城市静脉产业发展的技术与成本有着较“动脉产业”更高的要求和资金投入;第二,粗放型经营,管理理念的落后,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完善;第三,市场机制运转缓慢,竞争处于无序状态,融资困难;第四,城市静脉企业“各自为战”,产业化、规范化缺失,很难形成规模化,自然难形成链条;第五,城市早期规划中静脉企业的缺失,现有企业转型困难重重。

当前,我国静脉产业正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各方面亟待完善与解决,而只有市场真正规范有序,静脉产业才会健康合理发展。而必须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调节下,城市静脉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才会真正得以实现。

3、针对所出现问题的解决思路

出现上述种种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制度保障的缺失,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在大部分地区对垃圾回收行业思想认识严重不足,对从事此类行业的企业、个人的偏见和对垃圾回收再利用的意识淡薄。

只有当一个规范有序、运行正常的静脉市场存在时,静脉产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才能真正的以实现。因此,在充分明晰静脉产业与我国静脉产业市场其各自内涵与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出发展我国静脉市场的制约因素,并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施以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可以说是中国静脉产业与静脉市场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在这之中,政府、企业、市场缺一不可。

三、我国城市静脉产业链条模式探索与构建

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的资源再生产业仅仅从单纯的经济利益来考虑,是偏重于提取废物中的金属、塑料等有价值部分而形成的一种加工型产业。这就要求我们不能照搬国外发达国家的产业链模式,探索适于我国国情的静脉产业链模式,构建适于自己的城市静脉产业链迫在眉睫。

1、城市静脉产业发展方向探索

在现代企业中,产业链已成为市场发展成熟与否的标识。而纵观成熟行业的经济模式,都是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下成长的。政府的投入是静脉产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支撑;在垃圾回收市场中确立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则促使企业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使市场自动完成静脉产业链各个环节,细化产业链条,明确分工,并将效益最大化。政府、企业共同打造垃圾回收、分类、处理、利用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社会综合效益。

政府的投入,不是简单的“输血”。由政府以政策、资金方式投入,其意义在于,政府将以投资方的形式参与产业,而不是裁判员兼运动员这样的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这样一个超级投资方与其他投资人一样,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投入静脉产业,既促使了真正投资人的技术、资金投入,公司厂区的畅通运营;又保证了竞争的公平、公正。

静脉企业市场地位的确定,确保企业的积极性,促使其加大资金投入,研发新型技术。并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建立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产业循环集群,逐步贯通在垃圾回收再利用过程中回收、分类、拆解、利用、再销售等的各个环节。

2、城市静脉产业链条的构建

在以物流系统为核心的静脉产业集群中,物流配送中心起着贯穿整个链条的重要作用,在垃圾收集子系统、垃圾分类储运子系统,以及垃圾回收利用后进入“动脉”活动都具有重要意义。

如图,针对城市社区、工厂、医院等产生的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电子医疗垃圾、工业废弃物等垃圾生产源设立分类收集点,由政府给予政策、税收等的优惠或补贴。由企业自主经营,经物流配送中心分达各类分类处理厂或垃圾处理掩埋点,进行细分或无害化处理。

由分类处理厂处理的垃圾可进物流中心或自行运输至废弃物回收利用中心,进行有用物质的再利用,进而使其进入新一轮的“动脉”循环。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应该明确垃圾生产子系统、分类收集子系统,针对垃圾特性,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对相应的储运、处理企业给与支持。

在具体实施运行过程中,政府针对不同环节企业利益大小制定不同政策、税收标准与监督体系,还应根据地方实际,要求和鼓励地方城市出台可操作性强、符合地方经济特点的政策体系,为监管提供系统的法律保障。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城市垃圾处理法规的建立,明确城市垃圾处理的主体、责任、权利、要求和标准,使城市静脉产业在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上发展,从而有利于我国节约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与发达国家前期颇为相仿,认真吸取其经验教训,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静脉产业链将是解决城市垃圾污染,改善我国城市环境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国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始静脉产业园区、静脉产业企业的建设,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城市静脉产业将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高欣.一个悄然兴起的产业:静脉产业[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14.

[2]徐波、王颖.日本发展静脉产业的措施及启示[J].现代日本经济.2007.2:6-10.

[3]王军、岳思羽、乔琦.我国静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今后的主要工作[J].环境保护,2006/11B:30-33.

[4]薛智韵.浅析城市静脉产业链的构建[J].环境保护,2007(4):96-98.

作者简介

课题组成员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经济管理系营销与策划专业07级学生:窦永乐、邱安然、王伟、马建、李巍巍;指导教师:王伟华、薛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