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采访杨文英教授,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她刚举行完讲座,许多患者流连现场不肯离去,争相找她咨询。虽然忙碌了一天,但采访中的杨教授始终神采奕奕,开朗幽默、风趣健谈。我想,这就是杨教授的魅力所在吧。而这种魅力不仅取决于她丰富的学识和卓越的领导能力,还有执着追求、永不放弃的个性!
在采访杨文英教授之前,记者早就听过大家对她的各种赞誉,有的患者说她的医术高明,有的医生说她的研究成果多,有的同事说她有一颗仁爱的心。这次有幸采访杨教授,人们的评价一一得以证实,记者也深深地被杨教授的执着、仁爱与专业水平折服,希望通过这次采访,给大家分别讲述一位母亲、病友、医生心目中的好大夫。
少年立志,母亲心中的好女儿
小时候的杨文英是班里的学习尖子,酷爱数理化,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竞赛。有一次,她在参加北京市组织的数学竞赛时,母亲突然患病住进了医院。原来,刚刚四十出头的杨妈妈得了2型糖尿病,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糖尿病还是一个陌生的词汇,杨妈妈的血糖控制得不好,出现了并发症。妈妈的痛苦让少年杨文英在心里立下了志向,长大要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治愈这种顽固的疾病,让和母亲一样被糖尿病折磨的病友解除痛苦。于是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杨文英毅然放弃了自己喜欢的数理化,她决定用自己的刻苦努力换回妈妈的健康。
因为聪敏好学受到老师肯定,杨文英如愿进入医学院学习,大学毕业后又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内分泌专业,师从史轶蘩教授。1988年她转到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内分泌科医生。光阴荏苒,攻克糖尿病这条路,她一走就是三十多年。
排忧解难,病友心中的好大夫
杨文英的导师史轶蘩教授是上世纪我国著名的内分泌专家,在北京协和医院担任主任医师、教授,还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当时国内的内分泌事业正处在起步阶段,内分泌领域存在大量的空白,杨文英跟随名师,不断刻苦学习、潜心钻研,国内没有资料,她就自己翻译外国医籍。在史轶蘩教授的指引下,年轻的杨文英很快在内分泌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有一次,一位患病20多年的外地病友来北京治疗,由于对糖尿病知识不了解,20年来基本没有认真治疗,自己认为不吃糖、少吃肉,吃点降糖药就可以治病。肚子总饿怎么办?每天就吃大量的馒头、面条来充饥,殊不知大量的淀粉摄入更加剧了她居高不下的血糖。到北京时这位病友已经并发了糖尿病足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全身营养状况非常差,还并发了细菌性心内膜炎,杨文英看到后非常痛心,果断地给她制定治疗方案,通过胰岛素、抗感染等措施把病人挽救了回来。
事后,顾不上病人家属对她的感谢,杨文英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如今糖尿病人数在剧增,患者不懂糖尿病,基层医生对糖尿病的认识不到位,为数众多的病友不知道该如何防控、延缓并发症,许多人都在发现并发症后才去医院,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酿成了一个个人间悲剧。经历了太多这样的惨痛后,杨文英转变了最初的想法:如果做一名好大夫,帮助的仅仅是个别患者,如果要发动全社会来关心、重视糖尿病,普及糖尿病知识,那么提高的将会是我国糖尿病的整体防治水平!做好防治工作不能只靠个别专家,要号召所有的基层医生和百姓群防群治。渐渐地杨文英的想法日趋成熟,她开始着手准备做一件大事……
指路航灯 ,医生心中的好榜样
2006年10月,杨文英被推举为第五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上任后她马上带领分会发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如此大的研究项目,需要调动全国的医生和患者来配合,更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这些没有难倒杨文英。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她事无巨细、亲力亲为,遇到困难不退缩,用一贯的执着、坚韧态度,积极乐观地带领同事们协调各种资源,耐心地做地方医院和患者的工作,历经近1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杨文英不去搞其他更有“价值”的事,而要下大力气去做这样一件受累的工作。杨教授淡淡一笑,她说:这样一个全面、复杂的调研和现况分析,对国家、对全球糖尿病的防治都有长远的意义,将长期指导今后的糖尿病防治工作,是非常值得做的!
除了这项调查研究外,杨教授还参与主持了多项国家、卫生部重点攻关课题。她带领着同事在糖尿病防治领域不断取得成绩和研究成果,为国家的糖尿病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医三十多年,杨教授获得很多奖项,如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等,这些奖项都代表着她对糖尿病防治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同时也为同行们树立了榜样,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面对成就,杨教授显得那样平静、谦虚。在她看来,为百姓做些事情,谋些福利,其意义早已大于自己的成就本身。她无意追求荣誉,淡泊名利而成就了今天的成绩。
大爱无声,内分泌征途的领航员
杨教授在自己所专长的糖尿病领域取得的成就是不容置疑的,但她并未将自己区别于普通医生。面对病人她还是一样地耐心、细致,时时刻刻为病人着想,这出自于她从小树立的理想,出自于她对医疗事业的钟爱。
一次在外地讲课时,杨教授会诊了一位1型糖尿病的女孩。女孩家在农村,经济条件非常困难,瘦得皮包骨头,杨教授眼含泪水完成了对女孩的诊治。诊治结束后,她又拉着小女孩询问情况,希望给予她帮助,可是这一询问就问出了问题。原来,女孩总是打一段时间胰岛素,没钱了就被迫停下来,每年都会因为酮症酸中毒而入院抢救好几次。杨教授感慨地说:动物胰岛素只要20元1支,每个月花60元买3支胰岛素就能维持她的生命,可每次酮症酸中毒却要花三四千元抢救。中国还有许多这样的病人,他们只需要正确的治疗,不需花费太多钱,就可以得到救治,就可以挽回生命。
大爱无声。如今,在杨教授的各种糖尿病教育会议中,他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贫困患者,希望用基本的医疗保障来维护这些患者的长期治疗状况。2007年具有中国特色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快速得到了普及。在百姓的心目中,杨教授就像是抗击糖尿病航线的“领航员”,时刻牵挂着百姓的健康踏上征途!
杨文英教授简介:
杨文英,主任医师、教授,在糖尿病流行病、糖尿病分型及糖尿病防治研究等领域有深厚造诣。现任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中华糖尿病杂志主编及多种中华杂志的编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