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物理学实验和猜想

2009-05-31 09:47贺大发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09年5期
关键词:以太陀螺仪电磁铁

贺大发

以太与惯性

首先提出一个假设:在地球赤道上垂直竖立一根30万公里长的杆,在杆上每隔10公里装一个陀螺仪。开始让每个陀螺仪的转子轴都与杆平行,随着地球的自转,陀螺仪的转子轴就会慢慢与杆不再平行,都会发生一定角度的变化,最靠近地球的陀螺仪变化最小,几乎观测不出来,最远离地球的陀螺仪变化最大,如果地球自转360度,它也可能变化360度。

为什么会出现陀螺仪不同的变化呢?这主要是每个陀螺仪周围的力场是不相同的,也可以说每个陀螺仪处在不同的以太中,它们有着不同的惯性系。笔者认为力场是可以重叠的,在地球附近,地球力场最大,地球背景力场相对很小。地球背景力场也就是宇宙力场,它是宇宙中各种物质(包括暗物质)向宇宙空间发出的力场。在地球附近的陀螺仪,它自身的力场几乎完全在与地球力场发生作用,而与宇宙力场发生的作用相对来说非常小,人类还无法观测得到。这样,陀螺仪相对地球力场就是静止的,它会跟随地球力场同步变化。如果这个陀螺仪是光纤陀螺仪,我们也看不到它的变化,好比在塞格尼克实验中,实验装置相对地球力场是静止的,我们看不到干涉现象。迈克尔逊一莫雷也是在这种力场中做的实验,他们也看不到宇宙力场对光的影响,从而得出光速不变原理。但如果把这个光纤陀螺仪放在离地球200公里的高空,如上面杆上的陀螺仪一样,也相对地球静止,那么这个光纤陀螺仪就会和地球附近的光纤陀螺仪有不同的变化,宇宙力场对这个陀螺仪的影响我们已经可以观测得到了,光纤陀螺仪即使相对地球是静止的,但宇宙力场也会使它发生变。如果迈克尔逊一莫雷在离地200公里的高空做实验,他们就不会得出光速不变的实验结果。在杆的某个高度,陀螺仪转子轴方向的变化达到可以观测的程度时,这时如用光纤陀螺仪也能产生可观测的变化,那么在这个高度做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也可以看到光的干涉现象,位置越高,观测效果越明显。有的科学家就是因为想到了这一点,才会考虑在人造卫星上重做迈克尔逊一莫雷实验。

天体和各种物体周围的力场就是所谓的以太。以太就是物体内部和它周围的力场,它不但是光和热的媒介,而且是各种物质的媒介,光纤陀螺仪和其他各种陀螺仪都会受到它的影响,它本身也是一种存在体,是一种物质。宇宙以太就是所有力场的混合体,这些力场包括引力场、磁场、电场、还有未知的力场,电磁波和天体可以在以太中运动。

以前面的杆上装陀螺仪的设想为例,探讨一下惯性:最靠近地球的陀螺仪,它近似于完全处在地球这个惯性系中,随着离地距离的增加,由量变到质变——最远离地球的那个陀螺仪近似于完全处在宇宙惯性系中。一个物体从一个惯性系到另一个惯性系是渐变的,而不是突变的。地面上的陀螺仪相当于静止在地球惯性系中,它绕地球质心公转时,它的转子轴也随时改变方向。离地球30万公里的陀螺仪相当于在宇宙惯性系中,它虽然被地球力场带动绕地球公转,但它的转子轴并不随时改变方向,而是相对于宇宙力场静止,总是指向同一个方向,这一点就象太阳力场带动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的转轴总是指向同一个方向一样。地球同太阳的这种关系说明地球周围的宇宙力场密度大于太阳力场密度,宇宙中的天体都是保持着这种关系——转子轴指向不变,而不像地面上的陀螺仪与地球的关系——转子轴相对某个恒星来说会随时改变方向。

根据惯性定律,在没有力场和任何物质的绝对真空里,要使一个物体由静态变为动态或由动态变为静态是不耗能的。一个物体在绝对真空里虽然有惯性运动,但没有惯性动能,物体的惯性是跟它周围的力场有关系的,相等质量的两个物体以相等的速度运动,哪一个物体周围力场的密度大,它的惯性动能就大,而且物体的惯性跟它周围力场中密度最大的那个力场关系最密切。

热的第二定律讲:热不能自发地从低温处传到高温处。笔者认为这个定律对热的传导是有效的,但对热的辐射是错误的。辐射热是可以通过反射和折射聚焦为一点,热可以在不消耗能量的情况下,从低温处辐射到高温处。如果使一块加热烧红的铁块远离热源,放到真空里,在铁块旁放一块凸透镜,把铁块辐射热聚焦,再把这个焦点反射到铁块上某一点,这一点的温度应高于铁块的平均温度。宇宙中也许有这样的系统如黑洞,它可以吸收任意方向的热,但并不向任意方向辐射,或只通过一个很小的空间向外辐射。总之,笔者可以肯定地说:热的传递绝不是单方向的,它完全可以从低温处辐射到高温处。

把热说成是物质的运动是非常明智的,因为根据力场论,任何作用都是力的作用,力的作用必须有物质参与。但把热说成是物质的分子运动是不对的,否则我们就不知道原子核上的热是由什么运动引起的。好比宇宙发热,我们不能说成是地球的运动引起的。分子并不是物质的基本粒子,但也不能肯定热就是由最基本粒子运动引起的。电磁波能在各种力场中传播,物体内各种力场或者某一种特殊力场的运动才是热的本质。

两个物体互相接触后作摩擦运动,它们的摩擦阻力有很多种,最大的一种应是凹凸接触面的相对运动,引起物体结构破坏,从而释放内能,这就是摩擦生热的原因。在化学反应中,分子或原子之间的结构发生变化也会有放热现象。笔者相信我们不能直接推动物体基本粒子运动产热,而是一种间接的作用,也像我们用低频的动作去弹钢琴,却可产生高频的声音。

太阳和月亮在地平线附近为什么看起来大?几千年来这个问题都没有统一的答案。笔者有一个判决性的实验可以证明,这是由于大气对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拿一个圆形透明的杯子,装满水,把一块反光镜成45度角放入水中,在杯子外放一个乒乓球。我们从杯子的上面往下看,乒乓球上的光线经过杯子壁,经过水,射到反光镜上,再从水中射到人的眼睛。把乒乓球绕杯子转,我们就可以看到乒乓球的大小变化。这里只能用光的折射来解释。

对迈克尔逊莫雷的实验,笔者有三个疑问:1、对地球上物体影响最直接的力场应当是地球的自转力场,而地球的自转速度在赤道上是0.46千米/秒,他们为何要选择地球的公转速度30千米/秒,而又没有选择太阳的公转速度?如果把地球的自转速度代入数学公式中,得出的干涉图象是无法观察到的。2、如果把光比作河中的船,水速对顺水和逆水行船有影响,那水速对船到对岸来回游动也有影响。3、地球力场相对光路上的两点是静止的,而这个力场又是光的主要媒介,相当于在光路上的两点有光纤。其实他们也考虑到有一个跟随地球一起运动的以太,那这个以太就是地球的自转力场。

在对电的研究上,笔者讲两个电学猜想:

1、一个电磁铁向一个闭合线圈靠近,线圈会感应出电流,从而产生一个磁场去排斥电磁铁的靠近,电磁铁在此受到斥力而耗能。如果在空心线圈中加入一定数量的硅钢片,硅钢片对电磁铁有吸引力,调节硅钢片的数量,使这个吸力和上面的斥力刚好相等,那么电磁铁向一个带硅钢片的闭合线圈靠近,所受的合力为零,根据电磁感应规律,电磁铁受到的合力为零时,说明它周围的磁场没有变化,电磁铁上的电流也不会受到任何反电动势,因此电磁铁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是没有消耗能量,但它却使闭合线圈上产生了电流,能量难道在此不守恒?这个实验也可以把线圈和硅钢片分别向电磁铁的两极靠近,只要达到斥力与吸力相抵消的目的就够了。但“励磁宿命”使这种思想只能停留在理论上。唯一让笔者困惑的是,能量转化守恒定律要求宇宙总能量在任何一个时刻都是守恒的,那电磁铁在没有消耗能量的情况下,是什么能量转化为线圈上的电流呢?

2、这是一个并联超导线圈的猜想:两个相同的超导线圈,在其中一个线圈中加入硅钢片做成一个铁心线圈。先把空心线圈通上恒稳电流,再并联铁心线圈,笔者猜想铁心线圈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也会有电流。笔者认为当电子低于某个速度运动时,它对周围力场的影响不足以激发周围力场对自己产生反馈影响,从而不会产生感抗。

猜你喜欢
以太陀螺仪电磁铁
自制电磁铁
探索太空奥秘 还原宇宙本真
以太万物理论概述
Micro Beast Plus陀螺仪使用心得(上)
暴涨50倍 以太币将赶超比特币?
Kyosho Drone Racer穿越机
活学活用电磁继电器
创新更需结合实际
电磁蜂鸣器
基于DSP的MEMS陀螺仪信号处理平台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