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贷款供不应求

2009-05-31 02:28兰梦妮
商情 2009年5期

兰梦妮 

【摘 要】教育贷款虽然在我国的发展已有多时,但是和一些教育贷款运作很好的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教育贷款设计的不合理是其中一个主要方面。人们认识的问题,以及审查制度也在很大程度上上阻碍了教育贷款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贷款 产品设计不合理 认识问题 审查制度

一、我国高等教育贷款的概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发展教育是第一生产力的强大推动力。对于个人来讲,受教育程度关乎个人的前途命运,而对一个国家来说,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影响着整体的综合国力,进而关乎整个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和发展。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匮乏,以及整体国民收入水平不高,所以并不是人人都有机会享受到高等教育带来的好处。其中最大的困难于障碍就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能力负担的其高昂的学费。其中一个重要的解决途径就是向这些家庭和学生提供贷款,发挥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功能。对于银行来说就是现时付出一笔费用满足学生生活和学习,在未来收回一笔费用,赚取差价作为回报。目前国家也在出台很多政策鼓励教育贷款的发放。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等教育贷款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就是教育信贷产品的设计不尽合理。

二、高等教育贷款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贷款的产品设计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还款期限过短

不论是国家助学贷款还是商业性质的助学贷款,它的还款期限一般在毕业后六年左右。而这些来自贫困家庭的申请者,在毕业六年内可能面临着继续深造,找工作,建立家庭,生儿育女,赡养双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而就业市场的复杂多变,竞争程度的激烈,以及自身能力和专业的限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还款能力,给他们毕业后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压力。因此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希望将还款期限拉长,而从银行的角度来讲,希望将还款的期限缩短。如何协调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成为了一个问题。

2.利率太高

学生教育贷款的年利率为6%左右。一般来讲,为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同期贷款利率。在贷款期间如遇到利率调整时,贷款期限在1年以下的(含1年),按合同利率计算,贷款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实行分段计算,于下一年年出开始,按相应利率档次执行新的利率。

3.社会对教育贷款还缺乏认识

人们现阶段对于高等教育贷款的认识还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对于教育贷款的认识还仅仅是国家助学贷款。对于商业性质的教育贷款还缺乏认识。另外一方面体现在人们对于教育贷款的认识在学生和家长之间出现了分歧。在对浙江省的教育贷款的调查中,家长普遍对于教育贷款的认识还不足,不愿意负债的老观念一时还难以改变,另外他们更多的是考虑不愿意让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有更多的压力,所以宁愿自己生活拮据攒钱供孩子上学,也不愿意通过贷款的形式进行融资。学生相对对于这种教育贷款的接受程度要好很多,很多人都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更愿意独立承担经济上的挑战,所以他们更愿意申请助学贷款。与此同时,还有一些学生考虑到将来的还款压力,主观上并不是很希望申请贷款,他们更多的希望通过课外打工的方式缓解经济上的压力。

4.银行贷款风险问题

银行为了规避教育贷款的风险,设计的教育贷款一般期限短,还款利率高。这样的产品一方面使得能够申请教育贷款的人减少了,另一方面,则加重了已经申请到教育贷款还款者的负担,使得他们原本不高的还款能力进一步受到损害,从另一方面来讲,也使得银行的风险上升。另一个方面,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逆向选择,是因为,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健全,对于个人信用的评价,还仅仅局限于“遵纪守法,无违法危机行为”“学习成绩较好,诚实守信”。这样的标准还不足以评价贷款人的还款能力。另外,由于我国的信用体系不健全,对于不还款者,或者拖欠者的影响还有限,对于贷款者的督促制约作用还有限。所以教育贷款的拖欠率还一直保持在很高的水平。最后,符合条件的教育贷款借款人一般都是家庭十分贫困,缺乏一定的还款能力,而另外一些有能力还款的大学生因为不符合条件,往往借不到贷款。这也构成了教育贷款拖欠率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5.教育贷款的操作程序比较复杂

教育贷款一般都需要担保而符合条件的贷款者一般都家庭贫困,不论是抵押担保还是质押担保都不具有能力。唯一可行的就是信用担保,而唯一可以为学生提供信用担保的就是所在的学校。学校为了避免贷款者拖欠贷款的麻烦,往往规定了苛刻的审查条件,使得真正能让学校为其担保的贷款者少之又少。另外,一些贷款者碍于面子,往往不愿意向学校求助。从这种意义上,这种繁琐的审核程序,严重阻碍了教育贷款的发放。

三、促进高等教育贷款发展可以采取的措施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采用的解决办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放宽对于贷款者的要求

对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者,往往需要开具家庭贫困证明,而能开具家庭贫困证明的学生,往往缺乏还款能力。如果我们能够放宽对于贷款者的申请要求,另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发放商业助学贷款,能贷款者贷不到款,带到款者缺乏还款能力的现象就会大有改观。

2.适当的延长还款期限,降低还款利率,加强对于贷款者的审查和监督

缩短还款期限,提高还款利率这并不是防止发生银行违约风险的根本途径。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可能还会加重还款者的负担,是他们不能按时还款。银行之所以担心贷款不能够及时偿还,主要是因为我国对于个人的信用评级体系还不够完善,如果我们能够加强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逆向选择的现象出现,同时保证了银行和贷款者的双重利益。

3.简化教育贷款的操作程序

教育贷款的操作程序过于复杂。据调查,一个上海市的大学生要申请教育贷款,往往需要盖几十个章子,申请者往往对这种复杂的过程感到惧怕。简化贷款的操作程序,仅留下必要的几项,会极大的方便贷款的申请者,是他们受益。

4.大力宣传教育贷款

我国这种不愿意负债的观念根深蒂固。破除这种老观念,是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从国家到地方,从东部到西部,从城市到农村,整个观念需要一场大的变革。这样的努力不仅仅应该停留在喊口号的阶段,应该在不断普及教育的同时,加大对这种融资理念和思想的宣传,根本上是需要整个社会阶层的文化水平都有一个大的提高。

四、总结

上述篇章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贷款的概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我们可以采取的一些解决措施。和欧美,瑞典丹麦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贷款起步晚,发展慢,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不论是政府,学校,银行,还是家长都应该从各方面不断努力,大力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贷款,提高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房建礼.贷款制的理想和理想的贷款制.上海高教研究,1995,(2).

[2]汪礼兵.英国高校学生贷款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比较教育研究.

[3]雷和平,林之徒.让新世纪的阳光更灿烂.上海金融报.

[4]厉以宁,闵维方.论中国高等教育的预期收益与劳动力市场化.教育研究,1999,(1).

[5]厉以宁,闵维方.教育的社会经济效益.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6]厉以宁.教育经济学.北京出版社,1984.

[7]魏新.关于我国教育投入若干问题的思考.教育研究,1997,(6).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