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静态与动态转换

2009-05-31 02:28胡小东
商情 2009年5期
关键词:转换静态动态

胡小东

【摘 要】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英语呈静态特征与汉语呈动态特征的现象。并从两种语言的修辞差异,句法结构差异方面,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原因。在此基础之上,作者就如何实现英语静态与汉语动态之间的转换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翻译 静态 动态 转换

1 英语的静态特征与汉语的动态特征

在翻译实践中,常常有人会问:为什么译出来的英译汉像英式英语,而汉译英像汉式英语。这里的原因不用说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的一条恐怕在于没有完全掌握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的修辞手法和规律。英汉语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汉语是动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汉语有一种多用动词的习惯,英语是静态的语言,主要体现在有少用(限定式)动词而用其他手段表示动作意义的倾向。

2 原因分析

英语是屈折语,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规则的严格限制,一个句子结构通常只用一个谓语动词,或者至多是几个动词并列作谓语。大量原来应该用动词表达的概念除了用非谓语动词表达外,必须借助于动词以外的词类,其中主要是名词和介词,以及形容词和副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可以由动词派生或转化而来。这种使用优势不仅降低了动词出现的频率,而且削弱了动词所表达的意义,产生了动词的虚化和弱化,这就使得英语的表达呈现“静态”倾向。

与此相反,汉语不是屈折语,汉语动词没有形态变化的约束。在使用中,由于对动词的约束不像英语那样死板,没有英语那样多时态,人称的变化,所以我们使用起来十分灵活,方便。汉语同时也没有谓语动词和非谓语动词的形式之分,原形动词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可以在句中多次连用,甚至重复,重叠,合成并用,这无疑会使汉语动态意味更浓。因此汉语除了部分句子没有动词以外。大量的句子都不止使用一个动词,动词的优势必然使汉语的表达呈“动态”倾向。”

3 英语的静态特征体现以及翻译对策

上面提到英语多用名词,介词,以及形容词等其他词类,结构表动态意义,因而句子显得虚,静和抽象。在翻译过程中,就应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以适应汉语表达。

3.1英语名词转化成汉语动词

英语中很多名词都是从动词变化而来具有动态的意义,其形态变化相对简单。因此名词化(nominalization)成为英语使用中的普遍现象。即所谓的名词优势于动词,所以,英译汉时常需要把英语名词,特别是抽象名词转化成汉语动词。例如:

(1)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

他既不抽烟也不喝酒。

(2)Vietnamese war is a drain on American resource.

越南战争不断地消耗美国的资源。

3.2英语介词转化成汉语动词

英语中名词的大量使用与之相随的是介词(尤其of)也必然增多,名词优势造成介词优势。介词是英语特有的常用词汇,有人甚至称英语是“介词的与语言”英语常用介词短语取代动词短语,以“静”代“动”。介词优势与名词优势相结合,使得英语静态倾向更为显著。例如:

(3)The people are with him.

人民拥护他。

(4)He came to me with a smile.

他带着微笑向我走来。

3.3形容词副词转化成汉语动词

英语常用动词的同源形容词与弱化动词相结合的方式表达动词的意义。如:doubt——doubtful. Support——supportive英语里表示心理和生理感觉的形容词以及其他形容词也常常与弱式动词构成系表结构,表达相当于动词的意义。例如:

(5)I am doubtful whether she is still alive.

我怀疑她是否还活着。

英语中大量的副词在英译汉时常可直接译成动词如:up, down, in, out等。

(6)I'm afraid he?is out, but he'll be in soon.

恐怕他出去了,但是他很快会回来。

3.4动词的弱化与虚化

英语里最常用的动词正是动作意味最弱的动词—to be其多种形式must be , may be , should have been等都缺乏动态感,再加上“it”和“there”与be构成的句式,其静态意味更加明显。除be之外, have , become, feel等也是常见弱式动词。

(7)There was a tropical storm off the east coast of Florida.

一场热带风暴袭击了佛罗里达东海岸。

4 汉语的动态特征体现以及翻译对策

相反,在汉译英时,也应适当考虑英语的“静态”倾向与汉语的“动态”倾向,除谓语动词外把汉语中的动词纷纷转译为英语中的多种静态结构,化动为静,化实为虚,化具体为抽象,从而弱化其中动词过多,分句太多,形式零散的倾向。

4.1单动词汉语句子中动词的翻译

汉语动词转换成英语名词,介词,或形容词,副词等。

(8)他谋杀了他老板。

He is the murderer of his boss.

(9)他在工作。

He is at work.

(10)他在睡觉。

He is asleep.

(11)演出已经开始了。

The performance is on.

4.2多动词汉语句子中动词的翻译

汉语注重“动态”描写,总体修辞效果呈“动态”。一个句子中往往涌现大量的动词,一个句子可以连用两个或更多的动词做谓语。动词之间也不用任何关联词语,这也是所谓的“连动式”和“兼语式”结构。汉语动词及动词词组包括连动式词组兼语式词组,无须改变形式就可以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

而英语句子中,如上述分析中,只能有一个定式动词,更多的是使用名词,介词,形容词,非限定动词,这些体现英语“静态”特色的词汇和句法方式。

4.2.1汉语动词的省略

(12)服下药很快见效了。

The medicine soon took effect.

(13)非本单位人不得入内。

Staff only.

4.2.2汉语动词向其他词性转换

在确定中心谓语动词后,可将其他动词进行词性转换,即转换成名词,介词,副词等。

(14)他睡了一觉,觉得精神了。

He felt refreshed after his sleep.

(15)他回家去取钥匙。

He went home for the key.

4.2.3汉语动词转换成非限定结构或独立主格结构

汉语动词无限定形式和非限定形式之分。在汉译英时,在确定中心谓语动词后再将其他动词转换为非限定动词,包括不定式,-ing分词,-ed分词,独立主格结构。

(16)坐火车到那要花30个小时。

It takes thirty hours to get there by train.

(17)他们修建了一条通往山里的路。

They built a highway leading into the mountains.

英语的“静态”特征并不代表当用动词时而弃之,尤其在文学作品中,英语动词的出现频率高于科技,法律,政治等文体中出现的频率,因而,特别是在连动式结构中,译者需要从汉语各动词的时间,逻辑排列顺序中断定它们之间的关系。看原文中的动词是否都该是英译文中的谓语动词,若都是,则应译为并列谓语。如:

(18)我进了火车站,买了车票,走进了候车室。

I went to the railway station, brought a ticket and walked into the waiting-room.

5 结束语

总之,英汉互译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静态”与“动态”的相互转化过程,也是英语的形合结构和汉语的意合结构的相互转化过程,以及英语综合语和汉语的分析语的相互转化过程。而最根本是英语的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与汉语的形象思维的转化。这也正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哲学和认知思维方式上的不同。所以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的好,译文就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这个过程完成的不好,目的语就会带有译入语痕迹,妨碍原文内容确切表达。有的学生动辄用动词写英语句子,且多是短句或简单句,带有浓厚的汉语味道。主要受汉语“动态”修辞影响。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掌握英语的“静态”特征和汉语的“动态”特征,敢于突破原文形式,转化思维,对于我们提高译文质量无不裨益。

参考文献:

[1]包彩霞.“动态”与“静态”[J].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报.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北京:外语研究与教学出版社,1996.

[4]潘文国.汉英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5]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6]连淑能.汉英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袁昌明.英汉修辞比较与翻译[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89.

[8]王文化.动静之间[J].中国翻译,2000,(2).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猜你喜欢
转换静态动态
猜猜他是谁
基于HTML5静态网页设计
分布式系统负载均衡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脉络
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模式的转换与创新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高中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探究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雕塑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