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鑫 康胜臣
【摘 要】以戴维•辛格、肯尼思•华尔兹等为代表的“层次分析”视角是国际关系研究中一种常用的分析方法。冷战后中亚地区战略格局的走向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诉诸于理论的典型案例。冷战后中亚地区战略格局虽日趋错综复杂化,但国际体系特征、国家间相互借重与制衡式的博弈、领导人自身的外交理念均推动其朝多级稳定的态势演化。而且从现状观之,这种形成中的多级稳定态势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地区稳定和亚欧大陆的整合。
【关键词】中亚 格局 层次分析
中亚地区——这一在无数地缘政治家笔下频频出现的“风水宝地”,其战略地位与重要性自然毋庸置疑。苏东剧变、冷战终结之后,中亚地区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纷纷改写自己的历史,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之路。但就冷战后至今中亚地区整合的进程来看,有关国家在能源利益、地缘政治等方面的竞争远未结束,地区局势也呈日益复杂化之势。未来的中亚地区格局会趋
于怎样的态势?本文欲借助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层次分析”,并辅助以冷战后中亚地区发展的重要历史片断,力求对该问题给予阐明。
一、戴维•辛格与肯尼思•华尔兹的“层次分析”视角
层次分析法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一种十分常用且重要的方法。首次将层次分析方法作为国际关系学方法论加以讨论的是美国政治学家戴维•辛格。辛格承认了将两类分析层次即“国际体系层次”和“民族国家层次”结合起来的难度,但却期望经验主义的国际关系研究在未来变得更加系统化。
结构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人物肯尼思•华尔兹在其早期著作——1959年出版的《人,国家和战争》中又明确指出了个人因素对引发战争的影响,可谓对辛格以往两个分析层次的再一有力补充。这在1960年辛格对华尔兹新书的评价中就可见一斑,其评价道:“对于华尔兹来说,所谓的分析层次有三类,即:个人,国家与国家体系”。由此可见,尽管戴维•辛格与肯尼思•华尔兹的层次分析方法还存在着某些缺陷,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影响国际冲突的其他因素如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但它毕竟为我们理解全球政治提供了一个相对简明完善的分析框架。而冷战后中亚地区错综复杂且尚不明朗的格局态势也恰恰成为了我们检验层次分析方法的一个绝佳个案。
二、以“层次分析”为分析工具看中亚战略格局的现状与走向
1.体系层次
中亚战略格局相对平衡的多级态势是世界战略格局“一超多强”态势的具体表现,也是竞争中求合作、相互借重与制衡的时代特征与国家间关系的具体反映。当前中、美、俄和欧盟、日本等大国在中亚进行的博弈不同于19世纪大国在中亚的竞争。一方面,19世纪,英国和俄罗斯在中亚的大国博弈是在中亚没有形成自己民族国家的情况下进行的,中亚人民在大国竞争中是被动的,而现在中亚在大国的竞争与合作中采用灵活外交政策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另一方面,19世纪的大国竞争是排他性的,在中亚形成了垄断性力量,而现在是各大国在中亚共存的多极体系,这不仅是中亚希望构建多极体系,而且也是各大国所希望的。
2.国家层次
构成中亚战略格局现存状态和未来变化的主要力量“单元”处于此消彼长、相互借重制衡的竞争与合作态势。
(1)美国:中亚地区“奋起直追”的“后来者”
美国在中亚地区决不甘心永远扮演一个“后来者”的形象。冷战终结、苏联解体前后,美国就已凭借自身强大实力趁机向中亚地区渗透。这种直接或间接的“攻势”在“9•11”事件以后达到了空前的规模,美国妄图将中亚和中东的战略资源区连成一片,以更好地为其全球“大棋局”服务。然而事与愿违,2003年11月起在欧亚大陆兴起的“颜色革命”浪潮似乎抵消着“9•11”后美国在中亚所取得的优势。2005年7月,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首脑会议就发表声明,强烈要求美国制定从中亚撤出军事基地的具体时间表,乌、吉等与美保持传统合作关系的中亚国家也纷纷通过提高要价、明确要求撤出等方式对美国基地施加压力。美国这一“后来者”在中亚地区“奋起直追”所取得优势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2)俄罗斯:中亚地区“韬光养晦”的“看守者”
俄罗斯尽管承继了前苏联强大的核武库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政治地位,但经济领域的捉襟见肘从根本上制约了其在中亚地区影响的发挥。但毕竟俄罗斯拥有与中亚地区天然毗邻的地缘优势,“地理环境是俄罗斯中亚地缘政治战略制定的客观物质基础”。随着近年来综合国力的日趋恢复,俄罗斯——这一在中亚地区“韬光养晦”的“看守者”正频频以能源合作为切入点、以上海合作组织为战略平台积极“收复失地”,其地区影响力正逐步回升的态势。“颜色革命”一定程度上更使中亚这颗“砝码”在俄美之间的天平中重新向俄倾斜,然而中亚格局短期内不会发生有利于其的本质性逆转。
(3)中国:中亚地区多级稳定态势的有利“推动者”
中国早在80年代后期就开始认识到国家利益与周边稳定的密切关系,进而提出了睦邻、富邻和安邻的周边外交政策。中亚无疑是这一大周边战略体系的重要构成环节。具体表现在:中亚可以成为中国相对稳定的能源来源,是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外交平台。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之前,中国始终没有急于出台一项全面、长期的中亚战略,究其原因,“不是中国对中亚在地缘政治和能源方面的战略意义视而不见,而是由于当时中亚地区的形势尚未明朗。”“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尤其是9•11恐怖主义袭击爆发后,中国以该组织为战略平台加强与各成员国的非传统安全合作,并对中亚的独立、稳定、安全和发展尤为关注,中亚各国希望与中国进行全方位、多领域、高成效的合作。事实证明,中国一贯是中亚多级稳定态势的有利“推动者”。
(4)日本、欧盟、印度:中亚地区“各具特色”的“竞争者”
总体观之,以上三方在中亚的地位和影响虽然远不能与美、俄、中三大国相提并论,但其对中亚的政策却可谓具有鲜明的特色:日本在中亚的利益所系主要集中于经济和能源,而且已经出台了整体的中亚战略;欧盟在中亚尚未形成像日本那样明确的战略,就眼下来看主要是安全及能源方面的考虑居多;印度虽然是踏入中亚地区的一个“迟到者”,但其通过与中亚国家建立双边合作关系、加入“上海合作组织”等方式迅速提升了自身地位。可以说其转变也是出于多方面的缜密考虑,如:在中亚取得战略立足点以形成对巴基斯坦的地缘优势、对逃亡中亚并危及印度安全的穆斯林宗教极端势力进行打击和遏制、在中亚丰富能源天然储备中“分一杯羹”。
3.决策者层次
毋庸置疑,冷战后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尽管没有完全消除,但却已基本退出了主流角色舞台,在中亚地区利益攸关的各方领导人或是采取了灵活务实的对外施政方针。普京执政下的俄罗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既有不顾西方“阻挠”、对境内车臣恐怖主义势力进行无条件“清剿”的强硬风范,亦有面对咄咄逼人的北约东扩时通过参与“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化被动为主动的灵活手腕。总体上看,其基本放弃直接意识形态对抗、以谋求经济利益至上的“韬光养晦”式的外交方针是有利于中亚地缘政治与地区格局朝多级稳定态势发展的;而对于中亚一些小国、弱国的领导人来说,如何在大国博弈的“博弈”中求得生存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实质上也最有助于这些国家多方“渔利”、谋求外交利益的最大化。
三、结束语
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在分析欧亚大陆战略格局时曾评价道:“欧亚大陆的巴尔干在地缘政治上也是重要的,因为它将控制一个必将出现的旨在更直接地联结欧亚大陆东西最富裕最勤劳的两段的运输网”。以戴维•辛格和肯尼思•华尔兹的层次分析法为分析工具,冷战后中亚地区战略格局日趋错综复杂化,但国际体系特征、国家相互借重与制衡式的博弈、领导人自身的外交理念均推动其朝多级稳定的态势演化。而且从现状观之,这种形成中的多级稳定态势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地区稳定,更有助于中亚地区发挥如布热津斯基所言之“联结”亚欧大陆的作用,加快亚欧大陆的整合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美]肯尼思•沃尔兹著,信强译,苏长和校.国际政治理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潘志平.中亚的地缘政治文化.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4]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上海合作组织:新安全观与新机制.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万鑫,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研究生,助教。 康胜臣,河南省汤阴县一中历史教师。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河南汤阴县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