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颖慧
【摘 要】购买力平价理论自提出到现在,一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本文针对伦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两位经济学家Alan M.Taylor和 Mark P.Taylor所撰写的关于围绕购买力平价理论所产生的争论的文章,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内涵入手,探讨了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否成立的问题,同时分析了该理论的争议所在,阐述了各方的不同观点以及对理论的修正猜想,进而剖析了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本质,提出了该理论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以供读者思考。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 实际汇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最早于16世纪由Salamanca学校的学者提出,那时仅仅是经验性的假设。之后世界学者在PPP理论上达成共识:真实汇率长期向PPP理论预期的方向变动,但是短期内实际情况偏离PPP理论中心却很常见,而且偏离度往往很大,这就是所说的PPP困境。伦敦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的两位经济学家Alan M.Taylor和 Mark P.Taylor所撰写的《The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Debate》一文,就是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争议所做的一个细致分析。
首先解析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内容:即两种通货之间的名义汇率应该等于这两个国家总的价格水平的比率。这一理论的术语产生于一战之后几年,正值关于面对战时以及战后巨大的通货膨胀的主要工业化国家之间的适当名义汇率水平的国际政策争论。该理论提出之后,少部分以经验为主的经济学家把购买力平价理论严肃地看成一个短期主张,大部分学者则本能地相信购买力平价理论中的一些变量可以解释最后的真实汇率。无论采用何种汇率制度,汇率调整的政策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固定汇率制的国家需要知道平衡汇率是什么样的,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想知道他们应该期望什么样水平和变化幅度的实际以及名义汇率。
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否成立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为了检验该理论是否存在矛盾,作者指出一种比较相似或相同产品在不同国家的价格的方法。《经济学家》选定了麦当劳的汉堡做了第一次实验,得出了巨无霸指数。该指数显示,不同国家之间,在货币兑换比率上出现了对货币的高估和低估的问题。探究其原因则是由于商品中所投入的很多东西(比如很高的服务成分和财产租用成本)是无法在国际上进行贸易交换的,或者说起码不容易交换。对于所指出的这个矛盾,支持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人认为该理论可以成立的原因与一价定律有关。一价定律是指国际贸易中商品在世界各国的价格用其本国货币统一到同一种货币上来时应该是相同的。但是,有很多情况的发生可能导致一价定律被违背,比如关税、运输费用等等。这样一来有可能出现的一种现象就是:距离越远,价格的差距越大。另一方面,作者解释了相对购买力平价和绝对购买力平价的问题,表明相对购买力平价是在绝对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上剔除了不同国家之间的通货膨胀率的差异而成的。相对购买力平价和绝对购买力平价在短期内都不是非常合适,但它们在长期都可以比较好地贴合数据平均值。
然后是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争论的阐述。首先,关于持续购买力平价的认识问题。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美元与黄金脱离了直接挂钩的方式,全球主要经济国家开始了浮动的汇率制度。这时一种决定汇率制度的支配方法是“monetary approach”(纯粹的货币方法),主导思想是假设购买力平价汇率持续地成立。经验主义者研究了这个方法后认为它是可以成立的。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相区别,等于名义汇率乘以不同国家的物价水平的比率)引入后,发现在1973年到1976年间,美元保持稳定,“monetary approach”被认为似乎是有理的;而到了1977年之后,随着美元的大幅度下跌,持续的购买力平价由于名义汇率明显比相对国际价格水平要不稳定而被证实是无法成立的。第二部分是关于“long-run PPP”的讨论。作者点出了“Random Walks”(随机游走模型)和“ Unit Roots”两种检验模型。对于购买力平价在较长时间段内的现象检验基本上都是依靠实际汇率的经验主义检验来进行。这里提出了“mean reversion”,实际汇率会通过在一定的水平来回浮动而显示出其稳定性。对于这种看法,反对者提出了带有任意性假设性质的“random walk”,指出每个阶段的改变都是任意和随机的。有学者认为这个任意性的假设是对国际市场效率的一种暗示。到了1980年代后期,理论主义者提出了“unitrootprocess”的概念:即如果一系列时间是unit root process的实现的话,那么当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时候,即使是在较长的时间段内,多样性的改变也是可以稳定在一个特殊的水平上的。关于检验的可靠性,作者指出当时的数据水平还不足以认为该假设不成立。想要提供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有两个方法可以选用,一是增加更多的年份数据,一是加入更多的国家。
关于购买力平价理论还存在一些疑惑。首先是对于较长时间阶段的购买力平价的数据证明的缺乏,尤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前的阶段。其次则是如何使实际汇率的巨大的短期挥发性顺从于极端慢速的阻尼震荡率。由此提出了关于实际汇率调节机制的非线性说法。这种方法对于解决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困惑提供了一种途径。此外,实况的模拟告诉我们如果真实的数据是由非线性过程产生的,但是一个线性的基本单位或者其他线性的自回归模型被估计了的话则很容易产生问题。就此作者指出,遗留的困惑仍然有两个,即短期的扰动和长期的平衡问题。关于短期的扰动作者提出了不稳定的价格因素和无法交易的服务等商品因素这两个问题。而长期的平衡问题则是与实际汇率紧密相关。因为一个国家的实际汇率平衡水平并不会一直保持固定,当一国遇到外债,政府会调节进出口贸易,从而影响到实际汇率水平。关于这个问题,Lane和Miles-Ferreti提出了他们的相关问题观点:即拥有正的净资产的国家往往同时有负的贸易平衡以及一个强有力的实际汇率。这对于实际汇率的动力学提供了一些提示。而在有关无法贸易的商品方面,产生了一个新的模型:“Harrod-Balassa-Samuelson model”,是对近些年来的衰退的一个修正设计。
理论主义者认为汇率因该与相对价格水平的改变联系在一起,经验主义者只能找到脆弱的证据来支持购买力平价理论。尽管这样,短期购买力平价不成立而长期成立的观点还是应该建立在实际汇率的围绕某一水平浮动性地固定的基础之上。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