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以生为本的数学教育

2009-05-31 03:01肖炜清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长方体情感思维

肖炜清

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全面的目标追求——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教学,实现教师的知识、经验、智慧与学生灿烂的生命活力的有机融合、共同发展。那么,如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数学课堂,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呢?我觉得应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处境和感受,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把数学教学过程既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又看作是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是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也要求教师从关注教材、任务走向关注学生;从只关注知识技能的提高走向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和谐发展。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学校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让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我认为,这里所说的“和谐发展”,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赋予学生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促成其智慧和才华的充分发挥。多年前我曾教过一个学生有轻度智力缺陷的儿童小C,有一次我发现他把同学板演的答案抄下来交给老师批改,出于对弱势孩子天性的怜爱,于是我给他打了一个大大的“100”分。这以后,小C接连几天把抄来的答案交来批改。他的行为让我猛然感受到他心中的某种渴望,也让我反思自己平时是不是忽略了这种“渴望”。我在热情饱满地打上“100”分的同时告诉他:抄下来只能记住一点点,如果抄下来以后再听老师说说为什么这么做,就会记得很牢。然后我对他进行了讲解和辅导。在一次次“抄、改、讲”的过程中,小C 积累着一点点的进步,纵使成绩仍与其他同学有一定的差距,但他快乐地学着属于自己的数学,这不也是一种发展吗?从小C的身上我看到了情感态度在学生数学发展上的巨大作用。

当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要把它做为一种独立的内容单独进行教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一个由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承载的启发、渗透和感染的过程。教师要避免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避免看学生的时候见“分”不见“人” ,要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意识地、自觉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灵魂。

二、 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学生主动地学,这是新学习方式的第一个特点,也是针对以前学生被动学习而提出来的。如何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呢?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

1. 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愿望。因此,如何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创设有趣、有现实性、有思维度的情境,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的情感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我的看法是:第一,从兴趣入手;第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前一点引发兴趣,后一点提升兴趣,两者结合,可把学生“我要学”的状态营造出来。

例如,教学“二十四时记时法”,开课时出现时针指向4时的钟面,让学生猜一猜“4时老师可能在做什么?”好奇的心理促使学生一下子就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正当学生纷纷猜测老师可能在上课、改作业、辅导学生时,出示老师正在睡觉的画面,学生哗然,矛盾的产生又进一步促使学生思考,原来老师想让大家猜凌晨4时自己在做什么,而同学们却习惯性地猜下午4时老师在做什么。这一有趣的误会,使学生出自内心地感到“24时记时法”产生的必要性,激起了内在的学习动机。这样不仅可以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在冲突中学生会产生“已有的知识不够了,还需要学习”的想法,并使他们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

2. 组织数学活动,提供主动学习的空间。“儿童天生具有探究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满足学生探究的欲望呢?一个有效的策略就是变“单边活动”为“双边活动”甚至“多边活动”,即改变那种“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其实,很多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新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已接触过很多数学材料,有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课堂上的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因此,数学教学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去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与交流等活动中“做数学”,进而把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知识、思想方法。

例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在探索长方体特征时先“做”后“学”。先让学生利用土豆和胶泥制作长方体,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然后再观察总结长方体特征。学生在亲自动手做一做的过程中,不断调动原有的感性认识来指导操作,同时又在操作中不断修正和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把原先对长方体特征无意识的、不深刻的、不系统的认识逐步上升为规范的数学认识,实现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活动不是一般的活动,它必须有“思维”含量,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如果学生始终停留于实际操作的层面,而未能在头脑中实现必要的重构或认知结构的重组,就不可能发展真正的数学思维。因此,要切忌将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将数学课变成单纯的活动课。

三、 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个客观存在,我认为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弹性”教学是一个很好的策略。

“弹性”教学首先要有“弹性”的目标和多维的评价方式,不能用一把统一的尺子去衡量每一个学生,评价的标准、内容、方法要多样化,既要考察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要评价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可用书面考试、课堂观察,又可用作业分析、实践操作,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不同个体享受成功,发现并发展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其次,“弹性”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材料的准备等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能满足不同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最大限度的发展自己的创造潜能。

第三,“弹性”教学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不同的个体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都有自己的特点,这种个性化的方法和策略正是展开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交流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更能引起学生对问题不同侧面的再认识和再思考,达到思维的深入和发展。教师也可以在交流中发现和了解学生的智力强项,为更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参考。

四、 关注学生数学发展的当前与未来,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从学生的未来着眼,今天的“教”要为明天的“不教”而努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任何一个数学问题,它在知识方面承载的教学功能是有限的,但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却是终身有益的,应当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更重要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开展有思考性的活动,努力拓宽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要充分利用学习材料训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参与知识获取的过程中,感知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经历形成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体验思维的乐趣,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提高思维能力。

改进课堂教学,不但要帮助学生“学会”,更要指导他们“会学”。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才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这也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总之,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应该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应有的价值追求。(责编林剑)

猜你喜欢
长方体情感思维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