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淑文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强调了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中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书本知识最终要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并结合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 转变课型,课内实践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提出了“六大解放”思想,即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够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不把他们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们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让他们有空闲的时间消化所学知识,并且学一点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们自己高兴干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探索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的结合点,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等单调的课堂形式为充盈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比如辩论、游戏、表演、展示……让每个学生都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之间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如在教学《一路花香》时,为使学生认清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存在的价值,我组织安排了一场“完好的水罐和破水罐相比谁更有用”的辩论赛。通过辩论,学生对两只水罐的作用有了全面认识,形成了对事物、问题客观全面的看法,同时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又如在教学独幕剧《公仪休拒收礼物》时,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演课文中的人物,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突破教材,综合实践
陶行知曾用一个恰当的比喻说明了生活与教育的关系: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自由,如一只鸟放在林子里面;教育即生活,将教育和生活关在学校大门里,如同一只鸟关在笼子里。为了创造一片“林子”让“鸟儿”自由飞翔,把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教师必须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语言和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爱好,关注语文学习与少年生活、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使语文学习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的生活中寻找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将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地调查、访问,从而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主动进行深入研究。
此外,还可以借助多种传媒,打开教学的窗口。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传播功能,为学生打开一扇扇知识的窗口,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丰富活动,追求高效课堂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学以致用,获得锻炼的机会。教师要善于从课本中挖掘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因素,突破教学空间,拓宽教学范围,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例如,在教授《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再进行以昆虫的世界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比赛。从比赛情况来看,许多学生的作品水平较高:刊头设计有创意,版面设计合理,图文并茂,书写隽秀,较好展示了语文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再如学完《九色鹿》后,我要求学生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这样既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容,又巩固了语文学科所学到的知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 学科沟通,促成全面发展
教师要巧妙地找准课内外知识的结合点;通过经常与学生对话,发现他们的真实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创新,采用“唱、画、演、写、赛、做、辩”等形式,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和学生一起进行课内外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学习。如学完课文《雾凇》后,我要求学生在一节课内画一幅相关的图画。这样,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练习、课后延伸拓展,不仅使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得到了综合发展,也打破了学科界限,体现了学科间的渗透,丰富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些学习活动涉及自然、历史、数学、美术等学科领域,学习方式有阅读、画画、手工、上网搜索、讨论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学习手段,激发出的创造潜能往往超出我们的预期。所以教师的眼界越开阔,越能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才华就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只要让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动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去关注生活,必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责编郝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