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职学生应全面发展,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相应的职业能力,因此,中职学校应辩证地认识和理解“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应以人为本,实现中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应推进教学改革,加快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学生能力培养以人为本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中职教育不仅生源得到扩张,而且办学规模也迅速扩大。但与此同时,有些中职教育机构忽略了对中职教育学生培养目标的思考,有些中职学校甚至以直接就业为目的,教学目标变得非常功利。本文就中职学生能力培养问题进行思考,并认为中职学生能力培养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 辩证地认识和理解“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这表明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是服务学生,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条件,使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后能获得就业的机会。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学生培养成就业的工具,更不能将中职学校当成学生直接就业的中介,而应将学生培养成首先是适应社会需要的,然后才是适应就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它着重于能力的培养和教育。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关键是怎样服务学生,在哪些方面为学生服务,是单纯服务于学生的就业需要,还是在为学生提供就业教育服务的同时,也提供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服务。虽然中职教育在教育内容、知识体系、教育时间上都不可能为学生提供像普通教育一样满足个性需要的服务,但是,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则是完全可以做到,并且也是应该可以做到的。问题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
目前,有些人之所以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看成功利性的,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把中职学生的能力培养当成纯功利性的,把中职学生与就业的联结点,用单纯的技能来代替。实际上,他们混淆了能力与技能的概念。技能是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按熟练程度技能可分为初级技能和技巧技能。技能的教育和培养是纯功利性的,直接的目标指向就是为了完成某一项工作,它是学生就业的一种工具。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观察、记性、思维、想象等能力,通常叫智力。它是人们完成任何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是能力最主要、最一般的部分。特殊能力是指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专业需要的能力。可见,从事任何一项专业性活动,既需要一般能力,也需要特殊能力,两者的发展也是相互促进的。
由此,“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培养学生的不仅仅是技能,因为技能的培训,一般的职业培训机构就能完成,且不可能上升到教育的层次。中职教育应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满足就业的能力。因此,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也是非功利性的,也是要满足于学生个性发展需要的。《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涵,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中职教育必须回归满足于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培养,不能走入单纯为学生技能培养服务的误区。
二、 以人为本,实现中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中职教育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而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又以正确的能力观为依托。《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提出:“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欣赏美和创造美和能力。”这正是以人为本,实现中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同时又是学生高中阶段的教育。从教育对象和培养目标看,既具有高中阶段教育的普遍性,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既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使之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又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使之顺利走向社会、走向就业岗位。具体而言,以人为本,实现中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任何社会的教育都是为当时社会发展服务的,这是教育的社会性所在。职业教育同样要体现教育的社会性,使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从一个自然的人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一方面,通过接受中职教育,中职学生应有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社会道德。中职学生从进入中职教育学习到进入顶岗实习,正处于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因此,能否迅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能否在社会生活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和社会道德,真正成为社会中的和谐一份子,等等,这些就成为中职教育必须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中职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社会赋予的各种责任。人的责任首先表现为社会责任,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首先必须认同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才能明确自己在社会中应承担的角色。这种社会责任的认同,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同样应通过中职教育来实现。
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如前所述,中等职业教育不是停留在技能本位的教育,而是上升到能力本位的教育。职业教育家姜大源在《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把职业能力归结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实际上,职业能力也涵盖创业能力、适应职业变化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革新能力等理性思维方法上的能力。应加强对中职学生这些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 推进教学改革,加快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 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是非分明的社会道德、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应通过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传导教育。应改进公共基础课程,特别是德育课程的教学,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突出育人的特色。应将知识传授与方法传导、陶冶情操、习惯养成紧密结合起来,面向社会、面向实际,使基础课程,特别是德育课程的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应加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力度和教学力度,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整个中职教育全过程。
应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更多地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以外。例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春秋游活动、校运会活动、重大节日的纪念庆典活动、文艺演出活动、贫困生帮扶活动、职业生涯设计活动、18岁成年宣誓活动等主题、专项活动。学生通过组织、准备、参与这些活动,自觉得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合作精神、道德评价、社会责任等都是最直接、最具体的实践和体验。应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活动的管理、检查、指导,引导学生迈好真正走入社会的第一步。
(二)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一是应坚持教育教学改革,落实《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原则。通过改革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按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的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如财经类专业,应在财务、会计这个基础平台上,设计收银、核算、仓贮、银行业务、物流业务等相应的财务技能课程。
二是应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开发项目课程,形成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专业课课程体系。项目教学不失为中职学生在短时间内较快学习和掌握专业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学生应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确定项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检查评估和总结应用,全程参与,师生互动,从而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和目标性。
三是应加强实习实训环节的教学和管理。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教学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工科学校工科专业较重视实习实训环节,而文科类学校文科类专业的实习实训,相对显得设备不足、课程开设不足,一些专业要求实训的环节多而又相对独立,实训室的要求和建设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以会计专业为例。如果按相应岗位群的需要,应有岗位模拟实训室、岗前训练实训室、会计技能实训室、电算化软件实训室、收银技能实训室、纸质凭证填贴实训室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
四是应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监控和管理。顶岗实习是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种基本教学制度。但在现实执行中,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一些学校甚至把顶岗实习等同于就业,这势必会失去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监控和管理,更谈不上对学生顶岗实习进行教学评价。加强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首先应建立健全辅导员制度,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其次应建立健全教学评估制度,通过顶岗实习,对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进行评估评价;最后应建立健全信息反馈制度,将学生的专业能力、专业技能掌握和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和下一轮的教学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曾记有(1962-),男,广西贺县人,桂林市财贸管理干部中等专业学校副校长,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及研究。
(责编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