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慧敏
命题特点
分析2009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卷,总体感觉是:稳中有变,坚持能力立意;变中求新,引领素质教育;按照考纲要求,试卷结构、考点分布、内容难易,基本都在考生备考的视野和意料之中,达到了“强化基础、强调实用、突出整体、促进发展”的命题目标,也出现了许多值得叫好的命题。概括起来,其特点主要有:
一、依据考纲命题,柔性过渡,立足于稳
2009年是全国10个省份实施“新课改”后的高考,为了新课程新高考的有序推进,这些省的有关部门确定了“相对稳定、自然过渡、有所创新”的原则,坚持对传统课程向“课改”课程转变实行柔性过渡,立足于稳。今年高考语文试卷,在命题思想、试卷结构、考点安排、能力层级方面都保持了稳定性。命题思想的稳定主要体现在:坚持两个“有利于”,即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有利于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和高中新课程改革导向;坚持三个“统一”,即在学科特点上,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语文素养上实现语文知识、能力测查与健康人格、思想品质测查的统一,在题目设置上实现稳定性与开拓性的统一;坚持四个“原则”,即以考纲为纲,以课标为据,以思想命题,以能力立意。试卷结构的稳定主要体现在试卷长度、主客观题分布、题目数量、题型设置、赋分比重等方面。考点安排重点考查语文学科的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虽然有些试卷围绕现行考纲规定的能力层级分别设置了难易不同的题目,在每个层级的赋分上也略有调整,但总体上仍然保持稳定。譬如全国卷Ⅰ的总体结构、题型的分布情况和2008年相比相对保持一致。客观题10道,主观题11道,尤其是前面的四道基础题和2008年的考查角度都一样:字音、成语、病句、连贯。阅读文本《彩色的翅膀》在选材上仍延续2007年《总想为你唱支歌》、2008年《阳关古道苍凉美》两篇文章的西北主题,文中提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其实也早在2006年全国高考题《绵绵土》中反复出现过。全国卷Ⅱ的阅读文本是《岳桦》,从题目及文本内容来看,都与2007年《总想为你唱支歌》中出现的“胡杨林”相似,只是故事发生的地点置换成了东北的长白山,但从文中传递出的作者对“顽强生命力”的热情歌颂似乎又是相同的。在题目设置上,也与前两年高度相似。湖北卷第一大题5道小题,题型基本都是考生平时训练过的“熟题”,只要考生考前对基础知识练得多,要拿分并不难。江苏卷无论是基础题、语言运用题,还是诗歌鉴赏题、文言文阅读题、现代文阅读题,尽管考的是课外的,但答案都是间接地出自教材。面对新课标、新课改全面展开的大形势,今年全国绝大多数高考语文试卷都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有利于新课改的平稳过渡,也有利于人们对新高考的思考与转轨,为教与学、考与学提供了相对平缓稳定的大环境。
二、体现课改理念,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2009年全国高考语文命题落实课改精神,依据考纲命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考生语文素养和能力。这“稳中有变,变中求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更具丰厚的人文意蕴。今年不少省市的高考试卷在保持往年特色的基础上,更明显渗透了新课改的理念,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审美性和开放性。譬如湖北卷现代文阅读选文是文情并茂的散文《书房的窗子》,诗情画意的描绘中散发着书香气息,给人强烈的审美感受。考查题分别从文章的结构、语言、诗意、意境之美入手,引导考生品读美文并进行鉴赏评价。文言文阅读选文是相互关联的两篇文章,分别出自苏辙、苏轼之手。两篇选文文笔老练,生动有趣,而且明显构成了一种互文关系,相互阐发;其思想主旨方面不仅跟教材中的《赤壁赋》有所勾连,而且对今天的人们也极具现实启发作用,可谓盘活了古文,使之平添了现代意蕴。四川卷语言表达选择反映抗震救灾的照片,让考生表达颂扬之情,意在推进语文教学贴近生活、融入时代,使考生的语言修养与思想修养有机结合起来;诗歌鉴赏选择爱国诗人陆游“热爱祖国山河,关心人民疾苦”的诗篇,意在体现“以诗养心、以诗育人”的语文审美教育思想;文言文《慈溪县学记》涉及古代兴教办学、育人选官等教育与政治方面的问题。这些命题的设计,意在引领语文教育,帮助考生在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中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2.更加彰显时代生活气息。譬如江苏卷“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第4题:就“生命和自然”写一段关于汶川地震一周年的感言,既考查了考生对重大时事的关注,又能引导考生理解生命和自然的内涵。福建卷在“语言文字运用”中新设材料评说题,所选材料为2009年4月份报刊上登载的关于清明节祭祀方式变化的报道,这样的题目设置既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又使考生潜移默化受到“科学、文明”的教育。湖北卷中有关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五四青年节国家大剧院朗诵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诗歌征文集等语言素材也都鲜活灵动,闪耀着时代光彩;阅读部分选用涉及新兴的前沿科学的科技文本《数字海洋》,在海洋开发和保护受到全球关注的今天,这种选材本身就显示了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体现了考题所蕴涵的对考生具备开阔视野这一能力要求。上海卷现代文阅读选用了历史学家雷海宗的议论文《专家与通人》,该文要求培养“通人”的观点,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既贴近“二期”课改提出的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也符合近年来大学提出的通识教育的主张。
3.更加突出创新思维能力。今年的语文试题更注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譬如福建卷现代文阅读“选考”部分,第14题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既立足文本,又鼓励考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引导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引导考生思考文本的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目的。四川卷阅读《抗生素滥用与DNA污染》一文的第7小题,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供信息作出新的推断(人类要不断研究新的抗生素来抑制耐抗生素细菌的增长),这就是由已知通向未知,让考生有所发现。而名句名篇的默写则不再孤立地考一篇,而是将同一个类型的诗文联系起来比较异同,这就加大了思维强度,有利于引导中学语文开展比较教学,让考生从知识的联系中去掌握知识。
(下转第37期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