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玲羚
在实践过程中,许多课堂都有这样的倾向:先创设一个所谓“情境”,再钓鱼式地引出问题,然后就将“情境”抛在一边,直接去解决“问题”了。“情境”其表,“灌输”其里,许多教师往往花了很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创设情境,而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甚至由于出现了问题偏差而导致情境创设“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因此,在创设情境上,我们要认真思考情境的目的,把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升为一种理念,落实于“行动”中。那什么样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在教学过程中又该怎样去创设有效的情境呢?
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之一:关注学生已有经验
教师应创设一种生活情境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学生走进教材,生成自己的体验。但需要注意的是情境内容需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不能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有效的情境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学生的经验(包括生活经验和学习新内容的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的主要困难、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等,如《钟表的认识》教学片段:(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背景经验,其实我们的学生来课堂学习,他们本身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和一些生活经验。上课前学生对钟表的认识,起点都不是零。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钟表及时间的感性认识,我们应该有效的利用。因此老师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个钟面,正是以一个趣味的活动暴露学生的经验、运用学生的经验、挑战学生的经验,以求提升学生的经验。
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之二: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知识的关键处,教师如果善于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求知心理的基础上,创设有效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知识的本质,这样的情境一定是有效的。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探究情境——首先将学生分成10组,每组发给实验材料:圆柱、圆锥和沙子。“把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装,直到装满为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兴趣甚浓,马上得出结论: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体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时,教师又出示一组圆柱、圆锥,请同学们看老师操作,可结果是:用圆锥装满沙子往圆柱里倒,四次才能倒满。这时,学生都瞪大了眼睛,有的说:“老师,你肯定装得不标准。”于是,教师请一学生再次演示,结果还是这样。学生感到了不可理解,接着,针对这一“矛盾”学生进行了热烈而又深入的再探究,最后发现:圆锥体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学生探究中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之三:连接学生现实生活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无痕的教育。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数学课上生活情景的创设的终极目的必须是为教学数学知识服务。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让生活情境的创设为教学目标服务,才能创造出水乳交融的效果。
有一次体育课上进行了篮球比赛,我班输得很惨,学生情绪非常激动,恰好下节数学课又要上新的内容“分数的大小比较”,于是我提前来到教室,先与同学们一起探讨本次比赛失败的原因,然后我问:两班投球几次,命中几次?命中的次数占到了投球次数的几分之几?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分别写上9/20、8/17。接着告诉学生我们还可以根据命中的次数占到了投球次数的几分之几(即命中率)进一步探讨失败的原因,那么,命中率究竟哪班高呢?学生纷纷举手说:比较9/20和8/17的大小就可以知道。就这样我们进入了“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的学习,整堂课同学们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想出了多种比较的方法,还找到了比赛失败的原因。这节课不但把学生的情绪迁移到数学课的学习中来,还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有效情境创设策略之四:激发学生数学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情境创设中要尽可能赋予其丰富的情感因素,用数学感情去吸引学生,激起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中有许多知识总是一定时代、时期的生活反映,距今较为久远,学生学习时由于对历史缺乏一定了解,导致对学习缺乏兴趣,难以生成情境。甚至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课堂教学中历史情境的创设只有语文教学才有,其实不然。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之“圆周率”这一片段时,教师先出示课件——“圆周率与祖冲之”。学生通过课件了解到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在世界数学史上第一次把圆周率准确到小数点后面七位。在国外直到一千年以后,十五世纪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计算到小数点后十六位,才打破了祖冲之的记录。教师通过创设这一历史情境,使学生油然而生敬意,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投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从而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