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岚
Reuben F Johnson是一位长年居住在基辅的美籍俄罗斯问题专家,同时也是简氏信息集团的供稿人及记者,美国《标准周刊》防务及航空航天领域供稿人,美国《航空航天技术周刊》展会新闻杂志供稿人。他本人早年曾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生产F-16的工厂中从事过设计工作,对该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本刊记者在航展新闻发布会的间隙即席采访了他,希望能以此了解西方防务评论家对中国航展的印象和看法。
记者:Reuben,请问你对2008年中国航展的总体印象如何?与前几次中国航展和你参加过的世界其他航展及防务展相比,你认为这次航展的水平如何?
RFJ:首先要感谢《现代军事》提供的这个平台,我很荣幸能跟中国的读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我个人感觉目前中美两国的军事专家和军事媒体之间的交流还是比较有限的,即使有时双方也会进行一些交流和对话,但正像一句美国谚语所说,大部分时候都是在“各说各话”(talking pastone another),而缺少真正的交流。中美两国之间需要更多的对话和相互理解,希望我接受的这次采访能对达成这个目标起到一点作用。
总的来说,这次航展应该是我参观过的历届中国航展中最成功的一次,以前几乎每一届我都参加过,但今年航展上的新系统和新技术成果最多,这是中国国防工业能力和创造性的一种体现。与我一起观展的一位西方同事说:“很明显中国的国防工业已经具备了独立发展的能力。”对于这点我深以为然,这意味着中国已不再依赖从外国输入的技术及能力,而在过去,西方的评论家们或多或少一直保留着这样的印象。
我知道中国的工业界人士并不喜欢外国人谈论中国军工以前对外来技术的借鉴,但作为一名防务评论人,我必须客观地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无论是飞机的设计,还是数学、音乐、文学,电影等等创作形式,无不充满着相互借鉴的痕迹。有些西方媒体对中国国防工业的发展形式妄加指责,这是错误的,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在从别人的作品中寻找灵感和构思。多年以前我曾经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FortWorth分部的设计部门工作过,研究过各个国家的许多种飞机设计,包括法国、德国、英国和俄罗斯等等。我的一位部门经理曾说,在所有这些国家的战机上你都可以看到设计特点上的共同之处,只有一个国家在设计下一代战斗机时没有类似的特点(比如在战机中集成全可动前置鸭式气动布局),那就是美国。究其原因,除了设计时美国战机追求及强调的性能与欧洲战机略有不同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美国的飞机设计人员盲目自大,不愿借鉴别人好的想法。在这方面,中国的设计人员避免了这种骄傲和自大的毛病,充分利用了已经验证过的概念,努力将之扩展提高,并将其转化为中国所特有的设计概念。
这点我就不再多谈了,我相信读者更希望听到我对这次航展的印象而不是这种历史比较。总的来说,虽然中国航展是每两年举办一次,但我觉得每次我所看到的中国航空工业的进步都非常之快,其发展的步伐明显已经超过了几乎其他所有的国家。
记者:除了总体印象之外,我相信读者还会想听听你对在本次航展上看到的飞机和其他技术成果的看法。我们都知道这是中国空军首次在珠海航展上进行全面的力量展示,也是成飞“歼-10”多用途战机的首次公开亮相、表演,以及洪都L-15教练,攻击机的首次公开飞行表演,这对于中国来说无疑是个历史性的时刻,请问你认为这几型飞机的性能如何?
RFJ:“歼-10”当然是迄今为止中国航空工业最大的胜利成果之一,它的诞生意味着中国的国防工业在生产制造了多种型号的第三代战机之后,终于独立研制生产出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真正的四代战斗机。虽然航展现场的展板和说明材料上都注明该机只是第三代战机,但考虑到它与世界上其他同级别战机的比较方式,我认为它就是第四代战机。
对于“歼-10”的设计灵感和理念,西方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相关文章和猜测性评述,大部分揣测性的文章都认为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IAI)将其上世纪80年代末取消的“狮”式战斗机项目(该机的设计灵感主要来自洛·马公司的F-16)的设计数据转让给了成飞。但事实上仔细研究“歼-10”项目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成飞的设计团队是将多种不同的设计概念进行了融合,不断演化而成了自己独特的设计。正如我刚才所说,这世界上只有不断完善进化的设计,没有凭空而来的设计。
“歼-10”的进气口设计非常独特,这种设计使它能够使用俄制的SalyutAL-31FN发动机,假如中国决定未来要在“歼-10”上使用其他的发动机——如自主研发的“太行”发动机,该发动机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也是首次亮相——来取代AL-31 FN,那恐怕还得对飞机布局进行再次设计。当“歼-10”起飞后,如果仔细观察其机腹部的细节,可以看到诸多的设计元素,包括大量十分巧妙的空气动力学设计,以使进气口的尺寸和布局适应飞机结构并使之完全与飞机机身融为一体。该机的设计团队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已经有能力将国外进口部件完美集成进机身而不会对这些部件本身的性能有任何减损。其结果,你也看到了,就是今天这场精彩的飞行表演。
谈到设计方面的变化,“歼-10”也和其他飞机一样,不同的布局、性能的升级改进是任何一型新飞机项目所必经的发展过程。我在洛·马Fort Worth分部工作的时候——那里曾经是F-16的制造地,现在正在制造F-35联合攻击战斗机——那里的飞机都要经过不同阶段的改进发展。F-16推进系统的发展历程和“歼-10”推进系统最终将经历的发展过程应该是大致相同的。F-16最开始使用的是普惠公司的F-100发动机,当时F-15A/B使用的也是这一型发动机。后来通用动力公司为F-16专门开发出了一型发动机,即F110,该发动机由B-1B轰炸机的F101发动机演变而来。于是FortWorthTU就生产了两种布局的F-16来适装这两种不同的发动机,直到后来设计人员开发出了一种通用的发动机舱,同时适用于这两型发动机,然后又设计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嘴巴”式的进气口,为发动机提供更强大的气流。我相信这种不断改进正是所有军用飞机的内在规律,我觉得它们有时更像是某种有生命的生物,而不仅仅是机器,因为随着时间前行它们需要不断地进化及提高,对“歼-10”来说同样如此。
“歼-8IIM”是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另一个成功案例,也是我所说的军用飞机都是“有生命的”这一看法的最好例子。“歼-8IIM”是首批完全打破了“米格-21”那一代设计的战机之一,该机设计为两个进气口,这点与“米格-23”比较类似,但在其他许多方面其设计却是非常独特的,该机的设计人员很
明显是从实际的任务需要出发保留了双发布局,以保证飞机所需的动力、速度及扩展能力,而同时又摈弃了“米格-23”的许多不适用设计,比如可变后掠翼——这种设计问题较多且会增加飞机的重量。
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AVIC)的展台前我看到了展出中的新型F-8T,展板上称该机将在2010年前后投产。AVIC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种新机型将加装一整套的新型机载系统,作为飞机的中期升级。这些都显示出这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平台,我希望能尽快见到这个机型加入解放军开始服役。
另外,洪都L-15教练机3号样机的飞行表演真是十分精彩。在这次航展上,洪都公司的飞机设计人员召开了一场内容十分详尽的新闻发布会,详细讲解了该项目的发展情况,并披露了该机及其未来衍生型号将进入中国空军服役的计划。与世界上其他正在研制中的新一代教练机一样,洪都的设计团队也是准备先生产高级喷气式教练机的超声速型号,继而生产其攻击型号。
L-15与意大利阿莱尼亚·阿马奇公司的M-346和雅克夫列夫公司的“雅克-130”是同级别及类型的教练机,飞机布局合理,进行训练时效费比很高,飞行员可通过该机逐步熟悉他们会在前线战斗机上用到的所有基础机动动作及飞行包线,该机服役后这将很快成为现实。我在展厅里也看到了该机的模型,对于飞行员应如何更好地受训来适应真正的战斗机飞行,洪都人很明显考虑得较为长远。如今各国的空军需要的不仅仅是一架像L-15这样的教练机而已,他们需要的是一套全谱训练系统,在该系统中,教练机只是训练一名合格飞行员的全套项目中的一部分。
教练机的设计很多方面较为复杂,比如驾驶员座舱的布局,这点就很重要。教练机座舱的设计应与飞行员实际将要驾驶的战机座舱尽量相近,座舱及机上仪器仪表的相似程度越高,飞行员驾驶战机时产生的“这个我不熟悉”的负面情绪就越少。另外,教练机的机载系统装有嵌入式训练场景,还有模拟电子战模式的能力,这些都是训练飞行员的关键。
记者:在较为全面地了解了这几型飞机之后,你认为这些项目未来的前景如何?
RFJ:现在看来“歼-8IIM”未来衍生型号将只在中国空军中服役,不会出口,考虑到其任务及该机的作战成本,这无疑是个理智的决定,但是我4"A觉得“歼-10”和L-15都有着很好的出口前景,我相信有一天能看见它们出现在国际市场上,与西方及俄罗斯战斗机竞争。这方面很好的一个例子就是成飞和巴基斯坦空军在“枭龙”项目上的合作,我想今后会有更多的国家希望购买中国制造的新型战斗机。
记者:现在就断言这些战机足以和西方的一些先进战机竞争是不是过于乐观了呢?毕竟现在中国的战斗机在隐身技术和其他一些性能上与西方战机还是有一些技术差距的。
RFJ:这个行业里最要不得的就是自负情绪,我刚开始在美国的军用飞机制造行业里工作的时候,市场上共有7家公司在制造各种类型的战斗机,到了现在就只剩下两家,其他5家这样的公司或是由于竞争失利退出了市场,或是被其他公司兼并了。比如说,诺斯罗普兼并了格鲁曼,但现在这两家曾经设计制造过战斗机的公司都已退出了这个领域,转而制造全系列的机载系统产品。这说明在这个行业里你需要时刻关注未来可能出现的竞争者,在战斗机生产制造领域,一旦你被挤出了局,就再也别想卷土重来。
我至今记得第一批日本造的汽车刚刚在美国市场上出现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嘲笑它们,有个著名的笑话是说要是你从日本车上刮块漆下来,你能看见“百威”啤酒罐的商标,因为这些日本车根本不是用坚固的铸铁或铝合金之类材料造的,而是用融化的啤酒罐。当然这只是种玩笑和夸张的说法,但现在30年过去了,被人看笑话的变成了美国汽车,没人敢再轻视日本车,它们已经在世界汽车市场上占据了相当的份额,其高端品牌如“雷克萨斯”和“讴歌”足以与欧洲的奢侈汽车品牌竞争。
我想中国军用飞机的未来发展之路也大致如此,最开始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可能比较困难,但随着美国最新型战机的价格不断飙升,我相信会有许多国家更加乐意购买“歼-10”。美国制造的F-35在设计之初的本意是一种“经济型”战机,结果现在价格已经高达1.3亿美元,这对许多国家来说显然是难以承受的。我想在并不遥远的未来,再没有人会轻视中国制造的军用战斗机。
记者:对于本次航展,你个人觉得还有哪些不足,或是让你觉得遗憾的方面呢?
我个人感觉遗憾的方面是中国航展没有制造电子系统的公司来参加,比如雷达、电子战部件、航空电子系统、无源电子支持设备等等,在世界上其他所有航展上你都能看见这种类型的公司,但在中国航展上就没有,这次航展的关注重心明显是在飞机导弹火箭之类的装备上。
当然中国也有自己专门的展览来展示雷达及其他电子系统,也就是在北京举行的每两年一届的国防电子展及国际雷达展,这些展览也都相当精彩,但我还是认为这种类型的公司,特别是中电集团,绝对值得在中国航展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于如今的战斗机来说,机载电子系统几乎是飞机设计上最为重要的方面。相对于20年前,如今的战机在飞行速度和高度上的进步都不算巨大,也许它们爬升的速度更快了一些,空气动力学性能稍强了一些,也更加省油,但真正使它们成为现代化战斗机的则是雷达、导弹、传感器及目标获取吊舱等电子设备,是这些设备使战斗机的性能发生了质的飞跃。基于上述原因,如果中国航展想成为全谱的航空航天展,制造这些设备的公司还是应该积极参与的。
另外一个让我感觉比较遗憾的方面是,作为一个跑遍世界各地采访各类防务航空展并撰写相关报道的记者,我感到想对中国航展做全面深入的报道并不容易。很多像我这样的撰稿人希望能为国外的航空和军事杂志写一些中国在航空工业方面的进步的文章,但有时候总感到困难重重。这次航展上我和一位工程人员谈起新型的“太行”发动机,很显然,他只有简单的3、4句经过允许的评语可以对我这样一个“美国鬼子”透露。我可以看出他很为这款发动机自豪,很想多说一些来展示他们取得了怎么样的成就,但是严格的规定限制了他。我想,如果中国防务工业想在世界市场上大展拳脚,这种现象是应该有所改变的。你可以看看现在俄罗斯的国防出口情况,在他们不再把武器系统的每一个细节都当成国家机密来对待之后,他们的武器出口额开始巨幅增长。当然,中国航展的透明度和公开程度也一直在逐年增加,我希望中国的防务工业界今后能与外国的航空航天媒体有更多的互动。容我开个玩笑,航展上需要的是真正的公共媒体关系专家,而不是叫大家时刻警惕,看见“美国鬼子”来了就把内容关键的宣传手册收起来。
如果抛开这次航展,从工业界总体发展来
说,我认为中国仍然需要大力发展的一个主要领域是机载雷达技术。如今各国都希望能在本国的战斗机上加装主动电扫描阵列(AESA)雷达,这种雷达已经成为了许多战斗机的标准装备。美国有大概7种不同类型的AESA雷达,日本有至少1种,法国拥有泰勒斯RBE2主动阵列,瑞典萨博公司正与泰勒斯公司合作研制AESA雷达,欧洲战斗机联盟也正大力研AAESA雷达。在这个领域我认为中国相关的发展有些滞后,也许寻求和俄罗斯的技术合作是个不错的选择,因为AESA技术的开发相当困难且过于昂贵。
记者:请问你对2010年的中国航展有些什么期待?首先我希望下届航展的公开及透明程度能够更高,当然我也知道这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另外,我希望看到中国的国防工业能够调整国内需求和对外出口之间的平衡。目前,中国的防务产品大约有85%用于装备自己的部队,只有15%用于出口,这和大多数欧洲公司的相关情况恰恰完全相反。假如中国的防务工业要保持旺盛的竞争力这点还是应该改变一下的,毕竟在防务市场上经济规模是一个主要的因素。
还有就是商用现货技术(cOTS)的应用。中国的商业技术部门每年都会生产出大量先进的产品,国防工业部门也可以通过商业渠道从国内外购买各种所需的技术,我希望下次能看到更多的商用现货技术应用到军用飞机上。
另外我希望在下届航展上看到更多中国制造的商用飞机。如果你参观过其他国家的航展,比如迪拜航展,你会发现军用项目只是世界航空工业中很小的一部分。目前世界上数额最巨大的战斗机交易是印度空军的M-MRCA项目竞标,中标者在接下来的20年里获利将超过几十亿美元。你觉得这数额看起来很巨大吧?我可以告诉你,其实美国人一年花在买炸薯片上的钱也有这么多。再看看民用航空公司一年花在购买新型客机上的钱,都高达几百亿美元,这才是航空工业的主要生财之道。假如波音公司没有巨大的商用客机分部支撑,则根本无法维持其军用飞机制造工厂的正常运转;假如法国达索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商用喷气客机制造商之一,他们就根本不会拥有“阵风”战斗机的生产线。
我相信中国的航空业最终也会向这个方向发展,也就是生产更多的商用客机而不是军用战斗机,否则行业就很容易会成为国家资源的拖累,俄罗斯现在就或多或少地面临着这样的窘境。
记者:谢谢你诚恳的意见,也希望我们今后能有更多的交流和沟通。
RFJ:再次感谢《现代军事》提供的这个机会,我很愿意和中国的读者、同行们多多交流,希望2010年的航展上还能见到你们,也希望下次航展天气能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