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 武向荣
这是位于古丝绸之路北侧的一片广袤戈壁,戈壁之宽广即便是大型客机连续飞行1小时也无法飞出它的边界。这里日照长,晴空多,地势开阔平坦,人烟稀少,是建立导弹试验基地的理想场所,但却远非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这里冬季严寒漫长,温度可低至-38℃;夏季酷热,气温可达42℃;常年干旱少雨,降水量不足42毫米;风沙不断,全年4-6级的风沙天约有200天。然而就是在这片“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的不毛之地上,经过几代建设者们前赴后继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流血牺牲,一个举世罕见的现代化综合试验训练基地已经巍然矗立。这也是一片神秘和神圣的地方;50年来,从这里走出了人民空军几乎所有的尖端武器装备,在这里你能看到人民空军几乎所有精英团队轮番上阵、磨砺本领的身影,在这里,你能看到人民空军为应对未来战争所付诸的几乎所有探索。基地几代官兵用他们的智慧、汗水、热血乃至生命,不但铸造出人民空军走向强大的腾飞之翼,还孕育出了“忠诚报国、自主创新、科学务实、艰苦奋斗”的基地精神,树立起了一座人类精神的丰碑,鼓舞着世人,召唤着来者。在基地成立50周年之际,希望此文能使世人了解那些扎根戈壁的人们奉献、牺牲的价值所在,并向基地曾经和现在的建设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1958年3月3日,毛泽东主席亲手签署命令,决定在巴丹吉林沙漠组建空军某试训基地前身之一——中国航空武器试验训练靶场。1958年11月,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率领数万大军开进沙漠,官兵迎风沙,斗严寒,不到一年时间就建成了当时亚洲第一大机场。1959年12月,空军战斗英雄韩德彩在凛冽的寒风中驾机升空,首次在这片空域发射了第一枚苏制K-5M空空导弹,翻开了我国航空武器试验事业从无到有的崭新一页。在随后的1970年5月,原国防科工委第二十训练基地某试验部转隶空军,在这里组建了另一个试验训练基地,主要担负国产地空导弹的试验鉴定,进口地空导弹武器的性能检验;1965年7月,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从东北正式进驻这里,主要担负空军地面防空兵的训练、考核、实弹打靶;1999年6月,空军在这里成立训练中心,主要担负空军多兵、机种合同战术演练,保障歼击机部队实弹打靶训练和强击、轰炸机部队的突防训练等。2003年,在加速推进军队训练转变和全军新一轮编制体制调整改革的大背景下,军委、总部和空军着眼航空、防空武器装备建设和军事训练创新发展,将原有三个试验训练基地和一个训练中心整合,组建了空军某试验训练基地。基地是国家级航空、防空武器大型综合试验训练基地,是航空兵、防空兵部队基地化训练声调机构和空军战斗精神强训基地,具有科研、试验、训练、作战四位一体的功能。对于加速空军武器装备试验试飞进程,促进战法、训法尽快转化为现实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空军武器装备科研试验和训练转变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场景1>
2003年12月25日,“歼-10”战机最后一次靶试在基地如期进行,国际试飞员徐勇凌承担了这一特殊使命。徐勇凌驾驶“歼-10”战机跃升到预定空域后,迅速捕捉到了百余千米外的目标靶机。刹那间,机翼下红光闪现,导弹喷着火舌扑向靶机……一团火光,如同庆祝胜利的礼花在戈壁上空绽放。基地指挥控制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歼-10”战机靶试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军航空武器装备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的历史跨越,而只是该基地完成我国航空、防空武器装备试验任务的一个缩影。
<场景2>
2005年12月15日,基地自主研发的某新型无人机将进行最后一次定型试飞,7架某新型无人机陆续起飞,按照预定指令在祖国的蓝天上划出一道道完美的航迹后,准确返回。这种新型无人机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中国武器装备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50年来,该基地先后完成了空军和陆、海军2200余项航空、防空导弹试验任务和470余项新机新装备试验,作战平台改研鉴定试验任务,参与了我国所有航空和国防尖端武器的试验,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296项,创造了我国武器装备发展和军队基地化训练史上的126个第一,完成40余次全军和空军的重大演习演练任务。他们的闪光足迹深刻反映了科学发展观在部队的巨大指导作用,他们取得的辉煌业绩生动回答了改革开放以来军队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导弹从这里走向战场
导弹,是现代战争的主要武器,而航空导弹、防空导弹则是导弹群体中数量最为庞大,作用最为关键的武器系统,其数量多少、性能高低直接决定着一支军队的作战能力。作为国家航空、防空武器试验鉴定单位,这个基地见证了中国所有航空、防空导弹的发展历程,几乎所有装备部队的航空、防空导弹都是由该基地签发“准生证”,进而装备部队,走向战场。
在基地广阔的空间里,每天都紧张地进行着先进战机和空空,空地、地空导弹试验,最多时有20多项重大试验任务在场同时展开,数十家科研单位,数千名科研人员进驻基地。
作为航空、防空武器的国家级试验鉴定机构,基地是代表国家和军队对武器进行鉴定的“考官”。这要求他们必须根据鉴定试验大纲,从难从严把住质量关,确保通过靶场鉴定的武器装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使其到部队后可靠、顶用,防止不合格武器装备流入部队。但基地的角色还远不止如此,铁面无私的“考官”只是基地在武器鉴定定型阶段的角色。为了合格的武器装备能够尽快装备部队,形成战斗力,基地还在武器装备科研试验阶段充当着“医生”的角色——利用基地先进的试验设备和科学的方法,对被试武器装备进行全方位“体检”,组织相关专家帮助研制单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研制进程,在装备部署阶段,基地则变身为“教员”——他们发挥最先接触新武器装备和长期从事多兵,机种训练的综合优势,培训接装部队,带教操作人员,解决部队在装备使用中遇到的困难,帮助部队实现人与新装备的有机结合,缩短战斗力的生成周期。基地所倡导的这种“前伸后延”的服务理念,有力地加速了我军新装备形成战斗力的进程。
近5年来,基地先后完成了大批信息化国产新机科研和定型试验任务,完成了多型国产中远距航空、防空导弹的设计定型任务,创造了我国航空防空武器发展史上的20多项第一,成功探索出40余种武器系统试验方法,为我空军超视距打击和远、中、近、高、中、低一体化防空体系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无人机的摇篮
2005年12月15日,基地自主研发的某新型无人机将进行最后一次定型试飞,该项目是空军唯一自主研发的重大科研项目,7架某新型无人机陆续起飞,按照预定指令在祖国的蓝天上划出一道道完美的航迹后,准确返回。这种新型无人机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
奖,填补了中国无人机作战领域的空白,为中国武器装备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其战术使用范围已经从相对单一的侦察监视发展到可广泛执行各类作战和作战支援任务,成为未来信息化战争必不可少的作战装备。无人机最初登上军事舞台是从靶机开始的,我国无人机的研制、发展和应用也从这里开始起步。
上世纪60年代初,基地就开始利用由前苏联引进的无人机进行兵器试验,在随后的1966年,由基地技术骨干赵煦(现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中国无人机之父”)等7名同志自行改装的大型模拟靶机“长空一号”试飞成功,结束了我国从国外进口靶机的历史,从而为我国无人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7年,基地利用“长空一号”无人机钻人大气核试验形成蘑菇云,取回空气样品,并在指定地点着陆,开创了无人机核爆炸取样的先河,大大扩展了无人机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无人机技术的发展。
1984年,赵煦和他的战友们利用退役的“米格-15比斯”战斗机研制的高亚音速实体无人机——“靶五-乙”试飞成功,这一成果首先为我军武器装备试验提供了高性能的靶机,缓解了我国因靶机奇缺制约武器试验发展的矛盾;为空军大批退役战斗机找到了出路;开创了我国用有人机研制实体性无人机的先河。
1995年7月,基地利用退役飞机改装研制的超声速无人驾驶靶机一次性定型试飞成功,填补了我国无超声速靶机的空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超音速无人靶机的国家。赵煦和他团队相继攻克了地面纠偏、平衡理论、无线电信号兼容等10大技术难题。该机的研制成功为中国航空、防空武器攻击超声速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上世纪末,该基地着眼军事技术发展,敏锐地提出研制无人战机的计划,依靠自主创新完成了这个重点工程项目。2005年12月的一天,该型无人机战机冲天而起……接下来出现的就是场景2的那一幕。
50年来,基地为我国航空、防空武器试验鉴定,空军合同战术训练提供靶机300余架,成功研制的超声速靶机、无人作战飞机,填补了我国无人机作战领域的空白,赵煦院士和他的战友们所付出的努力直接推动了中国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无人机军事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我军无人机部队的诞生,因为这个原因,赵煦院士被人们尊称为“中国无人机之父”。
磨砺空军战斗力的准战场
这里不但是鉴定航空、防空武器的战技性能的考场,也是检验空军各部队战斗力成色的“准战场”。中国空军最先进的装备,最优秀的部队都要在这里一显身手,他们在这里磨练新型装备的使用技能,进行各种战术条件下的作战训练,检验自己应对未来战争的能力和水平。“靶场的价值在于试验,试验的价值在于数据,数据的价值在于精确可信”,对于武器装备试验如此,对于作战训练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为各驻训部队构建贴近实战的战场环境,并按照实战的要求严格裁判,才能检验出各部队的真实水平。从1999年6月成立空军合同训练中心至今,基地边训练、边摸索,边建设,一个先进的电子战综合训练场已经逐步建成。
<场景3>
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上,几个巨大的仿真靶标在狂风中战栗。航空兵某团飞行员徐忠敏和战友的任务就是要突破“敌”防区,使用某新型导弹摧毁这批目标。尽管徐忠敏已多次进行过复杂电磁环境对抗训练,但飞机升空后遇到的强大电磁干扰还是让他出了身冷汗。他和战友们启用各种手段进行反干扰、反欺骗和反压制。在特种飞机和地面防空部队的支援配合下,他终于突破电磁干扰与封锁,到达指定空域,成功发射导弹,摧毁目标……“现代演兵场上的一切都在变,越变越真实、越变越残酷”。徐忠敏说,“来这里训一次、进一步,让我们对未来实战不再陌生,充满信心。”
关键词1:复杂电磁环境
未来战争是信息化战争,而复杂电磁环境是未来战争中最主要的战场环境要素,任何无法适应这种环境的装备和部队都将面临淘汰。为了检验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作战能力,基地综合采用各类主动、被动干扰措施,让复杂电磁环境贯穿所有训练的始终。2006年9月,训练场按实战要求铺设空中电磁走廊,以让飞行员感受复杂电磁干扰条件下的战场氛围。当初所有驾机穿越这个走廊的飞行员无不记忆犹新:通信梗阻、联络中断、雷达致盲、显示屏一片雪花……。几乎所有部队在刚刚面对复杂电磁环境时都手足无措,但也正是这种暂时的挫败感激发了各部队指战员的潜能,促使其悉心摸索装备性能,研练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战术战法。如今他们再面对复杂电磁环境时,往往有多套预案,能沉着处置各种突发情况,作战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关键词2:战场工程
所谓战场工程,就是为演习训练搭建、布设假目标。基地战场工程大队大队长王雪山对这项工作意义的理解是:目标的逼真度直接关系到飞行员求胜欲望的强烈,有助于培养飞行员的战斗精神。茫茫戈壁,只要是导弹射程可及的地方就会出现他们的身影。通过各种巧妙的办法,他们可以构建外形逼真,某些物理特性也相近的桥梁、机场、防空阵地等目标。往往前一天还是空荡荡的戈壁滩,第二天就出现一个逼真的机场跑道,有时竟然会使参与演练的飞行员遇到了海市蜃楼。
关键词3:裁判
在实兵演练中,基地训练中心负责评判行动部队表现,担负着裁判员的角色。客观公正地设置规则、评判参演部队的得失成败,直接引导着部队官兵努力的方向,决定着演练的成效。为了最大限度地磨练双方的谋略水平和作战能力,基地训练中心按照“随机导调,低度控制”的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限制双方的战术动作,不规定战术运用和具体战法,使实兵对抗“活”了起来。为了能够客观精确地对各行动分队的表现进行评价,训练中心建立了战术训练综合数据库,编制了战术训练结果评估软件,实现了对训练效果的量化评判。完善的技术手段使得基地作为“裁判”无论在空中对抗、实弹打靶、多军兵种一体化作战训练等诸多演练中,无论是哪种机型、数量多少,都能做到公正、客观、精确。一次演习后,一名“红军”飞行员对判定自己被“击落”的结果很不服气,认为是自己率先锁定对方,然而战场实时监测评估系统却明白无误地告诉他,“蓝军”飞行员先于他2秒完成了锁定……
关键词4:战斗精神
战斗精神一直就是战斗力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而战斗精神的内涵一直随着社会的发展,军事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的战斗精神的内涵中除了忠诚、无畏等传统内涵外,还包括信息化时代所特有的“精密协作、处变不惊、多谋善断”等精神内涵。要想磨炼信息化时代的战斗精神,就必须在信息化的战场环境中锻造,而基地恰恰就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战场环境。作为空军部队战斗精神
的强训基地,战斗精神培养贯穿于所有训练的始终。据基地政委余爱水介绍。通过利用恶劣的自然环境,营造真实的战场氛围,设置复杂的电磁环境,加大任务难度、设置特情课目等方式,打造真实的信息化“准战场”,使参训官兵体验作战感觉,强化官兵心理品质。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官兵应激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咨询和疏导。这一系列措施,使驻训部队官兵的心理素质得到锤炼,面对应急状况能够处变不惊,迅速拿出应急预案。
到目前为止,空军所有担负应急作战任务的航空兵和防空兵部队都到基地进行过复杂电磁环境适应性训练和精确制导武器实弹射击训练。到基地驻训过的部队普遍反映,参加基地化训练,强化了心理素质,检验了战术战法,提高了作战能力,增强了打赢信心,来一次,进一步。
演练未来战争的试验室
训练体系建设和基地化训练是空军部队训练的高级阶段。美国空军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不惜投入巨资成体系成规模地建设基地化训练机构。现在,美空军的基地化训练已经实现训练目的多元化、训练内容标准化、训练对手和环境实战化,训练方法多样化、训练监控评估自动化、训练保障集约化。与之相比,我空军的基地化训练起步较晚,据基地陈贵春司令员介绍,目前我空军基地化的训练环境、训练内容,兵力编成、组训形式等都逐步向信息化训练转变,已经能够完成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多兵、机种空中进攻研练、全员全装深训精训综合性检验性考核、复杂电磁环境下武器装备效能检验、全军联合火力打击研究性演习、合成“蓝军”与作战部队对抗训练、复杂电磁环境下体系对抗演练等多类型实战条件下的军事演习演练任务。未来基地将积极借鉴学习世界军事强国训练机构建设和组训承训经验,以空军转型建设为牵引,以构建综合性分布式训练体系、规范基地化训练机制、全面提升综合保障能力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体制编制,拓展训练功能,规范训练内容,改进组训模式,健全法规制度,力争把基地建成集多军兵种部队训练、武器装备试验、作战研究“三位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基地,检验评估空军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的权威机构,能够独立或与其他军兵中联合组训,满足多样化训练任务需要的多功能基地和空军部队创新训法验证实验室。
“未来的人民空军正在从这里起飞!”空军首长对基地抱有极大的希望,“这里是我们空军的‘窗口、‘试验田,也是空军战斗力的‘摇篮。在这里,将放飞建设现代化战略空军的梦想。”
<场景4>
2007年初秋,一场全面展示人民解放军打赢信息化战争决心、信心和能力的多军兵种联合演习——“砺剑-07”在这个基地拉开了唯幕。来自陆军、空军、二炮部队的数十路精兵,在戈壁大漠上排兵布阵。基地指挥大厅内的超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演习中每个战场的攻防态势,在这个“透明”的战场中,导演部的意图和指挥员的口令可以无障碍地传递到各作战单元,各作战单元的信息、千里之外的声像画面也可实时回传显示在大屏幕上……。这场历时半个多月的演习,全面验证了复杂电磁环下我军主战装备和多兵机种联合作战能力,创造了我军训练史上的数个第一,标志着基地已成为探索信息化战争的前沿阵地,成为磨砺我军战斗力的信息化实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