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旭
如果中央政府现在给房地产业吃兴奋剂,那么地方政府就敢给它吃“伟哥”。
冲动是魔鬼。曾经兴奋过度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目前正经历着由高空跌落后的落寞、无奈与焦灼。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恰如一串美味的葡萄,房地产业怀揣热望,急欲甜润一下苦涩的嘴巴,孰料还是空梦一场。成思危老先生一记“乌龙球”,只不过激起些许浪花,徒增笑料,浪费媒体版面和网络资源。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冥冥中总有一股力量在左右着中国楼市的走向。不得不承认,政策的力量很好很强大,一个“23号文”(1998年房改文件)就让住宅市场火了十年;但政府不是万能的,面对眼下深度寒冷的市场,短时间内并无特效药可治。
中国房地产业确实生病了,而且病理复杂,主症状是过劳。论行业发育程度,中国房地产业还处于青少年阶段,脸上长着青春痘,精力过剩。然而,它在1998-2007年狠狠踢了一场球赛,大比分胜出,兴高采烈,透支了体力,急需休息调理。2008年楼市开始下行,正是这种合理的调整。
问题在于,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经济下行速度之快,堪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后的险情相提并论。这令国家非常担心,于是“保增长、扩内需”成为经济调控目标,于是“4万亿投资计划”出笼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诞生了。这等于是国家在号召各行业打一场艰苦卓绝的比赛,当然希望以前的少年天才球星——房地产,也能披挂上阵。这也是那么多企业、商会、政府部门、专家学者希冀房地产业入选“振兴产业规划”的一个背景。
但是,如果硬要房地产业不作喘息地投入另一场比赛,那么极有可能伤其筋骨,损其内脏,旧病添新痛。结果是,中央最终还是没有把房地产业纳入振兴“敢死队”,从而反映出既希望它发挥支柱产业作用,又不要太急功近利,给其调整的时间。
强化住房保障和明确不支持高房价,这两点充分说明国家希望房地产回归理性、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如果中央政府现在给房地产业吃兴奋剂,那么地方政府就敢给它吃“伟哥”。其实,对于房地产业,我们最该做的是反思、治病,然后是重新上路。
首先是反思。反思什么,反思中国楼市缘何有本事以100米比赛的速度,跑了一个1000米。2000年之后,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增速一举跨上20%且没下来过。2007年全国商品住宅价格,同比1997年上涨95%,这其中包括房价涨幅较低的经济适用房,若只算纯粹的商品住宅,很多人的切身感受都是涨了好几倍,远远超过普通民众的收入增速,于是很多人越等越买不起房。
房地产市场的各种利益群体,也应深刻反思。开发商的暴利心态很不正常,靠关系倒卖土地,玩空手套白狼的游戏,是行走在违法的边缘或已经违规犯法;地方政府吃土地财政,征地卖地大搞预算外“金库”,大建城市形象工程,当然是不合理的;购房人超前消费现象突出,大学生离开校门直奔售楼处的现象让外国人惊脱下巴。
其次是治病。有病不能装作健康,更不能等病入骨髓了才着急。补上住房保障的历史欠债,改变地方政府滥用房地产发展潜力的模式,优化房地产宏观调控方式,限制企业在资本市场随意圈钱行为,尽快建立健全住房租赁体系,引导民众改变“租不如买”的住房消费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制定中的房地产业中长期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是重新上路。但接下来要走的路与过去十年不太一样了。过去十年称得上中国房地产业的“黄金十年”,而未来将要步入的是一个“白银时代”,成色较前者有些暗淡,但在工业化、城市化、农村土改等利好作用下,房地产业还会迎来一个较好的发展时期。而目前,正处于由黄金十年向白银时代过渡的阶段,不妨称之破铜烂铁吧。丢掉发烫的过去,直面惨淡的现实,瞩望亮丽的明天,这就是中国房地业应有的心态。(作者为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综合研究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