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仪三:用新的因素激活上海历史遗存

2009-05-29 09:04胡凌虹
上海采风月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苏州河特色上海

胡凌虹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阮仪三教授努力促成了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因而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同时在上海这片土地上,阮教授也倾注了诸多心血。1990年,阮仪三教授开始搞上海名城保护,做了外滩、南京路、豫园等保护规划。如今70多岁高龄的他依然奔波在保护中国古城遗迹的途中,定期在《新民晚报》上发表文章进行呼吁。在接受采访时,阮教授拿出了一本非常厚重详细的《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扩展调研报告》,这是他所领衔的基金会出资20万元、组织团队做的调查结果;采访结束后,阮教授还主动打电话给记者,补充访谈时漏讲的一部分内容,其专业精神、认真态度让人钦佩不已。

特色篇

记者:阮老师,从总体来看,您觉得上海的历史建筑有哪些特色?

阮仪三:中国历史悠久,从周代起就开始进行完整有规划的城市建设,出现了多种城市类型,有古都城,比如说北京、西安,杭州、南京等;有地区统治的中心城市;有州城、府城、县城、衙城等;还有工商形成的重要城市,比如说苏州、扬州。上海是近代兴起的,宋朝的时候还是大松江、大嘉定,到元朝出现了上海镇,明朝变成了上海县。在上海的老城区里,上海镇到县的展现就是现在的城隍庙地段,基本上是完整的典型江南水乡州府城市的格局,方正十字街,方正支弄,一圈城墙,中间府衙,小桥流水人家。到了近代以后,城墙被拆掉了,内部局部进行了改建。到了现代,城隍庙地段依然保留了小街、小巷、小房、小商品市场的小家碧玉式乡土风情,与黄浦江对岸浦东完美的现代化设施,崭新的楼宇散发出的现代化气息交相辉映,新旧、土洋,现代与古代对比强烈。这是上海历史建筑特色第一。第二,随着太平天国的兴起,小刀会的兴起,上海成为相对安全的地方,大量中国内地的国人逃到了上海租界里。为了适应不同阶层人们的住宅需求,上海的租界区建造了多种形式的里弄建筑。第三,由于上海处于黄浦江和长江的交汇口,又是内陆的腹地,帝国主义国家看到了商机,大量资本家到了上海以后,在很短时间内发财。同时他们想要享受原来国家最好的物质生活,所以在英租界、法租界建造了具有西方各国特色的建筑物,这些都是外国精品在上海的移植。现在上海宛平路、高安路、湖南路等街道上小围墙、花洋房、咖啡店、两旁梧桐树的格局,依然保留了当时的异国风情。特别是外滩,可以看到一连串西方不同时期的建筑代表,如复古主义、折衷主义、新建筑派、芝加哥学派、建筑装饰派等,而且都非常经典。所以,上海因为建筑门类的纷呈,建筑创作的丰富,建筑式样的繁多,成为了世界建筑博览会。

记者:从专业的角度讲,上海的里弄有怎样的特色?

阮仪三:上海里弄的石库门房子基本上是北方的四合院,江南的厅堂式住宅,安徽的“四水归堂”等中国传统住宅的升华和变异。所以高档的石库门房子有天井、合院,还有堂屋、两厢,前面主人房后面佣人房。同时因所处地段、建造年代、居住者拥有财富的不同,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房子,比如老式、新式石库门、广式里弄等。从群体布局上看,石库门房子采用了西方邻里单位规划的方法,具有连排式、密集型的特点。总弄、支弄的建立,加上印度阿三的把门巡逻,使里弄相对比较安全,社区里的公共设施,如门口的烟纸店、老虎灶等,也使生活比较方便。这也就形成了里弄外面社会混杂,内部相对安全、安静,主妇们在后门边做家务,边看孩子在弄堂里玩耍的上海特色风景。而且从江苏、浙江,一直到武汉、重庆,近代工业发展、有租界的地方,都采用了这种里弄形式。

记者:您提出上海里弄要申遗,那么在您看来,上海里弄的重要价值在哪里?

阮仪三:中国公共的历史建筑,比如宫殿、庙宇,从北方到南方,大地方到小地方,除了规模有大小外,样子都差不多,但是各地民居建筑,随着地理、人文环境,民俗特征,生活习惯的不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北方是四合院,南方是厅堂式住宅,云南是三合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这种少数民族的民居,而上海的特色是里弄,这是古代传统建筑向近代过渡时期的一个产物,这种产物满足了人们当时的生活需求,同时又创造出了前门阿姨,后门奶奶,东家妈妈,西家阿姐和睦相处的上海特色风情,这种风情也是近100年来中国人的生活特质和外国租界上的现代文化的一种混合,是上海与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地方。所以上海里弄具有世界遗产性质,尽管现在正在逐渐消失,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比如新天地,正是因为保留了里弄的格式与形式,满足了现代人对历史的回忆,对上海风情的一种追求,所以产生了很强的商业号召力,成为国内外旅游杂志介绍上海时的首选,具有很强的反映上海城市的特色和风貌。

保护篇

记者:刚才您详细地为我们介绍了上海历史文化建筑的特色,那么上海在保护这些建筑方面做得怎样?

阮仪三:总体说,上海做得比较好。第一是有人,有比较英明的领导,睿智的长者,以及优秀的知识分子。第二,2003年上海公布了《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有关保护历史街区和建筑的法规。其中确立了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占老城区总面积7分之一,是全国最大的。除了保护区以外,上海也确定了632处被保护的优秀建筑,同时还加强街道保护,比如南京路,按传统尺度,1比1保持了原来的历史风貌。此外,对于违规的行为也进行了严肃惩处,比如之前江南制造总局的总办陈炳谦的住宅被拆,罚款200多万元。

记者:您在《新民晚报》的“城说一家言”专栏中,不断发表文章,呼吁对上海弄堂要严加保护,那么保护的现状怎样? 像上海这样一个面积不大,而人口众多的城市,应该如何协调城市发展与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

阮仪三:2003年以后上海房管部门对里弄作了调查,把里弄分为两类,一类是一级旧里,都进行了比较好的保护,比如步高里;另一类是二级旧里,住宿条件比较差,基本上不保护。这几年,我们感觉这个分类当时定得太卤莽,太草率,这些里弄的居住情况确实很恶劣,但是这不是建筑本身不好,而是因为这些比较破败的地方90%住的是贫民,多年来没钱整修房屋,同时人口膨胀,一幢老居民住宅,原来只住1家人家,现在最多住了24家。去年9月,我在报纸上看到上海有几个区在提,我们要消灭二级旧里,迎接世博会,要尽快改善居民的生活。我认为这个提法是错误的。2005年北京拿出10个亿,修了44条胡同,1444幢四合院,其中很多在2008年奥运会时成为了旅游宾馆,外国人通过这些民宅了解了北京人的日常生活,起了很大反响。那么我就在想,上海是不是也可以拿出一点钱修一下里弄,以此来支持世博会?于是,我给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写了封信。他很快就回信了,认为这个想法很好,而且跟我们学者的观点是一样的,应该真正地解决居民问题,并留存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然后俞书记派了市委秘书长、上海规划局局长过来。当时我提了三条意见。第一,上海有了12个风貌保护区,很不错,全国第一,但是12个保护区里,没有以里弄为主的保护区,应该要扩大保护区的内容;第二,二级旧里都要拆光,这想法不对,可能有好东西。那么好东西有多少,要认真调查;第三,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我们所有城市对于旧城采取的是改造的方式,拆掉旧房建新房,把原来城市的肌理都破坏掉了。老百姓被迁走,有钱的人进来,80%、90%不是原来的居民,这样人为造成了社会的分化,增加了不安定因素,欧洲美国已经在这方面出现了问题。所以不能旧城改造,而要旧城更新,用新的元素来激活旧城。因此去年10月份开始,我的基金会出资组织了一支由博士、硕士、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团队,对上海的所谓二级旧里进行了地毯式的全面调查。报告已经出来了,等审定后我们就进行规划。上海里弄,我们要保护它们,就是像新天地那样吗?不是。我们要为老百姓服务,而不只是为了挣钱。此外,我还跟市委书记提意见,建高铁政府拿出8000亿元人民币,世博会拿出7000—8000亿元人民币,旧城更新拿出了多少钱呢?法国每年拿6000亿法郎修老房子。现在政府也准备出钱了,还不知道怎么用。我们知识分子应该出点力。

记者:您也多次提到苏州河在治理开发中要加强对遗产保护的问题,您觉得保护得怎样?

阮仪三:苏州河以前很臭,因为当时河两岸都是工厂。对于苏州河的治理,上海花了很大功夫,把大部分工厂都迁走了,同时进行了污水节流,对河水进行了几次大改造,采用了自然水调节清洁的办法。但是之后上海又在苏州河两岸建了大量高楼,苏州河变成了密不通风的建筑弄堂。因此上海又出台了规定,苏州河两岸建高层建筑要慎重,而且上海市区高层建筑现在也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批。通过我的调查,普陀区在苏州河两岸有很多重要的历史地段,包括不少里弄,还有工厂地段,可以变成创意产业园区。

记者:这几年上海出现了很多创意产业园区,对这些园区您怎么评价?

阮仪三:莫干山路50号、田子坊都是我们保下来的,并进行了规划。但是到现在为止,上海还没有把田子坊,莫干山路50号列为上海市保护的优秀历史建筑群。这些地块,建造者到现在为止还想拆,因为拆了以后可以挣大钱。其实8号桥、M50,虹口区的1933等都是上海的特色所在。上海的近代工业在全国是领先的,现在上海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也领先,跟国际逐步接轨,这是指引的很重要的方向。那么怎么更好地利用历史的遗存?这就要注入新的因素,把文化的因素、现代的元素,人们生活的多样性注入进去,使它再生,再生的转化不仅仅是合理利用建筑,而且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也就是上海的活力所在。

猜你喜欢
苏州河特色上海
苏州河,悲莫悲兮奈若何
苏州河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欢乐上海迪士尼
苏州河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苏州河边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