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结合《液压传动》学科特点以及高职液压教学目标和特征,通过构造现场、运用现场、激活现场的实践,初步探索《液压传动》高职教学改革,提出教学形式现场化的设想。
关键词:构造“现场”;液压传动;教学形式改革
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归根到底是以课程为载体来实现的,它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材的选定,更取决于教师对课程教学多元因素的合理选择以及教学创新形式的运用。
《液压传动》课程研究以液体为传动介质的各种机械的传动和控制,该课程在高职教学中具有很强的特性。一是应用性强、涉及面广。教学中大量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动作过程等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虽然液压实例很多,但受条件限制,不可能将这些实例搬进课堂。二是有较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不仅要以逻辑推理、文字叙述为主,而且要通过剖析典型元件的内部结构、受力和运动来进行液压传动分析,对于缺乏实践和空间想象力的高职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高职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是“理实一体化”,没有固定的理论教室,课程教学安排在实验场所,这就要求课程教学应达到教学形式现场化——教师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事件发生现场进行教学。这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直接经验,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在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构造“现场”
教学现场化具有特别突出的优势。现有的液压传动实验室,重在理论讲解和动手体验,并不完全等同于实际的工作现场。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现场”构造。根据所授专业的培养计划,构造三种“现场”,基本可以满足教学形式现场化。
第一类“现场”是学院的液压实验室,可以完成基本回路的操作,数据采集、分析,可编程控制的回路的操作与维护。该现场可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最为重要的是,在该现场,学生可自行设计、组装扩展八十多种液压回路实验,现场操作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电气控制、机电液一体控制等实验形式。
第二类“现场”是运用Flash、3DMAX、Pro/ENGINEER等软件,构造出基本元件的结构、基本回路的运行状况及动态过程。这类现场比重较大,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具有很好的效果,给学生直接而深入认知的视角,可以完成基本元件的教学和基本回路的分析,如图1、图2、图3所示。
图2表现液压元件结构的同时,侧重于表现其基本工作过程,清楚地展现基本元件的结构、受力和运动表现过程。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相关计算机软件的运用。不足的是这种现场少了“手感”,这需要与第一类现场相互配合使用,使学生在有“视觉”冲击的同时,也要“触手可及”。
图3为阀类元件结构3Dmax制作,可以清晰地表现液压基本元件的内部结构。这样的“现场”可以使学生既可以看到
其内部结构,也可以发现其组装的相对关系,并可以进行初步的受力分析。
第三类“现场”是通过视频采集工作,为一些大型的液压工作实例及一些在学院无法完成的液压实验营造现场,这类现场给学生间接的操作感受。
运用“现场”
首先要做到目的明确。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并创建子目标,确定每次现场教学的目的,选择适当的课题和现场。每次进行现场教学前对学生进行引导,做到有备而来。
其次要做好准备与指导工作。明确需要哪些知识准备,现场操作的内容、原理、方法与步骤,应该在现场采集到哪些数据。在进入现场的前一次课,将相关的“目标任务书”发到学生手中,先由学生自己填写完成,进入现场前再进行短暂辅导。对于第二和第三类现场,比较容易控制,在进入现场前,教师要适当对现场进行控制,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节奏,并根据现场学生的反馈情况来把握现场进度。第一类现场的运用,涉及教学资源的协调和实验的动手问题,每次进入现场前,教师均要向实验管理人员提出申请,并进行操作预演,检查设备情况,制定现场教学的计划和步骤,确定指导点。
图4目的在于将第二现场和第一现场关联起来,让学生在明确第一现场目标的同时,对第二现场获得的理论知识做回顾,通过结构图、透视图,向液压实验模型转换,由理论向实践初步转换,由知识向技能转化。现场操作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主要起指导作用,并及时使第一现场转换到第二现场,引导学生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验证,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对在第二现场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验证,图5着重对结构的认识,图6着重对运动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类似图8的系统分析和实践。
最后要做好现场教学的总结工作。每个现场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巩固现场教学的主要收获,抓住主要问题,做重点的提示和说明,并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和完成综合作业的形式进行认知提升。可以将课程教学目标分化到能力模块的子目标,再通过每个现场教学目标的完成来实现子目标。每次进入现场的目标是否完成,下一个现场如何选择,需要教师对每次进入现场进行阶段性的评价。如图7、图8均表示泵,图8表现了泵类元件的基本应用。学生是否掌握知识并能够灵活应用,完成三个现场之间的转换,都需要建立一个实用的评价方式。
激活“现场”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的激活方式是“能力分组、现场对抗”。能力分组的目的在于克服班级授课不能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有利于因材施教。能力分组可分为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由于所授0701机电技术、0702机电技术专业的外部分组已经完成,笔者主要进行的是内部分组。
0701机电技术专业的学生多参加过高考,0702机电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自对口单招,他们在中职学习时对《液压传动》有过接触,因而在运用第二类和第三类现场的时候,没有必要采取能力分组,而在第一现场,内部分组效力异常强大。发挥单招班学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结合高考班学生分析能力相对较好的特点,将他们进行编组,并且进行现场对抗,激发兴趣,激活现场。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进行能力分组,将实验结果进行比较,让不同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感受对抗,感受竞争,感受职业生存。
在第二类现场中通过互动的形式进行“竞猜”,使学生感受现场,运用现场,如图9、图10。
图9演示的是元件的结构和工作特性,图10演示的是回路的动态过程。设置多个可控钮,在每一个“现场”分析的时候,可谓“机关重重”。不同的着色代表不同的压力,不同的元件符号移动代表运动状态,使第二现场的动作犹如一个大的互动过程。有些学生反馈,这种课堂教学使他们总想进入下一环节。他们在猎奇入胜的同时,轻松地学到了理论知识。
构造现场,将多种现代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可构成一个能够快速进行教学信息传输与反馈调节的教学现场。全面利用教育对象在现场中的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的特点,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模式,把理论、抽象、静态的内容转换为生动形象的现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互动性,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能力分组”实现了因材施教,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构造现场要注意信息量的适度,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问题,不可盲目追求现场表现的多样性,从而忽略与学生的交流。结合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各自优势,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导演”作用,
可以在教学媒体、方法和评价上加以综合改革与探索。
参考文献:
[1]罗一新.关于液压传动教材的思考[J].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0,(2).
[2]傅剑辉.液压传动的特点和教学方法[J].职业技能培训教学,2000,(9).
[3]王金明.液压传动一、二、三、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
[4]查晓春,罗勇武,黎勉,司徒忠,李定华.液压传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工业工程,1995,(S1).
[5]刘毅.“液压传动”教学过程的优化[J].中国林业教育,2001,(4).
[6]薛祖德.液压传动课程中若干问题的商榷[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1988,(1).
[7]陈跃红.《液压传动》教改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
[8]赵芳,郭新荣.浅谈液压传动技术教学改革[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1).
[9]陈敏,宋心鑫.《液压传动》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及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5).
[10]储伟俊,王强,张宏梅,刘斌.液压与气动CAI课件中三维动画的制作[J].液压与气动,2003,(3).
[11]盛英,马建国.Flash动画在液压与气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中的应用[J].液压与气动,2002,(8).
[1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OL](2006-11-20).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96&infoid=24250.
作者简介:
王小刚(1980—),男,江苏睢宁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机电专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