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需要加强对内涵发展理念、模式的总结。本文以内涵发展“五力模型”研究的结论为背景,对内涵发展“五力模型”构建思路进行归纳,对其实践意义加以探究,提出了内涵发展“五力模型”实践的有效性思考,旨在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发展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五力模型;有效性
从教育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所颁布的文件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在1999~2003年处于略微明晰阶段,2004~2006年处于完全明晰阶段,2007年起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未来将是内涵建设转为内涵发展的精耕时期。目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已成为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全面推进内涵建设的路线纲领。近两年来,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在持续推进内涵建设的基础上,组织了内涵发展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结果表明,内涵发展的“五力模型”对落实《意见》的精神具有实践上的可操作性。
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五力模型”的背景与实践
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办学类型新颖,加之发展速度快,出现了办学定位、师资力量、人才培养质量等一些共性问题,也出现了社会认同度不高、高水平院校较少等一些与普通类高校的反差性问题。一些高等职业院校高层管理者在内涵建设上的隐忧越来越大,越来越感到需要把内涵建设的责任予以细化,提出了一些“管理重心下移”、“下放权利”,实行内涵建设的目标管理模式、绩效管理模式等等;然而,院校的基层管理者仍然认为“责权利不一致”、“没有真正赋权”、完成目标或绩效有太多“无法”与“无奈”。
从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出发,从贯彻《意见》的具体要求来思考,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根本在于高职人这个核心。高等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将由稳定规模转向提升质量作为核心的内涵建设,由硬性条件转向“以人为本”为主线的高等职业教育文化和谐的内涵建设。这既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建设的逻辑,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持续发展与创建特色的灵魂。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以人为本”,就是要形成各个层次管理者的“通力与同力”。“通力与同力”的合力建设已成为学院内部日常管理活动的重中之重,将成为未来内涵发展推进的关键。
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学理研究结论,其科学性、适用性是不容否定的。但是院校之间毕竟存在多方面的差异,学理研究结论只能作为职业类高校内涵发展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复制与直接运用,否则就会出现削足适履的现象。审视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尽管在未来将会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尽管没有任何一种模式、方法与技术可以适用于任何环境,但是不管要面对多么复杂的竞争局面,最根本的是要在发展中形成快速而有效的自适应能力系统,具体表现为对这个复杂的自适应能力系统做出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某种简约形式,即提出说明实际问题、检验理论的模式。
教育部颁布《意见》后,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全面学习文件精神,并成立了有不同侧重点的课题组。内涵建设课题组认为:充分考量有关“内涵发展”的学理研究结论,将成功院校优秀的、实用的、可复制与传播的方法与体系提炼出来,并加以实践上的探究,可以提炼出适合各个高等职业院校共同行动的具有某种媒介的模型,在模型下可以形成有效操作的方法与体系。反复探究某种媒介的简约化表达形式,内涵发展研究形成了不同阶段的成果。从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五力模型”到建立运用五种力量要素的实践标准,从评价“五力模型”各个要素的实践效果到“五力模型”构造实践模型,取得了系列实践的有效成果。
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五力模型”的构建与完善
秉承著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关于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具备五种力(即竞争力、执行力、成长力、生命力、学习力)的初衷,构建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发展模型,关键在于找出模型的变量与假设。从纵向看,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发展上下不协调与不同步,高层管理者明显感到在策划、执行、服务、整合及支撑等方面的牵制;从横向看,高等职院校之间在文件贯彻与实务方法衔接上具有很大的差异,对内涵发展的自身诉求在不同时间上各寻其位,形成不同的发展思路与行为,具有不同的改革内容与措施。
以多个示范性高等职院校作为个案剖析的对象,归纳成功院校者的具体表现为:擅长策划、强化执行、服务学生、整合区域、系统保障,这五个方面明显卓越。在追问与思辨的基础上,推理高等职业院校走向成功应该具备的力量,对各种力量的流程进行两个大的设计:一个是内涵发展模型组成要素的建立;一个是内涵发展各个力行为特征的描述。进而可以建立内涵发展的模式。内涵发展与高职策划、基层执行、学生服务、区域整合、系统支撑之间的关系是:
内涵发展力=高职策划力×基层执行力×学生服务力×区域整合力×系统支撑力
高职策划力、基层执行力、学生服务力、区域整合力、系统支撑力均是各层管理人员之力的函数。内涵发展对五种力量的积聚,就像打桩理论所标明的涵义一样,就会构成一个相对完美的系统化的发展支柱。它是一个360°闭环式发展模型,见图1。
分析“五力模型”的构建流程、构建方法和应用思路,可以建立内涵发展五种力量的管理标准,提出内涵发展要素有效性的评价。内涵发展对高职策划力、区域整合力的要求是,由上而下形成递减,而对基层执行力、学生服务力、系统支撑力的要求是,由下而上递减。五种力量相比较,学生服务力成为管理者工作的核心。
经过半年多的实践,组织内涵发展模型要素设置科学性、要素贡献率的评价,内涵发展“五力模型”得到了内部员工的广泛认同,自主性的管理、能力资源的导流、凝聚力的培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实效。课题组围绕内涵发展实践意义上的有效推进,对五种力量进行全员的领悟与编译、解码与分解、行动与改进,形成了以“发展力”为核心的实战式模型,见图2。
在实战发展模型中,五种力量所包含的事实是经过分析、提炼与综合所产生的有用信息,可以形成多个指标及其数据。弄清指标含义与计算方法、如何获得数据,如何分析与解释数据,应在什么地方形成数据等问题,整合有
用信息,可以构建实践导向下内涵发展的系统管理体系,继而形成内涵发展的完整性与实效性。
高等职业院校实践内涵发展“五力模型”的有效性思考
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将打造100所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排头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管理创新。“五力模型”是一种来自于管理实践的创新,而不是抽象概念的推理,更重要的是实践意义上的成果与持续实践的有效性。课题组认为,实践内涵发展“五力模型”的有效性在于:
正确认识内涵发展的五种力量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五种力量构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策划力是在市场竞争中筹划获胜的能力;基层执行力是基层把事情作对的能力;学生服务力是持续服务赢得学生满意的能力;区域整合力是引领区域办学同目标合作的能力;系统支撑力是维持办学利益相关各方相通的能力。其中对于各个高等职业院校而言,任何一种力量都是相辅相成周而复始的,任何一种力量都在同一时间影响着内涵建设行为的发生与变化。保持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五力的平衡,能够保持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和谐能力,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在生存的基础上不断构建核心优势,能够向更高层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断建立“五力模型”的现代管理理念“五力模型”可以形成面与点的结合,确定为策划控制点、执行落实点、服务价值点、整合成长点、支撑基础点。通过点与点的连线,形成多种结合的力系,其中,以高职策划力与其他四种力的有机结合最为重要,把策划控制点与执行落实点连成一线,可以形成高等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把策划控制点与服务价值点连成一线,可以形成高等职业院校的自我价值力;把策划控制点与整合成长点连成一线,可以形成高等职业院校的自我发展力;把策划控制点与支撑基础点连成一线,可以形成高等职业院校的自我约束力;同样,可以根据学生服务力与区域整合力的有机结合,把服务价值点与整合成长点连成一线,往往可以形成高等职业院校的品牌塑造力等。显然,“五力模型”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管理理念。因此,亟须加强现代管理理念的学习,诸如使命管理、战略规划、目标管理等,注重借鉴企业先进管理经验,不断推进自我管理、自我发展。通过高等职业院校管理理念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一致性,推进《意见》又快又好地落实,形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新突破。
积极构建“五力模型”的全面训练标准“五力模型”未必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内涵发展模型,但是却能提示高职人思考高职教育的本质——高职人的问题。“五力模型”的每一种力量都经过了广泛采集与深度提炼,都具有启发性与可操作性,提升某种力量就能不断积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总量,对五种力量进行梳理进而融会贯通,形成一套知识体系与工作的工具手册。因此,运用“五力模型”时,要注重“五力模型”所形成的模块化、结构化的知识标准与能力标准的建设,注重各个层次管理者角色的定位于业务的界定,推进内部员工有侧重点的全员学习,强化内部员工学习高度的专业知识与思考关键的活动要义,构建职业教育改革的内部独唱、领唱与大合唱,通过目标量化、标准建设、团队建设、实战控制、跟进分析等手段铸造内涵发展的全面训练体系,建设学院要以职能部门为轴线加强人的管理与知识管理,要以团队为轴线加强工作管理与任务管理。
持续推进以人为本管理与响应社会责任的绩效管理高等职业院校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型组织、一种承载特殊使命的服务组织,并不会总是处于社会优先的发展地位。因此,各个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出于社会责任绩效方面来考虑发展的问题,弄清谁是学院办学的合作“顾客”,弄清内部管理层次上的“客户”关系,充分重视内部员工的作用,尊重他们的自由,发挥他们的作用;在认识社会责任与未来业务的基础上,以内部员工的发展为根本,把重点放在学院机遇、发展目标、社会贡献上,按照任务设计组织、设计各个职位的信息流程,主动构建有效的组织结构、运行管理系统,积极思考内部员工集中力量完成的工作的重点,制定衡量绩效和成就的标准,开展组织与制度的创新,建立学院内外发展协同与控制工作的新方法,推进高职院校内部发展“同力与通力”的联动提升与区域发展“匹配”能力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家枢.新时期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特点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7,(1).
[2]郑荷芬.浅议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职业教育研究,2005,(1).
[3]张耀平.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模型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4]孙国强.管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李泽尧.领导力[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张耀平(1964—),男,河南许昌人,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主任,高级讲师,许昌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