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教育发展“三步曲”及其启示

2009-05-29 09:04李木洲张继明
世界教育信息 2009年5期
关键词:三步曲古巴启示

李木洲 张继明

[摘要] 古巴是当今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在教育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赞叹。纵观其教育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60年代基本解决基础教育问题,二是20世纪70年代大力发展中等教育,三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逐步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此外,在社会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古巴还高度重视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探究古巴教育发展的成功之处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不无启示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 古巴 教育 启示

由于长期受外族殖民统治,在取得独立后,古巴依然被美国多次进行军事占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加之历届傀儡政府无力和无心发展教育事业,最终导致古巴的教育发展缓慢、基础薄弱。因此,古巴的现代化教育进程是从古巴的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才正式启航的。

一、解决基础教育问题

1959年1月1日,古巴革命夺取政权取得胜利后,革命政府就将“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革命任务和优先考虑的目标”。[1] 古巴革命政府抓住革命成功初期的主要教育矛盾,从基础教育问题入手,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 通过教育立法,建立新的教育体制

革命胜利后不久古巴就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主管部门,并通过立法确立教育在国家事务中的重要地位。1959年9月,古巴政府颁布了《教育改革法》,宣布古巴将实行小学义务教育。1961年6月又颁布了《教育国有化法》,宣布古巴的教育是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工作应由国家负责,规定教育是全体古巴人民平等享有的权利。根据这项法律,政府接管了所有私立学校,将教育同教会分离,对全体国民实行免费教育,从而为普及初等教育,特别是为广大工农群众的子女都能上学提供了保障。[2]1962年2月,为加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提高高等教育水平,古巴政府还颁布了《大学改革法》。至此,古巴改革旧教育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2. 加紧培养师资,增加教学设施

为切实保证学龄儿童都能享有良好教育,这需要大量的教师与教学设施。在师资方面,古巴政府先后在城乡建立起一批师范学校,以培养师资力量。通过数年的努力,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小学校师资紧缺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在教学设施方面,古巴政府提出“把兵营变成学校”的口号,先后把巴蒂斯塔统治时期的69座兵营改建成学校,同时把许多最好的建筑物划归学校用房,特别是在农村山区建立了若干教育中心。

3. 开展扫盲运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

为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改变由历史原因所致的国民识字率低下的状况,古巴教育部于1959年4月成立了识字委员会,负责组建识字中心和大量的识字班。1961年又把扫盲作为这一年的中心工作,将其定为“教育年”,实行“每个识字的人都教课,每个不识字的人都学习”的方针。此外,政府还组织了由青年学生、教师、工人以及其他拉美国家志愿者等组成的27.1万人的扫盲大军。到1961年12月22日,“全国扫盲委员会宣布,一年来的扫盲运动使70.7万人脱盲,古巴的文盲率从革命前的23.6%下降到3.9%,古巴成为拉美国家中识字率最高的国家”。[3]

通过上述措施,学校总数从1958-1959学年的7 697所增加到1970-1971学年的35 582所,其中小学15 190所;教学人员从22 798人增加到116 787人;注册学生总数从811 345人增加到2 345 188人,其中小学生1 530 376人;毕业学生人数从26 693人增加到135 774人,其中小学毕业生82 332人。[4] 到20世纪60年代末,6岁~12岁儿童的

入学率达到96%。因此,在革命胜利后的第一个十年中,古巴的基础教育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二、大力发展中等教育

在总结20世纪60年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20世纪70年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新需要,卡斯特罗在1972年的古巴共青盟“二大”上提出“教育革命”的口号,这为古巴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将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中等教育。

1. 教育与农业相结合,培养技农

为了消除城乡差别所带来的教育不平等,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中等教育,古巴政府提供足够资金,开始在农村地区大量兴建基础中学,并实行“寄宿制”。这种寄宿制中学的教学方针区别于一般的普通中学,“主要是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培养实用人才,实行半日学习、半日劳动的教学制度,教学内容既有知识课也有农业技术课,其校办农场的产品收入用作学校的发展经费。”[5] 这一举措取得良好的效果,到1979-1980学年,已建成农村初中420所,农村高中113所,分别占全国初高中的32%和63%;注册学生中初中生223 364人,高中生61 716人,分别占全国初高中注册生的61%和46%。[6] 这种完美地将“教育与农业”结合起来的寄宿制中学,不但解决了广大农村地区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还有效地为当地农业发展培养了有知识、懂技术的农民。

2. 教育与工业相结合,培养技工

基于国家发展需要,古巴政府在1975年4月提出的《1976年~1981年完善全国教育体系计划》中强调要“使教育同我们正在建设的社会相一致”。根据这一计划,古巴政府开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增建由教育部主办的职业技术学校,另一方面鼓励企事业单位兴办自己的技术学校。后者实行边生产、边学习的教学制度,经费由企业自理,主要是利用师生的劳动成果以校养校”。“全国150个蔗糖厂都各自先后开办了这样的技术学校”。[7] 到1980年,技术与职业学校已由1959年的40所增至357所,而到1986年则续增至639所;注册学生也由1959年的15 586人增至1980年的214 615人,到1986年则增加到307 129人。[8] 这表明,古巴的职业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基本形成了“教育与工业”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不但让职业技术学校“自给自足”、“以校养校”,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术工人,大大促进了古巴社会经济的发展。

以上所述,是古巴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极富特色的两种中等教育模式。但对于普通教育而言,古巴的中等教育分初中和高中,各为3年,共6年。城市的中学生大多数不住校,而农村的中学生大多数都住校。城市中学生每年有5周~7周到农村劳动,而农村的中学生每天有3小时从事农业劳动。古巴的高中除普通高中外,还有专业高中,专业高中分成理科、师范、体育、艺术、军事等,主要为升入相应的大学做准备。

三、逐步完善高等教育体系

1987年,古巴教育部制定了《继续完善全国教育制度》五年计划(1988年~1992年),对完善教育领导体制、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善师资培训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并逐步实施。因此,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1%,并有许多学生到东欧国家留学。

进入21世纪后,古巴政府又根据已有基础与本国国情,提出了普及高等教育的宏伟目标,具体措施为:一是扩大大学招生人数,增加专业,提高大学教师水平。二是建立大量的教育中心,将大学带入社区。到2002年9月,这样的中心共发展到13 343个。具体做法是,吸收在职人员和中学毕业生先进行短期培训,然后一面学习大学课程,一面工作。三是在全国教育电视台中播出“人人上大学”节目,向全社会教授大学的各种课程。[9] 此外,这一时期古巴的成人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一般由高等教育部负责,大学中设有两年制短期大学,晚间授课的夜大、函授大学等,均以成人为教学对象。1985-1986学年,全国共有成人学校883所,教师14 019人,注册学生185 485人。[10]

尽管上述措施大大促进了古巴高等教育的发展,但“由于古巴与西方发达国家联系较少,又因政治和经济原因及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古巴和俄罗斯及前东欧国家也几乎断绝联系,只是和加勒比地区诸岛国有较多交往,所以,古巴高等教育几乎在封闭状态下发展。其教学设施落后,仪器设备老化陈旧,教材也多是引进前苏联的教材,教育思想显得传统一些,教育质量有待提高。”另外,“古巴高等教育办学结构较为单一,只设本科生和研究生层次,不设专科层次;只有政府办教育,没有民办教育或私立教育。由于美国对其施加压力,古巴只能实行较为有限的对外开放。2001-2002学年,在校学生16万人。”[11] 因此,由于受到来自政治、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约束,古巴的高等教育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重视发展特殊教育

依据普及教育的原则,古巴政府高度重视残疾儿童的教育,并为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提供了充分的人力和物力支持。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古巴政府对残疾儿童采取了卓有成效的“上门教育”。政府首先对盲童、弱视、生理及心理缺陷的残疾儿童进行了一次普查,并以此为基础,于1985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特殊教育体系。以1996年为例,该体系服务于在426所国立学校注册的5.3万名学生。[12] 学校派出“流动教师”登门授课,让学生在家中接受正规教育。鉴于残疾儿童的特殊性,流动教师的工作不只限于传授知识,还要对孩子及其家庭进行有关心理教育的工作。为此,政府曾指定全国144个城市的诊疗和指导中心组成专家小组,对儿童进行了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分析。这些专家配合流动教师制订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确保所有学生尽量达到九年级水平,使他们能突破家庭的局限,融入社会,过上一般健康人应有的正常生活。

五、启示与借鉴

古巴只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就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其教育规模和质量居于第三世界国家前列,并可与发达国家相媲美。因此,探索古巴教育发展的成功之道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改革不无启示与借鉴意义。

1. 国家提供充足的教育资金

在古巴,教育是国家的事,一切教育费用都由国家承担。据统计,2002年教育经费为31.21亿比索,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4%。2004年用于教育的投入约占政府财政总支出的20%,远远高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的6%这一比例。“即使在内有经济困难、外有军事威胁的1990年,古巴的教育经费也比军事开支多1倍。”[13] 在义务教育期间,“学生不仅免交学费,还免费得到教科书、铅笔、作业本、校服和书包等物品”。[14] 因此,教育经费的高比例投入不仅是古巴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古巴全体公民在享受教育权力方面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有力保障。

2. 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制度

古巴的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入学机会的高度均等。从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都保持较高的入学率。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资料表明,学前教育阶段,2004年平均毛入学率为116%;初等教育阶段,2004年平均净入学率是95%;中等教育阶段,2004年平均净入学率是87%;高等教育阶段,2002年毛入学率高达27%。[15] 二是男、女入学机会的高度均等。在中、高等教育阶段女性的入学率甚至高于男性。三是“教室内”的公平,即实行15人~20人的小班授课制。另外,古巴政府的一贯政策是向农村、向低层、向困难和弱势群体倾斜,在偏远地区甚至会为一个学生建立一所学校,而这样的学校在古巴有九十余所。

3. 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古巴教育发展的最大成功之处就是把教育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实践操作能力,诸如教育与农业、教育与工业等有机结合,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改造能力,又通过他们自己劳动所创的收入作为学校经费补给之用,可谓“一举两得”。而这种方式则被卡斯特罗认为是“不发达国家解决教育经费问题的唯一途径”。[16] 古巴高等教育还强调把教学、研究和生产结合起来。目前,要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率,应首先从改革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入手,让我们的教育与社会建设相一致。

4. 重视政治思想教育改造

“古巴共产党认为,只有继续坚持马列主义教育、何塞·马蒂思想教育和卡斯特罗思想教育,才能‘拯救祖国、拯救革命、拯救社会主义。”[17] 因此,古巴将学校教育视为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教育目标是改善国民整体素质,造就社会主义新人;其教育方针是学习与劳动相结合,使学生从小就养成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习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并充分动员共产主义青年联盟等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政治思想教育。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也不无启示与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2][9] 毛相麟.古巴社会主义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73,174,185.

[3][16] 菲德尔·卡斯特罗.在古巴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中心报告[R].哈瓦那:政治出版社,1982:116、118,123.

[4][6][8][10] 古巴国家统计委员会.古巴统计年鉴(1985)[M].哈瓦那:古巴文化部阿尔弗雷多·洛佩斯图书印刷联合企业,1986:483~491,483、487,484、487,484-485、487.

[5] 毛相麟.古巴教育是如何成为世界第一的——古巴教育发展模式的形成和特点[J].拉丁美洲研究,2004(5):44.

[7] 曾昭耀,石瑞元,焦震衡主编.战后拉丁美洲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88.

[11] 杨学义.古巴高等教育的现状与改革[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3(2):76、77.

[12][14] 陈久长.卡斯特罗与古巴——出使岛国见闻[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177,176.

[13] 菲尔德·卡斯特罗.在国际教育工作者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N].埃菲社哈瓦那,1990-2-9.

[15] 乐先莲,吴杭萍.教育公平与政府责任——试论古巴政府在实现教育公平中的主导作用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7(12):43.

[17]李辽宁,闻燕华.古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06(6):45.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张 鹤

猜你喜欢
三步曲古巴启示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古巴经济衰退
小学语文阅读“三步曲”
中小学剪纸教学“三步曲”
小学作文批改“三步曲”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