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春林 陈万灵
金融危机冲击下外贸形势普遍低迷,对沿海省市外贸造成了很大冲击,但尚未伤及元气。政府应该参与多边博弈和区域互动为国内企业解困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短期内可以给予沿海企业外贸融资支持。中长期应该考虑构建服务于国内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将贸易收益转化为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人民幸福的能力;有效整合产业链条实现企业永续经营和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危机冲击下外贸形势普遍低迷
(一)金融危机已经对外贸形势造成严重冲击
金融危机蔓延通过贸易和金融渠道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外贸形势普遍低迷。危机发生之前,世界经济维持在3%以上的增速,出口保持在6-8%之间,危机发生以后,2008年世界出口增速已经下降到2%,WTO预计2009年世界出口量将下滑9%(发达经济体出口将下滑10%,发展中经济体出口将下滑2-3%)。
(二)中国外贸受到的冲击已经显现
持续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经济的增速已经明显下滑,IMF、WB和UN等国际经济机构已经调低了2009和201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测。其中,WB将2009年中国GDP的增速调低到6.5%,大大低于其潜在增长速度。过剩的产能有可能会导致今后几年社会投资的减弱、就业岗位增长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减缓、对价格的下行压力,以及出口产品转为内销以及进口替代的加强。
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使得中国的外部需求市场明显萎缩,原本蓬勃发展的出口形势被逆转。2009年1-2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2667.7亿美元,同比下降27.2%,其中:出口1553.3亿美元,下降21.1%;进口1114.4亿美元,下降34.2%。2月当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249.5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648.9亿美元,下降25.7%;进口600.5亿美元,下降24.1%。
由于外资占据中国外贸的半壁江山,金融危机也使得利用外资持续下降。2009年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61家,同比下降36.8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3.74亿美元,同比下降26.23%。2月份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65家,同比下降1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8.33亿美元,同比下降15.81%。同期,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44.52%,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53.14%;原欧盟十五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15.65%,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4.76%。
二、沿海外贸强省受到的冲击很大,但低于全国整体水平
(一)外贸强省——来自外贸强省衡量指标体系的评价
中国外贸强省指标体系的设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笔者在大量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对外贸强省贸易指标进行具体考察,通过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指标进行梳理分析,去除一些不具有操作性和可用性的指标,建立起一个能够客观、准确评价的指标体系。
该体系涉及经济基础、贸易总量、贸易增速、贸易方式、贸易主体结构、贸易商品结构、自主出口品牌以及能源消耗等很多方面。为了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必要的分类。大体上分为三大类因素或者一级指标:基础指标、参考指标、补充指标。基础指标反映外贸强省所需要的综合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等基础环境;参考指标主要是指使用比较频繁的一类指标,一般研究经贸问题都用到的一些指标;补充指标是被用来提供补充信息的,通常包括那些理论上重要、标准难以界定、实际数据获取难度较大的指标,比如自主出口品牌指标和能源消耗指标。
根据该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后, 计算发现广东分值是87.75分,江苏的是82.02分,上海是83.83分,浙江是73.28分,山东是69.56分。广东、上海、江苏综合得分在外贸强省的临界区域内,可以称之为外贸强省,而浙江和山东外贸竞争力相对较弱,暂时还称不上是外贸强省。
(二)广东外贸受到强烈冲击
1.外贸形势整体恶化
2007年2月份广东省进出口增速为29.5%,2008年2月份增速仅为9.1%,2008年11月份首次出现负增长(-12.2%),随后外贸增速持续下滑,2009年1月进出口增速为-31.1%,2009年2月进出口下滑的趋势有所减弱,但是仍然是负增长(-19.2%)。与全国进出口变化趋势相比,2007年2月至2008年10月广东省进出口增速均低于全国增速,2008年11月起,进出口下滑的速度却快于全国水平。该趋势一直保持到2009年1月,2009年2月广东省进出口下滑的速度低于全国,显示出微弱的回稳迹象。
2.进口下降幅度超过出口
广东外贸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在2008年11月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时,进口的下降幅度更大,出口下滑2.2%,而进口则剧烈下滑17.9%(而在此以前,进口的整体增速要大于出口),该趋势一直保持到2009年1月。2009年2月出口的下滑幅度和进口的下滑幅度基本持平(出口-25.7%,进口-24.1%)。也显示出微弱的回稳迹象。
3.加工贸易下滑幅度超过一般贸易
2008年2月份一般贸易出口出现单月负增长(-6.3%),2008年6月份又出现一次单月负增长(-12.2%),2009年1-2月,连续两个月出现负增长(-12.5%和-16.1%)。而加工贸易出口则从2008年11月持续负增长,2009年1月加工贸易出口增速为-30.3%,2009年2月加工贸易出口增速为-18.8%。
4.来料加工先于进料加工进入负增长
加工贸易中的来料加工从2008年10月开始出现持续的负增长,2009年1月来料加工增速为-29.9%,2009年2月增速为-20.3%。进料加工从2008年11月开始出现持续的负增长,2009年1月进料加工增速为-30.5%,2009年2月增速为-18.4%。
5.国有和三资企业比集体和私营出口企业更早出现负增长
国有出口企业在2008年2月首次出现负增长,2008年10月至今持续负增长。三资出口企业从2008年11月开始负增长,集体出口企业在2009年1月出现负增长,2009年2月恢复为正增长。私营出口企业在2008年2月和6月出现两次负增长,自2009年1月开始持续负增长。
(三)沿海其他外贸省市也受到很大冲击
2007年1月份,全国出口增速高达30.5%,沿海省市的出口增速更大,江苏省的增速高达42.8%。但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打破了出口飞速增长的神话,出口势头开始放缓,到2008年11月全国出口同比下降9%,江苏省下降8.3%,广东出口下降5.1%,浙江下降2.5%。2009年2月,全国出口下降24.9%,而江苏、广东和浙江出口下降幅度分别为19.1%、16.9%和21.8%。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广大、江苏和浙江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从2008年11月出口负增长以来至2009年2月,全国出口月均增幅是-14.8%,而江苏、广东和浙江出口月均增幅分别是10.82%、-10.48%和-8.37%。由此可以得出两点试探性的结论:(1)沿海外贸省市凭借自身较强的外贸竞争力,受金融危机冲击的程度低于全国整体水平。(2)其他省市的外贸形势恶化速度反而可能比沿海的更快。
从利用外资月度变化情况也可以看出,沿海所受的冲击要小于全国整体所受的冲击,2009年2月全国实际利用外资增速为-15.81%(广东省为-2.5%),全国2009年1-2月实际利用外资增速为-26.23%(上海为1.1%正增长)。江苏、山东的实际利用外资的下降幅度也明显低于全国整体水平。
三、结论及对策
(一)金融危机对沿海省市外贸造成了冲击,不过尚未伤及元气
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开放的政策促进了产品和要素流动,对外贸易获得了快速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沿海省区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文化因素被推上了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在经济全球化、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和“入世”机遇等的影响下,对外贸易实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跨越。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山东等省区进出口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对全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提升国际贸易地位具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沿海省市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力量。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地“此起彼伏”,“你追我赶”,其外贸规模占全国对外贸易总值的72.03%,贸易质量也都比其它省区优越。广东外经贸发展速度有所放慢,正在转变发展方式和优化外贸结构;江苏进出口平稳快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及其加工贸易占据重要地位,出口市场相对多元化;上海进出口贸易趋于平衡,进出口大幅回升,贸易方式和贸易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浙江对外贸易增速加快,民营企业出口占主导地位,纺织业仍有较强竞争力;山东对外贸易规模较小,进出口平稳增长,一般贸易方式占主导,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和民营企业出口增长加快。
此次金融危机给沿海省市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让原本处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上升期的企业措手不及,一些资金、技术和市场竞争能力偏弱的企业已经无力支撑,在金融危机的寒冬中瑟瑟发抖。还有一些企业步履维艰、经营困难,急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经过了此次危机地洗礼,沿海外贸企业的市场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将会得到增强,能够成功应对危机生存下来的企业将会是未来中国外贸发展的希望和中坚力量。
(二)参与多边博弈和区域互动为国内企业解困提供稳定的政策预期
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国家之间的博弈与互动加强,一些贸易伙伴会采取一些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使国内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困难。同时,如果中国在新一轮的多边博弈和区域互动中无法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导致汇率和利率非正常的变动,那么国内企业尤其是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将会是雪上加霜,再好的企业也经不起汇率等政策层面的“折腾”。
对于这些政策层面的变动风险,世界银行已经有所察觉,在2009年3月《中国经济季报中》指出:由于持续的外部融资困难,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将会受到严重损害。很多国家政府债务迅速增加,市场可能对此作出负面反应,造成对汇率和利率的影响。同时,世界还面临贸易和金融领域保护主义上升的风险。存在的一个上行风险是金融环境的改善比预期来得要快 。因此政府要在全球战略博弈层面为国内企业提供可靠的保障,给相关经济主体一个稳定的政策预期,这将有利于企业的自我恢复。
(三)短期内可以给予沿海企业外贸融资支持
金融危机作为经济系统中无法完全正确预测的风险,给经济主体造成了实实在在的严重冲击,处在正常经营中的企业资金链条、市场链条被非正常的外力所打破。单个企业自身很难有效应对这样的非常规冲击。此时,政府的输血变得特别重要,其实很大一部分外贸企业只要有足够的现金流就能够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为了维持足够的现金流,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政府直接注资或银行直接给企业贷款,让企业获得短期生存的能力。另一种解决思路是通过出口信贷,强化贸易融资。当前,国内银行基本未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且其杠杆率在近几年来已经降低,使之可为经济增长提供融资支持 。
(四)构建服务于国内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中国银行业在规模上处于世界领先,可是在服务效率尤其是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上很不到位。就连世界银行也认为中国的银行在向小企业和服务行业提供融资方面就不太有效,因为它们没有太多有形资产。可是真正支撑中国庞大就业和在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正是这些中小企业。一个在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实现平衡良好运作的金融体系将有助于中国应对当前的经济下滑,并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调整。
(五)将贸易收益转化为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人民幸福的能力
沿海省市本身也应该全面反思自身的外贸发展战略,沿海省市对外贸的依赖性比较大,经过30多年的发展,沿海各省市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型制造业基地。可是这种优势的获得,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于自身独特的竞争力呢?30多年的外贸发展,耗费了宝贵的资源,破坏了环境,现在珠三角、长三角的水域质量明显恶化,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并不是由于中国的劳动力真的便宜,而是人为的压低工人的工资,忽视工人基本的利益需求,劳工条件和劳工标准存在很大问题。外贸发展的目的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幸福,沿海省市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将贸易收益转化为促进国内经济增长和人民幸福的能力。
(六)沿海担负起区域责任,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支持
内地在沿海省市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中西部地区能源、矿产和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就不可能有沿海地区的外贸发展。中西部地区以低廉的资源成本,成就了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如今,沿海地区应该担负起自身的责任,给中西部地区提供技术、资本和人才支持,带动内地经济快速发展。为沿海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能力。如果说30年来,内地给沿海地区资源和劳动力的供应,那么30年后,内地给沿海区域的将是广阔的需求市场。沿海地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谋略,自始至终,内地都是沿海经济的坚强后盾,没有内地的支持,沿海地区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七)有效整合产业链条实现企业永续经营和沿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至少应该包括以下7大环节:加工制造、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销售。加工制造环节的附加值很低,仅仅强调加工制造环节的升级是没有出路的,要扩展产业链条。让沿海城市不仅成为制造业中心,更要成为产品设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订单处理中心和批发经营中心。以订单处理为力,掌握了订单也就控制了市场,如果能够成为全球订单处理中心,那么中国沿海省市将会牢牢掌握住世界市场上的主动权,获得可观的收益。
如果沿海外贸企业还是固守在低层次加工制造领域,那么任何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扶持和技术的支撑都无法从根本上实现企业的永续经营和沿海省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