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挑战,加快亚洲次区域经济合作

2009-05-29 09:04卢国正
对外经贸实务 2009年5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亚洲区域

卢国正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和亚洲国家经济造成明显的影响,但亚洲国家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受到破坏。金融危机加快了中国等国经济进入调整期,为亚洲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和亚洲国家的中小企业应抓住机遇,争取在困境中融入亚洲次区域的经济一体化,为克服金融危机贡献力量,并使自身得到最大的提升和发展。

一、 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造成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的确对亚洲造成明显影响

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以出口为导向,经济外向性特征十分明显,对美国和欧盟市场的依赖性较大,因而,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所造成的世界经济衰退,对中国和东盟成员国的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加工制造业发展、金融市场稳定等方面均造成较明显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在短期内可能不会消失。

中国受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是沿海地区的出口加工业,涉及轻工、纺织、钢铁、有色、汽车、石化、船舶、电子、通信等9个行业。这些行业受到的影响从中国对外贸易统计中可以看出来,从2008年11月起,中国对外贸易连续4个月呈下行趋势,情况比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还严重。据中国海关统计,2008年11月、12月和2009年1月,中国进出口金额分别下降9%、11%和29%,2009年2月出口下降25.7%,进口下降24.1%。

从次区域来看,2008年全年中国同东北亚地区各东盟成员国的贸易增长幅度均低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平均增长幅度(分别低3.2个百分点和3.8个百分点),而对南亚和西亚的贸易增长幅度却比中国外贸平均增长幅度高9.5个百分点;从出口看,中国对上述3个次区域的出口增长幅度均高于中国对世界出口的增幅;从进口看,中国自东北亚和东盟的进口增幅均大大低于中国自世界各国进口的增幅,但自南亚和西亚的进口增幅比中国进口增幅高一倍。

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下滑的影响,2009年亚洲外向型经济增长可能会放缓。实际上,从2008年下半年起中国和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已经感受到北美、欧洲和日本订单锐减的寒冷,这无疑将导致产品出口下降。经济放缓使全球包括新兴市场国家纷纷降低对原材料的消费,并最终将使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价格在前几年暴涨之后发生暴跌。这种情况将对能源和粮食生产国十分不利。

毫无疑问,金融危机的确已经明显影响了并将继续影响中国和亚洲其他各国。

(二) 金融危机没有对亚洲国家经济造成破坏性损失

迄今为止,金融危机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并不一样,其中日本、韩国等国受到的影响最大,它们2009年经济可能会有较大幅度的负增长。但从全地区来看,包括中国、东盟大多数国家在内的国家和地区,其经济的基本面尚未受到破坏性的影响,金融行业遭受的直接损失也有限。这是由于亚洲新兴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均较为独立,特别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这些国家大都采取了较为审慎的金融政策,这为抵御这次发生的金融危机设置了一道 “防火墙”。这一事实得到国际上的普遍认同。

法国开发署亚洲部经济学家让-拉斐尔·夏波尼埃尔认为,所有亚洲国家都吸取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增加了资金储备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因而“这场金融危机对亚洲国家的影响是轻微的”。 中国和亚洲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另一个原因是,亚洲的经济增长一方面依靠出口,但更重要的动力是依靠内需。投资和消费是这些国家经济主要的原动力。

世界上大多数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都集中在亚洲,而且亚洲的城市化进程还在加快。这将需要规模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投资。这种城市化进程还将伴随着中产阶级的壮大,他们的购买力促使汽车、电脑、手机等产品销量增长。虽然也遭受了金融危机之苦,但是亚洲的主权基金很可能利用这次机会收购美国和欧洲的资产。 可以说,经历过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洗礼的亚洲国家,在这次强烈的金融海啸的冲击下,并没有像欧盟那样受到严重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后,亚洲各国几乎在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迅速采取了应对措施。首先是稳定国内局势,坚定抵御和克服外来危机影响的信心。

因为根据经验,一旦信心发生问题,消费者就会不消费、投资者就会不投资、生产者也会不生产,经济就会陷入恶性循环。这就是各国政府迅速大力救市的原因。

二、 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发展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一)正确认识挑战和机遇的关系

我国有学者说得好:危机既是危害,也是机会。如前所述,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亚洲国家是坏事,也是好事。换句话说,亚洲国家把坏事变成了好事,经济发展的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这证明,在挑战中是可以抓住机遇的。

亚洲国家经济这次之所以会受到较明显的影响,除了外部因素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内在原因。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字,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一直保持近10%的增长年率,到2007年增速高达13%。但进入2008年后,中国经济增长已呈逐季度放缓的趋势。从理论上和规律上讲,中国经济也该进入一个调整期。

对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来说,情况也大致一样。东盟大多数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已有相当长时间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东盟多数成员国经济增长依然保持高水平,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高近70%,越南等国经济增长速度比世界经济增长速度高近1.7倍。虽然在10年前利用金融危机的机会进行过调整,但这些年来,面对世界市场能源、粮食和其他原材料价格成倍上涨,竞争加剧,就业形势严峻等,粗放型的高速经济增长是很难持续的。

所以,可以说,中国和其他亚洲新兴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是迟早的事,金融危机作为一个外部因素,不过是起了一个助推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确是一个良好的机遇。

(二)应对外部影响的最佳途径是加强区域内部的合作

区域经济合作是国际公认的并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保障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经济合作的指标之一是区域内贸易的发展程度。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2007年亚太地区的区域内出口贸易占本地区出口贸易的比重为49.7%,略低于北美地区(51.3%),比欧洲地区(73.5%)低约23个百分点。

单从贸易角度,区域内贸易因为方便、快捷,可以节省时间和运费,获得更佳的经济效益;可以更有利于区域内成员间的团结合作;可以更有利于降低外部风险造成的影响,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所以,进一步提高区域内贸易比重,不仅还有很大的空间,也应该成为亚洲各国今后的奋斗目标。

(三) 亚洲区域经济合作拥有更良好的基础

同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10年前相比,今天亚洲国家之间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思想基础、物力基础都要良好得多。可以说,在加强合作方面,各国的共识比分歧要大得多。不仅如此,经过近10年的共同努力,中国同东盟已建立起包括东亚地区和次区域的多层次合作机制。

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设想是于2000年由中国方面提出,并得到东盟方面的积极回应。 经过6次贸易谈判后,2002年11月,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在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贸区。自贸区的核心是区域内各国货物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框架协议》规定,中国-东盟自贸区将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双方将以农业、信息通讯技术、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促进和湄公河流域开发5大领域为合作重点,并逐步向其他领域拓展。

2004年1月1日,自贸区的先期成果—早期收获计划顺利实施。

双方在2004年11月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包括23个条款及3个附件。其中最关键的第3条“关税削减和取消”规定,2005-2010年中国与东盟老6国(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绝大多数货物贸易实现“零关税”,与东盟新4国(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可放宽至2015年。

从2005年7月20日起,双方正式开始按照协议规定的时间表,对原产于中国和东盟的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

2006年10月30日,中国东盟纪念峰会发表联合声明,决心按时于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与此同时,中国同周边国家还建立并正在实施一整套合作计划,包括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国新疆与中亚的合作、南亚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图们江流域的经济合作等。这些计划的目标是加强次地区相关国家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本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合作与共同繁荣。

2.中国—东盟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

(1)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GMS合作始于1992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发起并负责协调。合作区域包括大湄公河流域内的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等6个国家,合作的核心任务是减贫。2005年4月,中国国务院批准广西加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几年来,广西积极参与GMS领导人会议、部长级会议、高官会和工作组会议等GMS合作机制,发展与GMS国家在交通、能源、环境、农业、电信、贸易便利化、投资、旅游和人力资源开发等先导领域的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连接中国与GMS区域的大通道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经贸合作不断增强,与GMS国家各领域的合作项目陆续展开。

(2)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域包括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等国家,充分发挥海上通道,构建海洋经济合作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核心内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自2006年7月在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提出以后,在两年多时间里,得到了中国和东盟有关国家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大力推动,逐步建立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泛北部湾合作跨国专家组等合作机制,在航空、旅游、产业合作以及中南半岛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等重点先导合作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3)中越“两廊一圈”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始于2004年,为GMS合作框架之下的次区域合作,包括广西、云南、广东、海南四省区和越南北方沿海10省市。5年来,广西积极参与中越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广西与越南北部三省联合工作委员会等“两廊一圈”合作机制,在基础设施、制造业、人力资源开发、矿产加工、能源、农业、旅游及北部湾合作等重点先导合作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

3.东盟区域内经济共同体的步伐加快

2008年12月16日,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柬埔寨、印尼、老挝等东盟成员国的经济部长在新加坡集会,签署了《东盟货物贸易协定》、《东盟综合投资协定》和《关于实施东盟服务业框架协议第七次一揽子计划的草案》等3项关键协定,以便在全球经济低迷时期,进一步开放及促进区内及国际贸易。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代表缺席此次会议,但缺席国已同意上述协定内容,并将通过邮寄方式予以签署。出席会议的马来西亚贸工部部长慕尤丁表示,将从2009年起开始实施的这3项协定,必将进一步加快东盟在2015年建立区域经济共同体的步伐。

三、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当务之急

(一)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中国和东盟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和经济实力。中国人口有13亿,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9万亿美元;东盟10国共有5.7亿人,国内生产总值达1.2万亿美元。这就是说,中国和东盟是一个有近27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这个市场如果开发得好,利用得好,就不怕任何外来的经济危机。当然,中国和东盟已经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大潮,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自己关起门来发展经济。

目前,全球多哈回合谈判已陷入僵局,在世界贸易组织现行的谈判机制下,全世界要谈成一项合作协定非常困难。相比之下,区域经济合作包括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就要灵活得多,方便得多,成功的机率也要大得多。这就是近10多年来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的原因。应该说,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是促进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健康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新兴国家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可以把自己做大做强,逐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为世界的公平公正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选择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方向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各国都面临着经济增长下滑和失业人口增加的挑战,与此同时,又都可能抓住推进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机遇。因此,各国政府必然要在新的高度上审视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

中国政府决定在2009年对轻工、纺织、钢铁、有色、汽车、石化、船舶、电子、通信等9个受金融危机冲击严重行业进行重点扶持,并已制定出一系列扶持政策。这一系列扶持产业政策的出台与落实,既需要依靠拉动内需市场,又需要拓展外需市场,尤其是包括东盟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市场。

由此,中国的企业,包括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都应该利用大好时机走出去,积极拓展欧美以外的新兴国家市场。对于我们这次会议来说,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亚洲国家市场是具有特别意义的。

(三)区域经济合作要以逐渐向投资侧重

中国和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在现有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发展双边贸易,同时还应有意识地逐渐向投资方面侧重,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迄今为止,中国和东盟在投资领域是不平衡的,东盟对中国的投资远远大于中国对东盟的投资。鉴于今天的中国已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中国方面应当研究加强对东盟投资的可能性。特别是中国与东盟的投资协议即将签订,双方还同意建立“共同投资基金”100亿美元,这将为本区域的经济合作注入新的动力,我们要研究以此为契机,拓展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局面。

(四)中小企业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

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欧盟国家,它们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和促进中小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政策是相当成功的。在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国家和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

全世界的中小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势单力薄,最容易受到像这次金融危机这样的突发事件的伤害。即便在正常时期,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有融资难的问题。好在各国对这类问题越来越给予了重视。

在这方面,可以继续引进欧盟成功的中小企业经验,加强对中国和东盟的中小企业进行必要的培训。同发达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中国和东盟的中小企业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而,对中小企业的培训工作非常重要。这种培训是有针对性的,可以减少中小企业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实践中的成本和风险,减少“走出去”的盲目性,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为区域经济合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释:

1.通常所说的亚洲,并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地缘政治概念。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机构公布的文件提到的亚洲,实际上还包括大洋洲。而在这样一个大区域内,又包括东亚、东北亚、南亚、中亚、西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若干个次区域,或称为小区域。本文受篇幅所限,所论述的区域特指东亚次区域,即中国和东盟成员国。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亚洲区域
亚洲自动售货机展
亚洲足球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分区域
那些早已红透VOL.03半边天的亚洲it gril,你都关注了吗?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北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启示
区域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