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郦松臣

2009-05-29 06:56盛景华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益阳文人画画家

盛景华

一缘起

已故的湖南画家中,在益阳之外,郦松臣的名字鲜为人知。造成如此现状,有历史的局限,也有地域的束缚。郦松臣长期生活在益阳,偏于一隅,刚刚遇上改革开放就离开了人世,加上以往主流媒体缺少对于他的宣传和推介,导致其高超的艺术一直难以得到大众的赏识,在湖南的美术史上也找不到其应有的地位,这情形实在令人遗憾。

今年是郦松臣先生百年诞辰,笔者想将他的生平和艺术作一次梳理。尽可能地还原其生活和艺术的真实,以期通过本文的叙述和评点,达到引领人们走近一位长者、了解一位大家的目的。

二艺术

郦松臣既是一位美术教育家,更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他擅写意花鸟,尤长于墨竹,其画气格清奇,独步于中国画坛。他一生挥写过千万竿墨竹,将竹子的风晴雨雪之景、千变万化之态及至亮节高风、铮铮傲骨,都出落得维妙维肖。

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郦松臣画集》中。著名画家陈白一先生曾以洋洋万言《胸襟潇洒墨花飞》评价他的墨竹:“浙江历史上不乏擅画墨竹的名家,元代有梅花道人吴仲圭,清未有种竹道人蒲作英,民国初年有缶道人吴昌硕等。郦松臣画竹能汲取诸家之长,又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与体认。写竹笔意奔放,构图布局新颖,往往数竿顶天立地直上云霄,挺拔有致,叶若风雨,磊磊落落,用笔纵横恣肆,用墨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竹叶道劲中见柔和,竹竿婉媚中显刚直。其晚年尤喜画风竹新篁,表现出竹的荣枯老嫩、风雨阴晴、疏密浓淡、润泽焕烂,枝叶间勃发出一种浓浓的生机……郦老笔下的竹,是画家与自然的契合,表现出画家对道的追求和体味。画中的竹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画家由此获得艺术上的高度自由,画家的人格由此而得到充分的体现。”

另一位画家在观看郦老画展时评价道:“当今画墨竹者大有人在,能自成风格者极少,郦老的墨竹是真正的文人画。因其学养深厚,笔精墨妙,他的画里画外总能体现中国文化的博大,体现出中国文人的风骨,其风格独到,令人过目不忘。他的墨竹,当之无愧是近现代最佳者之一,其成就堪与郑板桥媲美。”

的确,读郦松臣的作品,可以明显看出其艺术传承的脉络,看得出他承接的是传统文人画的衣钵,看得出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文人画亦称“士大夫画”,是中国画的一支。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北宋苏轼提出“士大夫画”,明代董其昌称是“文人之画”,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并被视为南宗之祖。近代陈衡恪认为文人画有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通常“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和木石等,借以抒发“性灵”或个人抱负,间或寓有对民族压迫及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祟尚品操,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特别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创造。

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出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不与中国画三门:山水、花鸟、人物并列,也不在技法上与工、写区分。陈衡恪解释文人画时说:“不在画里考究艺术上功夫,必须在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所谓文人画或谓以文人作画,知画之为物,是性灵者也,思想者也。活动者也,非器械者也,非单纯者也,”这段话明确地说明了文人画所具有的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

中国画中的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而“竹”又被称为“全德君子”。古代文人大多避世清高,喜以竹子的形象自喻,由此墨竹作为传统绘画的题材和形式长盛不衰。自北宋文同、苏轼和元代吴镇以来,不乏名家,多有妙品。

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郦松臣身居竹乡几十年,自号竹君。他一生爱竹,写竹,这其中既有环境对他的影响,也有父兄前辈对他的引导。更值得指出的是,他的出身及他本身的性格、爱好、学养,乃至道德情操都为他的艺术前景指明了发展的轨道,表明了其承接文人画衣钵的必然性。

古人有画如其人之说。说的是画外之境、画中之象能表现出画家的性情、气质、思想、品格、追求等多方面的内在因素,也就是说画中之景仿若画外之人。当然,这里所指所说的“像”,都是精神层面的,并非外貌。然而,郦松臣是个特殊。不仅他的精神气格与他的画“象”两相吻合,甚至他的外貌,他清瘦的形象也一如他笔下出落得清奇的瘦竹。

读郦松臣的画,可以读到“清、雅、瘦、淡、傲”几个关键字。

“清”是其作品体现的气格,如临山泉;“雅”是其画的品位,如见高士;“瘦”是其线条物化的感受,如对新月;“淡”是其墨象传递的表象,如游晨雾:而“傲”字,则是其画里画外展现的精神和气场。

郦松臣写竹,构图多有独到之处,画家致力于在极为空灵的画面和活跳简洁的笔墨中营造出不同于古人、更不同于寻常的空间结构。为了表现竹子的神韵,画家从来不用浓墨重彩来表现,相反的是,他处处笔墨节省,简约应对,其中对水的驾驭、对墨的控制已恰到好处。由此可见,画家在创作中特别注重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简驭繁;讲究笔墨相宜、虚实相生,笔者以为,他之所求正是中国画——中国传统美学特质的最佳表现。

中国画强调造境。郦松臣在他的创作中身体力行,他笔下的老干新篁,无不是人格精神的物化和表象。他对竹子的理解,除却虚心劲节之类的一般见识之外,还对其清奇出俗的品格特别上心,并且尽毕生的精力去表现它。他的笔墨程式,也就是说他艺术风格的形成,都与他所要表现的内容休戚相关,与他要致力创造的艺术情境、艺术精神和谐统一。

郦松臣是花鸟画家,他所画的题材除墨竹外,还广有涉猎梅、兰、菊、莲、芙蓉、牡丹等各种花卉以及蔬果草虫,无一不精,他笔下的一切也无不具有自家的性情和面目。

当然,一个传承文人画传统的画家,除了画技熟稔、笔墨精湛之外,在相关的领域,也会下足功夫的,尤其是在诗文、书法,甚至是音乐等姊妹艺术一途,绝不会落人之后。郦松臣画款中的诗词联句大多出自自家之手,很少用现有的陈词。他的画款或开朗,或蕴藉、畅怀、明志、表意、抒情,尽显自我。除诗词之外,他还写过不少散文,其作品随意散淡,文采斐然,说事论理,意切情真

他喜以行草书题画款,其书法用笔自然随意,线条瘦劲,骨力弥满,气格清标,性情尽显,与其画作遥相呼应,和睦与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绘事之余,他还喜爱音乐,、他的这一爱好还影响到他的次子郦洪一生,使其日后成就为一位优秀的作曲家。

在郦老画集的前言里,陈白一这样评价到:“郦松臣的写意花鸟画特别注重意境、气韵、格调等中国民族绘画的价值标准。他是优秀传统的继承者,主张借古开今、推陈出新,反对墨守陈规、陈陈相因。他的作品给人一种清新俊逸、令人振奋的感觉、他晚年的花鸟画笔墨更加凝练,朝气蓬勃,充溢着内在的精神美。中国文化是重视精神道德的文化,只有当一个艺术家的道德、修养、情感、技艺和艺术气质都达到高水平的和谐境界时,才能创造出具有永久

价值的作品。郦松臣就是这样一位完全生活在自己精神世界里的可敬的艺术家。”

三人生

1906年,郦松臣先生出生于浙江诸暨牌头郦家,排行老四其祖父郦浚深,擅画墨竹,闻名吴越。他的三哥郦湘臣,号西湖渔子,擅长写意花鸟和人物,是蜚声江浙的画家。他20世纪20年代定居上海,以卖画为生,与潘天寿等同辈画家过从甚密,因其时常请益于国画大师吴昌硕先生,竞成忘年之交。郦湘臣的人物画师从任伯年,其花鸟画又接近吴昌硕刚健雄浑的风格,可惜其英年早逝,其艺术影响止于海上,未能远播。

郦松臣生长于艺术世家,受家风影响,从小耳濡目染,对丹青一途有着浓厚兴趣。他9岁随父习画,聪颖好学,及长,他画的墨竹在当地便小有名气了。

1929年,郦松臣考和上海中华艺术大学绘画系,师从汪馥泉、沈端先、陈抱一、诸闻韵、诸乐三、夏衍、许幸之等大家。在先生们的精心指导下,郦松臣不但在中国画和西洋画诸多方面都打下了扎实的根基,而且先生们高尚的精神品格、道德情操,乃至进步的思想也深深地感染并影响着他,使他于青年时代就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

大学毕业后,他被聘杭州菱湖学校,当上了美术教员。1931年,他与同校教师李梅犀女士从相识到相知。从此梅竹结缘,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郦松臣先生已有四个孩子。由于家乡沦陷,迫于生计,1938年,郦松臣夫妇将次子、次女安顿之后,只带了长子长女逃难来湘。

来湘之后,他先在邵阳大同街开了一家洗染店,名为华华洗染公司。他一边做着洗染生意养家糊口,一边在公司的楼上辟一画室,有空就在画室里写字作画,继续着自己的艺术追求。

1943年11月13日夜半,因邻居不慎失火,大同街百余间房屋火烧连营,华华洗染公司也被付之一炬。祸不单行,恰在这时,浙江传来消息,老家的房子也被日军烧毁,

就在郦先生一家走投无路之际,经朋友介绍,他被举荐到湖南省立第二师范任教。到二师不久,由于战乱所致,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郦先生一家随学校四处转移,由常宁到新田,由新田到宁远,到了宁远再上瑶山。颠沛流离中,他的一双儿女始终被他一担箩筐挑着

在瑶山躲难数月,直到敌人退去,学校师生才下得山来,借当地一个祠堂临时上课。在那段日子里,学校将近断粮,师生也几成饿殍了。后来,终干得到消息,省教育厅已南迁宜章。学校要派郦松臣先生到省教育厅取得联系获得救济,以解师生燃眉之急。可是去宜章必须经过临武,而临武尚有日军,路途凶险。然而面对这一切,郦先生没有退缩毅然上路了。最后,他历尽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拯救了全校师生的生命。也就是在战乱期间,郦先生的长女和次女相继夭折了。

1946年,郦松臣被调往益阳,任省立第五师范美术教员兼事务主任

益阳是有名的竹乡,郦松臣一踏上益阳的土地,他就被这里的山水风光所吸引,被普山普岭的亭亭翠竹所陶醉,或许爱屋及乌,从那时起,他就决定在益阳扎下根来,与山水为邻,与翠竹相伴。

郦先生刚到五师时,学校原有的校舍已毁于战乱,一切都得重建。可那会儿蒋家王朝已日薄西山,四处人心惶惶,市面上物价飞涨正值危难之际,郦先生受命主持校舍的重建工作。1948年,建校工程完工后,郦先生为了钟爱的艺术,请辞了事务主任的职务,从此专职美术教学,专心于中国画的研究与创作,同年,他在益阳首次举行个人画展,引起轰动。

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益阳城里到处是迎接解放、欢庆新中国成立的激动人心的场面。就在这个时候,益阳军分区的领导同志把郦先生请到了办公室,交给他一个光荣的任务,要他绘制益阳市的第一幅毛主席巨幅画像。

经过几天的精心创作,这幅两米多高的领袖素描画像终于绘制成功10月1日这天,在益阳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大会上,这幅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就高挂在主席台的中央。

解放不久,郦老的妻子李梅犀女士也被调到五师附小教书,接着,长子郦浩也被调到益阳行政干校学习,后来,郦老又专程到老家,将次子接到了益阳,从此,郦老一家8口终于在益阳安居乐业扎下根来。此后40年,郦老一直生活在益阳,创作在益阳,益阳也真正成为了郦松臣一家的第二故乡。

解放后,郦松臣先生一直在益阳师范工作。那时的益阳师范,是五师与龙洲师范合并而成,坐落在风景优美的会龙山下。

郦松臣是学校唯一的美术老师。尽管那时郦老说话仍带有浓重的乡音,但他知识渊博、讲课生动,尤其是他即兴绘制的范画更是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令观者陶醉,令学生钦敬,所以他的课非常受欢迎。

益师的美术教室大,郦老的寝室就在教室一侧。那会儿,除了正常上课之外,课余时间,仍有不少热爱绘画的学生在那里写生作画,那时郦老指导学生也不分课内课外,只要有学生作画,他必定会手把手地指导。他还经常带学生外出写生,对有天赋的学生重点培养。

遇有学生家境清贫,放假之后没有路费回家,他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助解决。对假期留校的学生,他常接他们到家里暂住,嘘寒问暖。

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之后,百废待兴,这时到郦老门下拜师学艺的青少年络绎不绝。有的青年上门求学甚至长达一两年,因而使得郦老本就局促的家里更是拥挤不堪,并且严重地影响了郦老自身的艺术创作。面对这些,郦老从无怨言,他坚持不收学生一分钱学费。

有一年,在长沙工作的女儿要接父母到省城住一段日子,可是,其时正有一个姓谢的学生在郦老门下学画。为了不耽误这个学生的学习,郦老坚持必须带上小谢才肯去长沙,弄得女儿费尽周折才借得一问房子安顿师生的教学。令郦老欣慰的是。这年小谢如愿考上了美术院校。

郦老带学生,不但教其学艺,更是教其做人。他总是以竹子的美德劝勉学生,让他们学习竹子劲节虚心的品格,做德艺双馨的画家。

郦松臣先生从事美术教育几十年,辛勤耕耘,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人才,为益阳美术事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52年,郦松臣当选益阳市首任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1955年被评为益阳市第一届先进工作者,并且一直作为文艺界的代表,历任1—5届益阳市政协委员。

1984年11月,“郦松臣画展”在长沙开展并引起了轰动,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省内艺术界名家康濯、周昭怡挥笔题词,杨应修、陈白一、颜家龙等纷纷前往祝贺。《湖南日报》、湖南电视台等各大媒体进行了报道。接下来,郦老又相继在益阳、惠州等地举办了个人画展。1986年,郦松臣先生编绘的《墨竹画法》一书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2006年底,《郦松臣画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0年3月11日,郦松臣在益阳逝世,享年84岁。

他生前创作过许多作品作为城市的礼物,经由领导之手送给了有关单位及珍贵的客人。其中,1980年有墨竹二幅,分别送给有着“中国的辛德勒”之称的著名外交家何凤山先生;1981年有墨竹一幅,送给国学大师夏衍。同年,他为长沙烈士公园作大画《竹趣图》,这画后来长期挂在浮香艺苑……

四结语

郦松臣先生谢世都快二十年了,回顾郦老闪光的艺术人生,钦佩敬仰之情由衷而生。先生为益阳乃至湖南的美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当之无愧是益阳美术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是湖南省老一辈画家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艺术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理所应当为后人学习、研究和敬重,并永载湖南的美术史册。

猜你喜欢
益阳文人画画家
花境植物在益阳道路绿化中的应用
“文人画”里写春秋
益阳市生态与文化策略研究
竹里茶
酷炫小画家
当代画家 胡石
文人画:内心自省的外在流露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