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入胜的门笺

2009-05-29 05:13
国学 2009年5期
关键词:张贴手工机器

门笺,又被称为“挂门前儿”、“门吊子”、“吊千(钱)儿”,是我国传统年节门(窗)楣的吉祥装饰物。挂门笺源于古代的幡胜,从南宋开始,节日里人们把幡胜悬于门前,作为新年吉兆。自清朝开始,幡胜逐步演变为门笺,并沿用至今。从古至今,门笺始终演绎着“避灾驱邪,纳福求祥”的内容,人们在贴门笺的同时,也载满了“迎春除旧、祈福驱邪”的美好意愿。

门笺尤盛于北方,北方尤盛于山东,而在山东则集中流行于临沂、潍坊、枣庄等地,其中,临沂郯城的门笺地方特色更浓郁。郯城有句谚语:“过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同传统门笺一样,郯城门笺一般也是一门五张,寓意“五子登科”,并列张贴在门额上。

门笺一般于除夕张贴,一门5张,颜色各异,由大红、水红、绿、黄、蓝5种颜色的纸组成。如将单张门笺作为一幅平面,几种颜色有特定的构成顺序,即“红东、绿西、黄当中”,黄色象征古时的皇帝,红、绿二色则象征文武大臣。在民间传统观念中,皇帝要坐在中间,文武大臣分列两侧。从视觉效果上讲,由于色彩对比强烈,也显得更加鲜明。张贴时,五张门笺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从左至右依次是“大红、二绿、三黄、四水红、五蓝”。

每年从10月份开始,人们便开始了门笺的制作,直至春节。生产方式可分为手工和机器两种。手工制作工艺较为简单,其制作工具也不复杂,只有三件:木板(蜡版)、刻刀和凿子。主要制作程序是凿刻、套色、镶嵌、粘贴。由于制作者不同,门笺的风格也不一样,有的比较精细,有的比较古朴,有的又以挖补套色取胜。

门笺是用五色纸凿贴而成的,将五色油光纸剪切成15厘米×20厘米的长方形,每边各留3厘米左右的边框,中间部分用凿子凿掉(即“换膛子”),再把凿掉的部分放在蜡盘上刻成各式各样的新年祝福语和图案,“福”、“禄”、“寿”、“喜”、“财”5个字最常用,配上象征吉祥的青松、白鹤、红梅、喜鹊和蝙蝠等。外框不动,内部膛子依次调换,拆开后重新组成搭配,如大红外框配绿膛子,绿色外框配黄膛子,以此类推,由此形成多种颜色的门笺。为使其形成一个整体,且又牢固,门笺的背面各连接部分再用胶纸粘住,以防悬挂张贴时脱落。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有人发明出制作门笺的机器,较手工挖补门笺而言,机器的出现使门笺制作的效率大为提高,一台机器一天能制作门笺5000多张,给人们带来了更加可观的收入。而手工制作门笺,即使全家人齐上阵,一天也只能制作10多张,制作手工门笺对许多村民来说,变得无利可图,人们在无奈中放弃了这门手艺。

猜你喜欢
张贴手工机器
机器狗
机器狗
中国年画
“拒绝民进党”
人小鬼大狄仁杰
手工剪纸
手工DIY
神奇的独眼机器
珍贵的手工面